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专家报告荟萃㉔ | 昆明医科大学副校长殷建忠: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加快推进西部医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昆明医科大学副校长殷建忠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加快推进西部医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当前西部地区医学教育仍然面临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11
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秸秆直接还田难、综合利用率低、焚烧污染严重,土壤碳库匮缺、耕地质量提升乏力等“老、大、难”问题,沈阳农业大学率先提出了“秸秆炭化还田”新理论,确立了“以生物炭为核心,以炭化技术为基础,以生物炭基肥料和生物炭基土壤改良剂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能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2005年以来,围绕“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组先后突破了生物炭规模化制备与农业应用关键技术,构建了全产业链技术体系,推动了成果高效转化,为秸秆间接还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 研发出“半封闭式亚高温缺氧干馏炭化工艺”和“组合式多联产生物质快速炭化设备”,突破了秸秆“低成本、大批量制炭”的产业技术瓶颈。该工艺设备对原料适应能力强、生物炭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密度低、含水量高、预处理能耗大、炭化效率低等问题。所制备的生物炭含碳量高、孔隙丰富,可广泛用于土壤碳封存、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领域。    2. 开发出生物炭基肥料等系列生物炭基农业投入品,集化肥减量、土壤改良、节本增效等功能于一身,寓土壤改良与土壤利用之中,突破了生物炭规模化田间应用技术瓶颈。综合运用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系统揭示了生物炭固碳、改土、保肥、持效、促生作用规律与机制。在此基础上,遵循养分归还学说和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发明了以生物炭为载体生产专用肥料、土壤改良剂、水稻育苗基质的技术与方法,开发出以生物炭基肥料为代表的系列生物炭基农业投入品,能够在不增加农民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秸秆间接还田,解决了生物炭直接还田成本高、推广难、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打通了生物炭规模化田间应用“最后一公里”,改变了化学类缓控释肥料只减肥、改土作用不明显、只在当季起作用的局面。    3. 开展了大规模试验示范,构建了“分散制炭、集炭异地深加工”产业模式,实现了成果转化。针对集中处置利用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分布广、收储运困难之间的矛盾,构建了“分散制炭、集炭异地深加工”产业模式,将产业链中的运输成本降低约 70%;制定了《生物炭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并首次发布,突破了制约生物炭技术产业化和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截至 2016 年底,项目技术累计推广 1090.2 万余亩,辐射全国 20 余个省(市、自治区)。其中,2014-2016 年,项目技术推广应用 575 万亩,新增销售额 19665.6万元,新增利润 2359.9 万元,节支增收 42890.9 万元。合计新增经济效益 45250.8万元。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白酒丢糟及农产秸杆的生物质能转化研究
成果描述:本项目通过对白酒丢糟、秸秆废弃物的有效降解利用,进行了特定性状微生物育种研究,开发了白酒丢糟和农产秸秆从降解糖化到无灭菌连续酒精发酵的工艺路线,提出了农产秸秆和酿酒蒸馏废水混合物高效沼气发酵工艺,实现白酒丢糟及秸秆废弃物向燃料酒精、沼气等可再生生物能源的转化,可以促使传统白酒产业形成更为合理的资源-产物-资源生态酿酒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减排和传统酿酒企业综合效益的整体提高。对于解决大量白酒丢糟、秸秆资源的浪费,促进酿酒生态产业的形成、生物能源生产原料的拓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前景分析:本项目成果的推广实施对象为中国传统白酒生产及酒精生产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白酒生产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大都拥有酒精生产车间或合作酒精生产厂,不必经过巨额的设备投资,很容易通过技术改造将燃料酒精的生产融入原有的生产体系,而丢糟的大量排放和粮食的大量消耗,是大中型白酒企业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也自然成为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实施对象。目前已有白酒企业表达愿意参与共同合作开发的意向,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可观。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1)系统性地探讨并建立了白酒丢糟和农产秸秆从降解糖化到无灭菌连续酒精发酵的完整工艺,国内外未见报道。 (2)建立了农产秸秆和酿酒蒸馏废水混合物高效沼气发酵工艺,属国内领先技术, (3)建立了白酒丢糟及农产秸秆废弃物先降解发酵生产乙醇,然后再将废渣废液转化为沼气的梯级能源转化体系,属国际先进技术。 年产300吨,年销售收入300万元。
四川大学 2021-04-11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研究
可以量产/n成果简介:本项目详细研究了其繁殖、食性、生长等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等基础理论后,紧接着又详细研究了池塘商品虾养殖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本成果技术可在各种水体中规模化生产苗种,可在各种水体中进行高效健康养殖,获得现有国内外单位面积产量的2倍以上,如池塘可达500kg/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可在我国池塘、稻田等各种养殖水体中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水平:鉴定成果(鉴定证书号:鄂科鉴字2007第74533292号)应用前景:本成果技术可在各种水体中规模化生产苗种,可在各种水体中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聚谷氨酸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微生物合成的γ-聚谷氨酸为均聚氨基酸化合物,分子量在100-1000kDa之间,相当于500-5000个左右的谷氨酸单体,具有优良的成膜性、成纤维性、阻氧性、可塑性、粘结性和极其强的吸水性,从而在高分子材料工程中具有增稠、乳化、凝胶、成膜、保温、缓释、助溶、粘结和强吸水等功能。作为一种生物材料,γ-PGA又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好、可食、对人体和环境无毒害等优点,因而在食品、化妆品、医药、农业和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南开大学专利技术:一种提高水溶性高聚物发酵产率的方法(公开号: CN1
南开大学 2021-04-14
雷竹生物学特性研究与早产高产稳产技术
研发阶段/n雷竹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也是一种高效经济林。其成熟期居所有笋用竹的首位,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笋用竹种类。雷竹作为森林蔬菜的新秀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的新途径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推广雷竹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应用前景:针对南方红壤带北部低丘岗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和湖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开展本课题研究,采用即研究与应用推广研究相继和的方法,提出了雷竹的生物学研究成果和优质高产早产技术,对雷竹引种栽培和丘陵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改性生漆基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及对木材性能影响的研究
针对天然生漆成膜速度慢、成膜条件对温湿度苛刻、耐老化性能差和脆性大的问题,以环氧生漆作为复合涂料基质,将纳米氧化铝和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增强剂,采用共混法与表面化学改性等技术制备了两种改性生漆纳米复合涂料,大大提高了生漆耐老化性、耐紫外线性、防潮性和力学性能,改善其柔韧性。 对于纳米氧化铝复合涂膜,总体来说,加入适量的改性纳米氧化铝的确使漆酚的性能更加优良,以达到保护木材表面的目的。在此次研究中,随着漆膜中纳米氧化铝含量增加,复合涂膜的硬度和抗冲击强度逐渐增加,同时漆膜的干燥时间越来越短,透光率逐渐减小,疏水性越来越强。但纳米氧化铝的量加入过多,则易在漆膜表面发生团聚现象,反而会影响复合涂膜的性能,影响其对木材的保护作用。加入纤维素纳米纤维有助于增强漆膜如抗冲击强度、内部致密性等部分性能,以达到有效防止木材表面划伤、改善木材各向异性的目的;但 CNF 本质较软,加入过多会给复合涂膜带来硬度降低等缺陷,这反而不利于复合涂膜保护木材表面。 分析生漆与改性漆和木材的结合机理,通过紫外老化实验,揭示改性漆的老化机制和对木材抗紫外老化的作用。复合涂膜宏观表面透亮光滑,微观表面平整,微观截面呈层状交织结构,木材表面光泽度得到提升,木材紫外抗老化性能得到有效提升。纳米氧化铝复合膜随纳米氧化铝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减小,改性后随着改性基含量的增加,木材表面磨损率逐渐降低,其中纳米 氧化铝改性后磨损率最低,耐磨性能最优。纳米纤维素复合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着 CNF 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涂敷纳米纤维素复合膜后木材吸湿系数及吸湿尺寸变化率最低。 项目发表了研究论文“一种生物基纳米复合膜的光谱学特性研究”,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酶预处理木质材料的方法”和调查报告“改性生漆基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及对木材性能影响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3-07-13
过度氧化诱发的非晶合金纳米管超弹性研究获进展
为剖析非晶合金纳米管超弹性的结构起源,该团队综合利用三维原子探针技术(3D-APT)、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导电原子力显微分析技术,解析了Zr基非晶合金纳米管及纳米片中氧的形态和分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4-01-08
北京创新研究所
北京创新研究所 2025-05-09
诱导重大缺血性疾病治疗性血管新生纳米生物材料的研制
如何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国内外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现有医疗手段往往只起到延缓病程的作用,例如现有针对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是疏通血管,但对于超过超早期溶栓治疗时间窗(<3h)的大多数患者,梗死区域的血管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因此修复梗死病灶的难度很大,临床治疗效果甚微。项目立题的创新性即在于:绕开疏通病变血管的传统治疗模式,将自组装纳米技术与治疗性血管新生相结合,制备治疗性血管新生纳米生物材料。着眼于在病变的缺血组织中促进血管新生和成熟,从而达到改善缺血性组织器官的血供,最终实现修复缺血组织器官功能的治疗目的。本课题研发思路,目前国内外尚属空白。 本项目的优点在于通过治疗性血管新生纳米生物材料的干预,在缺血组织器官局部范围内建立促血管新生和新生血管成熟的局部诱导体系,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治疗性血管新生中血管新生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短,基因转染效率低下等弊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治疗性血管新生纳米生物材料针对的是缺血性组织器官的局部干预,避免了刺激其他组织、器官的病理性血管形成,如促进血管损伤后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甚至肿瘤的发生, 从而提高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安全性。
四川大学 2016-04-2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405 40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