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基于太阳能发电和市电供电混合能源的全直流空调器
所属领域:家用电器 项目中全直流空调器通过对每块太阳能电池模组标配一个太阳能控制器,实现每块太阳能电池板 都能跟踪到最大功率点。通过将太阳能控制器进行小型化、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使其可以直接安 装于太阳能模组上,实现分布式独立控制。利用蓄电池一方面可以作为短时间内的直接电源,在长时 间内主要的用途是平滑太阳能发电的功率波动,让太阳能侧的功率在加入蓄电池后变得输出平稳。基于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市电混合使用的,太阳能发电被优先利用的混合能源空调器系统。太 阳能电池板面积 4m2 光伏电池板功率 600W 蓄电池。空调器主要技术指标可以达到制冷量:3.5kW(0.35—4.2kW)制热量:4.7kW(0.4—5.2kW)制冷剂:R410A 能效比 SEER: 5.6 (GB 21455)。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太阳能发电和市电供电混合能源的全直流空调器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光电极微纳结构制造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光电极微纳结构制造工艺,包括步骤:1)在洁净硅片上热生长一层 SiO<sub>2</sub>薄膜、2)在有 SiO<sub>2</sub>层的硅片表面光刻出圆孔阵列图形、3)刻蚀暴露的 SiO<sub>2</sub>,将光刻的图形转移到 SiO<sub>2</sub>层、4)镀Cu 膜、5)去除表面的光刻胶及光刻胶表面的 Cu、6)生长 Si 微米线阵列、7)在 Si 微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外观、电致发光测试、自动分析一体机
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完成之后,必须经过外观检测,以确定是否有虚焊、碎片、异物等外观缺陷。一般而言,外观检测都是人工完成,具有工作烦累、容易出错等问题。晶硅光伏组件还要经历电致发光( EL)测试,以确定是否有裂纹、黑芯片、硅片杂质缺陷、电极缺陷、片源不一致等问题。一般而言,这部分的检测都在设备中进行,目前的设备只能得到整个组件的 EL 测试图像,需要人工针对该图像进行缺陷分析,强烈依赖于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责任心。本产品是晶硅光伏领域专家与机器视觉公司合作开发,将晶硅光伏组件的
江苏大学 2021-04-14
一种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光电极微纳结构制造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光电极微纳结构制造工 艺,包括步骤:1)在洁净硅片上热生长一层 SiO2 薄膜、2)在有 SiO2 层的硅片表面光刻出圆孔阵列图形、3)刻蚀暴露的 SiO2,将光刻的图 形转移到 SiO2 层、4)镀 Cu 膜、5)去除表面的光刻胶及光刻胶表面的 Cu、6)生长 Si 微米线阵列、7)在 Si 微米线表面镀一层 ZnO 膜、8)在 Si 微米线表面生长 ZnO 纳米线、9)在 ZnO 纳米线表面制备一层 CdS 薄 膜 、 10) 在 ZnO/CdS 结 构 表 面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改性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改性聚丙烯组合物,它由以下重量配比的成分组成:聚丙烯:40~80%;聚酰胺:5~30%;聚烯烃弹性体:2~15%;引发剂:0.1~1.0%;接枝单体:0.5~5.0%;增强填料:0~30%;添加剂:0~5%。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具有优良的耐低温冲击性和耐老化性能,同时具有低饱和吸水率、低水蒸气透过率以及优异的电绝缘性,可用于制造太阳能背板。 (注:本项目发布于2017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中国科大在纳米限域毛细凝聚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毛细凝聚是指在限域空间内的气体,不必达到过饱和状态即可发生凝聚从而转变成液体的现象。毛细凝聚普遍发生于颗粒状物料和多孔介质中,可极大地改变固液界面处的吸附、润滑、摩擦和腐蚀等特性。毛细凝聚关联了宏观固液界面润湿和微观分子间力学作用,是纳米限域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当前介尺度科学的国际前沿热点。 早在150年前,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mson,后来被册封为开尔文勋爵)从理论上描述了毛细管内弯曲的液气界面引起的蒸气压变化,被称为开尔文方程,这是固液界面润湿领域三大经典理论之一。数十年来,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开尔文方程在纳米尺度的适用性问题。然而,在极端限域条件下,通道特征尺寸与水分子大小相当,实验观测难度大,经典模型中采用的弯月面曲率、接触角等概念难以准确定义,给理论分析带来极大挑战。 针对该问题,国际合作团队利用二维材料构筑的纳米通道开展了实验,基于通道壁面变形表征了毛细凝聚。我校王奉超教授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应,修正了经典的开尔文方程,建立了纳米限域毛细凝聚的新理论,对该极限尺度的最新实验结果及其力学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阐述了固液界面力学作用在纳米/亚纳米尺度的毛细凝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明确了经典理论方程中重要参数及边界条件的微观理解是介尺度固液界面科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01
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降压增注用纳米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油田注水增注剂,尤其是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降压增注用纳米液及其制备方法。该降压增注用纳米液由双基团修饰纳米二氧化硅颗粒,NaOH水溶液组成。其中,双基团修饰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由烷基和烷基酸共同修饰。该降压增注纳米液制备简单,分散均一,稳定性好。注入地层后,双基团修饰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储层岩石表面,将岩石表面的水化膜剥离,形成纳米吸附层,随着地层水环境中pH由碱性变为中性,使岩石表面润湿转变,从而产生疏水滑移效应,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和注入压力的目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02-01
巨噬细胞靶向的眼用抗炎抗过敏纳米胶体制剂
 药物制剂2. 体外抗炎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脂质体滴眼剂对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NO和TNF- a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溶液,250μg/mL)与脂质体(18250μg/mL)的体外抗炎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脂质体滴眼液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作用。结果如表和图所示。Table. Effect on NO and TNF-α secretion in RAW264.7 cells. (mean ±SD, n=6)Fig. 8. (A) Effect on TNF-α secretion of RAW264.7 cells, (B) Effect on the secret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 NO in RAW264.7 cells.3. 体内抗炎效果体内抗炎效果结果见下图。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编号:CN2019106249078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郑州大学 2021-04-11
中国科大在纳米限域毛细凝聚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项目成果/简介:毛细凝聚是指在限域空间内的气体,不必达到过饱和状态即可发生凝聚从而转变成液体的现象。毛细凝聚普遍发生于颗粒状物料和多孔介质中,可极大地改变固液界面处的吸附、润滑、摩擦和腐蚀等特性。毛细凝聚关联了宏观固液界面润湿和微观分子间力学作用,是纳米限域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当前介尺度科学的国际前沿热点。 早在150年前,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mson,后来被册封为开尔文勋爵)从理论上描述了毛细管内弯曲的液气界面引起的蒸气压变化,被称为开尔文方程,这是固液界面润湿领域三大经典理论之一。数十年来,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开尔文方程在纳米尺度的适用性问题。然而,在极端限域条件下,通道特征尺寸与水分子大小相当,实验观测难度大,经典模型中采用的弯月面曲率、接触角等概念难以准确定义,给理论分析带来极大挑战。 针对该问题,国际合作团队利用二维材料构筑的纳米通道开展了实验,基于通道壁面变形表征了毛细凝聚。我校王奉超教授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应,修正了经典的开尔文方程,建立了纳米限域毛细凝聚的新理论,对该极限尺度的最新实验结果及其力学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阐述了固液界面力学作用在纳米/亚纳米尺度的毛细凝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明确了经典理论方程中重要参数及边界条件的微观理解是介尺度固液界面科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6 97 98
  • ...
  • 142 14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