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光学复合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光学复合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1)纳米金-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Au-MCNT的制备;2)纺丝溶液配制; 3)静电纺丝制备光学复合纳米纤维材料。将上述制备的均匀透明的前驱体静电纺丝溶经静电纺丝技术,直接收集于裸电极上。本发明将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同时又能稳定且大量固载联吡啶钌Ru(bpy)32+的纳米材料纳米金-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与稳定性好的可纺高分子尼龙6掺杂获得前驱体静电纺丝溶液,经一步静电纺丝获得光学复合纳米纤维。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复合材料纤维微刃的螺旋砂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纤维微刃的螺旋砂轮,包括:纤维微刃、磨削带、细条状金属薄片、磨刃层、砂轮基体,所述纤维微刃经刃磨具有零前角;所述磨削带由纤维微刃经电镀定向、等间距地固结在所述细条状金属薄片上;所述螺旋砂轮的磨刃层由若干条磨削带通过环氧树脂粘接在所述砂轮基体的螺旋槽中呈螺旋带状分布。本发明利用所述纤维微刃实现零前角磨削加工,减少了磨削热的产生;且通过其螺旋带状分布,增大砂轮的容屑空间和排屑能力,减少了砂轮堵塞,有助于磨削液进入磨削区进行润滑和冷却。本发明具有生成磨削热少,润滑、冷却性能优良,磨刃耐磨性能好、硬度高、韧性好且可再生修复等优点,适于硬脆材料等难加工材料的高效精密加工。
长沙理工大学 2021-04-13
新型多种肠溶包衣材料及生物纳米纤维制备(产品)
成果简介:本项目是系列纤维素基医用肠溶包衣材料及其纳米纤维的制造技术。首先以天然棉纤维素为原材料, 通过成熟技术制备 pH 敏感性智能材料羟烷基烷基纤维素醋酸琥珀酸酯(HPMCAS/HEMCAS)、羟烷基烷基纤维素邻苯 二甲酸酯 (HPMCP/HEMCP) 、 羟 烷 基 烷 基 纤 维 素 醋 酸 邻 苯 二 甲 酸 酯 (HPMCAP/HEMCP)、羟烷基烷基纤维素偏苯三甲酸酯(HPMCT/HEMCT)等系列 pH 值(3.5-6.8)溶液敏感的功能材料,可作为肠溶包衣或特殊环境监测用材 料。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产业化
长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Long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tics,LFT)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高尺寸稳定性、耐高温、低吸水率、低翘曲度、使用寿命长、高低温抗耐蠕变性能优良、可回收再利用等显著特点,可以弥补常规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SGRT)的许多不足和缺点。
北京大学 2021-01-12
改进的喷雾热分解法生产单分散超细粉体材料
可以量产/n通过对传统的喷雾热分解方法的改进,实现了喷雾热分解法在生产单分散超细纳米金属粉末上的应用。目前中试成功的超细纳米银粉生产工艺,生产出的银粉具有单分散、粒径小、熔点低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工业化制备超细银粉的方法主要有机械研磨法与化学还原法,这两种方法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比如采用研磨法生产出的银粉中容易混入铁,镍等元素,导致最终的银粉纯度不高,而化学还原法步骤繁多,控制复杂,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液与废气污染,。本项目主要有以下技术创新:。 1、采用改进喷雾热分解的方法制备纳米银粉,不用磨碎分级与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过程中不混入任何杂质,得到的银粉纯度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采用特殊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产品的单分散性,并控制产品粒径与形貌。。 3、产品做到单分散、稳定而且可以根据客户要求精确控制银粉粒径与形貌。。 4、做到清洁生产,零污染,零排放,没有废气、废液、粉尘等环境污染。。 5、全封闭生产过程,操作员没有粉尘暴露。整个工艺采用封闭式、自动化生产,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得以连续进行,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后续处理成本。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用热缩材料对预应力锚具保护的方法
本项目涉及一种对预应力体系中锚具进行保护的方法,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将预制的形状、尺寸与锚具相符的热缩材料套(缠)于锚具上,进行加热,则该种由热缩材料制成的管(帽、带)受热收缩,其内层是专门设计的热熔胶内壁;加热时内壁熔融,并随外壁收缩填充到锚具缝隙上,冷却后从而能够紧紧包裹该锚具,并确保密封良好。 技术特点: 本项目所提供的封锚技术基于发明专利“用热缩材料对预应力锚具保护的方法(专利号:ZL 2007 1 0304303.2)”,使热缩材料管(帽、带)受热收缩紧紧包裹在锚具及外露的钢绞线上。由于该技术使用的热缩材料为非水溶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效果,且抗机械强度高,耐老化,并能很好地与锚具、锚垫板粘结。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使用水泥砂浆对锚具进行保护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很好地保护锚具免受水汽腐蚀和侵害,起到密封防潮、防水、防蚀和绝缘保护的目的。 应用范围: 本项目所开发的对预应力体系中锚具进行保护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后张法预应力构件施工中。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汽车高性能热作模具材料及表面复合强化技术
可以量产/n本成果借助大型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软件Thermo-calc&Dictra,在H13钢基础通过优化合金成分并添加微量的铌,在保持H13钢原有优异性能的前提下,改善H13钢的热疲劳性能,从而开发出一种新型优质的汽车用热作模具钢HG1钢。同时结合表面处理新工艺,将新材料应用在汽车发动机气门成型模具和汽车方向机凸轮轴成型模具,显著提高其使用寿命。该钢种主要应用在有色金属压铸模、热挤压模和小型热锻模,用于取代H13钢和3Cr2W8V钢。主要技术指标:(1)HG1钢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具有比H1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热致、电致形状记忆聚烯烃材料生产技术
新型热致、电致形状记忆聚烯烃材料是以聚烯烃材料为基体,经特殊加工工艺制备而成。该材料能在90~100℃下或通100V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压,使常温(或高温)下的形变回复到近乎原来的形状,回复速度10-30s,回复率80-92%,固定率82-96%。并且这种记忆特性经多次反复后,不衰减。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聚乙烯相近(图3)。 新型热致、电致形状记忆聚烯烃材料生产技术可根据制品形状记忆性要
四川大学 2021-04-14
花青素
产品种类:以甘薯花青素为主要成分的具有抗衰老和抗疲劳增强体质作用的营养保健品产品。 产品用途:甘薯花青素能有效清除人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具有超强的延缓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抗氧化、抗过敏、抗疲劳增强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延缓衰老、改善烦躁易怒、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产品特点:花青素是纯植物性营养素,具有非常强的体内活性。实验证明,其抗自由基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50倍,维生素C的20倍。 与其它植物来源的花青素相比,甘薯花青素具有原料来源方便、廉价、低成本、无污染等特点,且稳定性好,抗光氧化性较强, 吸收迅速完全,口服20分钟即可达到最高血液浓度,代谢半衰期达7小时之久。作为药用植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基于抗衰老的分子生物学、花青素药理学和分子信号转导通路等研究的成果、进展和问题,我们从影响衰老发生发展过程中组织细胞存活以及功能正常与否这一关键问题出发,结合体内外的实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甘薯花青素抗衰老的作用,并从整体行为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上全面综合研究这类物质抗衰老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开发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豆楮素
【项目来源】江苏省中医药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养肝化瘀法治疗HBsAg阳性肿瘤患者化疗肝损害的临床研究”,编号H05166。 【类    别】中药新药六(2)类。 【剂    型】微丸胶囊剂。 【处方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资深专家教授经验方。处方特色: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毒瘀伤肝为导致HBV相关性肝癌的病机关键,确立养肝化瘀解毒为防治HBV相关性肝癌的治疗原则,研制成新的抗癌辅助治疗中药微丸制剂豆楮素。处方组成:楮实子等4味中药扶正抗癌有效组分。 【功能主治】养肝化瘀、解毒利湿、抗癌。主治肝癌、癌性腹水、药物性肝损害。 【主要技术指标】 1、    临床疗效: ①对肝癌腹水的疗效:治疗18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治疗后患者尿量增加,腹胀减轻,精神逐渐振作,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②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4周为1疗程,治疗62例,结果显效42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  2、抗癌活性: 豆楮素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eps的抑瘤率可达46.85%;豆楮素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抑制率可达37.14%;豆楮素对HepG2、SMMC-7721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可达91.48%、88.64%。 3、药物毒性: 从药物组成及临床观察表明,豆楮素未见毒副作用。 【推广应用前景】 豆楮素具有明显的抗癌、保肝、消腹水等作用,是辅助抗癌治疗,延缓癌症发展,改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理想药物。由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所以豆楮素具有非常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进展情况】已完成临床前部分研究工作;已获申请发明专利证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274 27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