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自治区粮食局。学院位于绿城南宁,傍临景色秀丽的邕江之滨。学院建于1953年,半个世纪薪火相传,弦歌不断,历经64年的传承发展,几经改革变迁。其前身为广西粮食干部训练班、广西粮食干部学校、广西粮食学校、广西贸易经济学校(1994年确定为国家重点中专),以及1978年成立的黎塘粮食技工学校、广西粮食技工学校、广西经济贸易技工学校(1988年确定为省部级重点技校)。2004年6月,广西经济贸易技工学校与广西经济贸易经济学校合并升格组建为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3月更为现名。学院坚持依托行业、突出财经、服务三产的办学指导思想,现已发展成为财经管理特色突出,以财经大类专业为主体,电子商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以及相关新兴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鹏飞、中尧、新村、武鸣四个校区。鹏飞校区(校本部)位于南宁市鹏飞路15号;中尧校区(东校区)位于南宁市中尧路15号,新村校区(西校区)位于南宁市西乡塘新村路8号,两个校区共占地7万平方米;武鸣校区计划建设净用地1332.37亩,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目前已征地700亩。学院共有25个内设及有关党群组织。内设机构中,党群行政部门11个,教学科研机构7个,教辅机构3个,自主设置机构4个。目前,全校在职教职工307名,其中专任教师246名,教授、研究员、副教授、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68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14名,拥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自治区级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区级精品课程6门,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还长年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师的顾问。 学院设有会计系、经贸系、管理系、财务金融系、工业与信息化系、公共基础部和社科部7个教学科研机构,开办有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食品营养与检测、工商企业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类别共28个专业(含方向),全日制在校生8775人(不含成人教育学员),其中财经专业大类在校生占84.08%以上。学院拥有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综合实训楼、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图书馆和学生阅览室,拥有馆藏书42.81万册,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公共英语考试”考点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点)。截止至2016年8月底,学院共建有工商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电子商务等实训中心,实验实训室52间,校外实习基地100多个,自治区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 建校64年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相关高等素质技能型人才,先后获得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育单位、广西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自治区普通高等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优秀学院、南宁市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 学院地址: 校本部:南宁市鹏飞路 15 号 东校区:南宁市中尧路 15 号 西校区:南宁市新村路 8 号 招生工作处电话:0771-3151559、3151595(传真)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保留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科研诚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科技评奖等相关职责,仍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新华社 2023-03-08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被誉为“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的三门峡市,是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豫西师范学校(始建于1946年)和三门峡广播电视大学(始建于1986年)合并基础上成立的一所由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举办,河南省教育厅实施业务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河南省同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长、获得高职教育资格最早的院校之一。 学院现有食品园林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汽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传媒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师范学院、医护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和公共教学部、基础部2个教学部。另设有河南省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1个,现有专兼职教师900余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215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45人,双师素质教师382人,各类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成人电大在校生6000余人。 学院占地面积1400亩(另有1150亩新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开设64个招生专业,涉及农林、生化、制造、土建、财经、旅游、材料能源、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和医学护理等专业门类,已经形成以工科为主,理、经、文、管、教育、艺术、医学等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现有国家支持重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数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绿化模范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卫生单位、河南省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优秀院校、河南省公众最满意的十佳高职高专院校等百余项殊荣,学院目前是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办学实力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15年,三门峡市政府和河南科技大学合作,依托我院教育资源成立了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工学院,目前拥有10个普通本科专业,4个专升本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 长期以来,学院把“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职业技术教育”“办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作为价值追求,提出了“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省内一流、人民满意”的发展目标,树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管理治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立足三门峡、面向金三角、服务大中原”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全面完成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建成一所独立设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两大目标任务和“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将产教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条工作主线,加快以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构建了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层级式实训基地体系,依托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省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项目,以教学改革带动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目前在校内建有智能制造、模具、数控、汽车、金工、电力、物流和应用电子、软件技术等涵盖各专业门类的实验实训室130余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9个,并建成“纯电动轿车及关键零部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14个研究所(中心)、三门峡市众创空间暨创业孵化基地,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黄河金三角区位优势,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办学、培育校企合作育人环境,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多方合作、产教研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产学合作机制。学院与地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市政府携手成立了三门峡市大数据中心、三门峡市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 学院以国家级优质校建设和独立设置本科院校建设为统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按照“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积极而稳妥地推行能力型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开展“课堂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教育环境。在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岗位主导 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学生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实现毕业生“能就业”“会就业”和“就好业”的目标。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学院拥有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对品学兼优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奖贷助补政策,其中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国家助学金人均3000元(覆盖面约2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额度达6000元/生/年。同时,学院还设有“自强之星”等多项奖学金和多种勤工助学岗位,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和16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和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开展交流活动。学院积极对接丝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为企业量身定制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招收了首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43名留学生到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国际化办学有效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三门峡市建设省际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续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为全面完成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任务和早日建成独立设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轻合金上耐磨涂层的硬质阳极氧化技术
本项目针对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铝合金机匣变色、耐磨性不够高等困扰企业多 年的技术难题,经过工艺改进和优化,开发出了纳米尺度阳极氧化新技术,解决 了铝合金机匣变色的技术难题。近5年来,采用纳米阳极氧化新技术处理的铝合 金机匣40余万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每年节约成本200万元。同时, 在节能排放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MEMS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及技术
该项目应用先进的MEMS技术,研制完成了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解决了一直困扰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军工、能源电力等领域因高温、高频响、高过载、微型化、瞬时高温冲击等恶劣环境下的压力、力、加速度测量难题。该成果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04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4年度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奖励。相关技术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火电厂烟气深度冷却增效减排技术
烟气深度冷却器又可称为低温省煤器、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烟气冷却器等等。烟气深度冷却器通过加热工质水回收烟气的余热,这部分余热可用于:加热凝结水;加热热网水用于供热,也可作为冷暖空调的热源;加热脱硫后的低温烟气;作为暖风器的热源,加热锅炉进风。在电除尘器之前加装 烟气深度冷却器,降低进入电除尘器的烟气温度,可以降低烟气体积流量,降低烟气流速,同时降低飞灰比电阻,从而大大提高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理论和示范工程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低温腐蚀与积灰磨损的协同作用,保证机组长周期安全运行,能够提高电厂效率 0.5~1.2%,余热利用效率超过 50%,节约标准煤耗 1.5~4g/kWh,大大减少烟尘、SO2、NOX、CO2 等气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及脱硫时所需的冷却水量,目前该技术已经完成 300MW、600MW、1000MW 的循环流化床和煤粉发电机组改造 36 台,合同超过 50 项,同时该技术也可以用于任何有燃烧过程并产生烟气的工业过程,节能减排,适合大力推广。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雷电流测试关键技术及系列测试设备
本项目在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专用设备研究所成功转化,本项目围绕雷电效应测试所涉及的高性能开关、控制、测量及设备集成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了 30 余种雷电效应系类测试设备,其核心器件及设备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是电力输配电、航空航天器等的雷电流测试与防护难题,在国家检测中心、电网公司、华为、中国商飞公司等 200 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推广应用,并出口美国、瑞典、泰国等地,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我国雷电效应测试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电力输配电、电子与通信、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并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γ-氨基丁酸高含量谷物醋的酿造技术
研发阶段/nγ-氨基丁酸(GABA)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调节血压、促使精神安定等功效。另外,植物种子,如稻谷,在发芽之后GABA的含量也明显增加。因此,以发芽稻谷为原料,可以生产高GABA含量的保健食品。谷物醋,作为世界主要名醋之一,在我国有着非常长的生产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谷醋有调节血压、健肝利肾、预防肥胖等功效。最近研究表明,谷物醋中含有为川芎嗪和组胺等生理活性成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谷物醋还含有一定量的GABA。本研究采用液固发酵工艺,在糖化过程中添加红曲作为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WIFI的移动设备管控和定位技术
已有样品/n该成果针对公安等部门侦测办案使用,通过研制的wifi探测设备能够对附近的各种移动设备的信号进行抓取和分析,并能追踪和定位指定的移动设备。对上网行为管控,侦查破案、舆情监控具有市场。该成果适用于公安、反恐等场合,预计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基于不同水深的神经肌肉康复训练技术
已有样品/n面向体重过重、退化性膝关节炎、运动损伤、下背痛等只要是在重力状况下从事陆地康复训练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服务。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有效改善神经肌肉损伤的康复效果;2.缩短神经肌肉康复训练恢复周期;3.避免陆地康复治疗导致的潜在损伤;4.降低传统运动康复训练的成本。(预期)成果的先进性或独特性:1.有效改善神经系统损伤及脑损伤的康复效果;2.不同水深的神经肌肉
武汉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24 925 92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