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智能管控化学品组BH302-P
产品名称:智能管控化学品组合柜 外部尺寸:H2070*W1410*D570mm 层板尺寸:H50*W300*D330mm 层板:6块PP层板 结构:3格2列+主控柜 锁具:6套双GA机械锁 风机:2套离心风机 显示屏:15寸液晶触摸屏 主控柜:1台 出入库系统:1套 过滤器:B型过滤器4个 电源线:1根 电源:AC220V/50Hz 功率:98W 静电夹:1套 颜色:黄色/蓝色/白色/红色(环氧树脂喷) 储存量:108瓶500ml试剂瓶
无锡赛弗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2021-12-08
弗兰克 - 赫兹(汞管)实验仪 FH-Hg-6
实验内容 1、理解诺贝尔物理实验弗兰克 - 赫兹(汞管)实验仪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2、研究灯丝电压、加热炉温度、反向拒斥电压等参数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3、测量汞原子第一激发电位 63P1,了解原子能级的存在; 4、测量汞原子高能级激发态 63P2、61P1,加深对原子能级的理解; 5、测量汞原子电离电位。
成都华芯众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18
电子管综合实验仪 COC-DZG-2
实验内容 1、了解热电子发射的基本规律; 2、用理查孙直线法测定金属钨电子的逸出功; 3、通过测定氩原子等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即中肯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成都华芯众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18
二氧化硫气体检测管
产品详细介绍 二氧化硫气体检测管 1、比长式气体检测管原理及使用方法原理CO、CO2、H2S、O2、SO2、NH3等检测管的基本测定原理为线性比色法,即被测气体通过检定管与指示胶发生有色反应,形成变色层(变色柱),变色层的长度与被测气体的浓度成正比。2、主要技术参数(见附表)3、附件(每盒)①胶管一段;Φ3×5,长度20cm②小砂轮一片4、贮运条件本品应避光保存于阴凉干燥处,严禁日光照射,保存温度不超过40℃,玻璃制品,小心轻放。5、使用方法各种检定管均可与CZY-50型气体检定管用圆筒型正压式采样器等配套使用。于测定现场用空气冲洗采样器后,取一定体积的现场空气,把检定管两端切开,用短胶管将检定管的下端(浓度标尺有“0”的一端)连接在采样器(检定器)的出气口上,按规定时间匀速通过检定管,然后按检定管变色柱(或变色环)上端指示的数字,直接读取被测气体的百分浓度。  各种气体检测管主要技术参数表
北京华博科技制造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氧化碳气体检测管
产品详细介绍 一氧化碳气体检测管 简介1、比长式气体检测管原理及使用方法原理CO、CO2、H2S、O2、SO2、NH3等检测管的基本测定原理为线性比色法,即被测气体通过检定管与指示胶发生有色反应,形成变色层(变色柱),变色层的长度与被测气体的浓度成正比。2、主要技术参数(见附表)3、附件(每盒)①胶管一段;Φ3×5,长度20cm②小砂轮一片4、贮运条件本品应避光保存于阴凉干燥处,严禁日光照射,保存温度不超过40℃,玻璃制品,小心轻放。5、使用方法各种检定管均可与气体检定管用圆筒型正压式采样器等配套使用。于测定现场用空气冲洗采样器后,取一定体积的现场空气,把检定管两端切开,用短胶管将检定管的下端(浓度标尺有“0”的一端)连接在采样器(检定器)的出气口上,按规定时间匀速通过检定管,然后按检定管变色柱(或变色环)上端指示的数字,直接读取被测气体的百分浓度。 各种气体检测管主要技术参数表
北京华博科技制造有限公司 2021-08-23
MXY8101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仪
一、产品介绍  光电倍增管是最灵敏的光电器件,它的暗电流、噪声和灵敏度等参数均可以大范围可调,它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光谱响应范围宽等许多特点,是微弱辐射探测的首选光电传感器。MXY8101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仪选用的最具有先进性的是侧窗圆形鼠笼式光电倍增管,不但能够用来对光电倍增管的特性参数进行测量与研究,而且还能够使用光电倍增管测量微弱的辐射。本款实验仪的特色在于它的实验设施以及光学系统安装在仪器内部,形成微型暗室,抽拉式上盖设计方便学生打开进行观察和实验,使整套光学实验效果更佳并不受外界光源的干扰。 二、教学目的 1、了解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光电倍增管参数测量方法及应用; 三、实验内容 1、光电倍增管暗电流ID的测量; 2、阳极电流灵敏度SA的测量; 3、光电倍增管增益G与供电电源电压的关系; 4、光电倍增管阳极输出特性的测量; 5、阳极电流灵敏度SA与供电电压之间的关系; 6、测量微弱辐射光信号的强度;
天津梦祥原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17
集成式智能净化管控柜SAN-ZJ6120051
乐普乐吉集成式智能净气安全柜可对实验室使用的管控类试剂和化学品安全储存,辅以智能净化器以去除有毒气体,中和废弃排放。柜体配备自承重电子天平,天平承重范围 5Kg,精度可达至 0.01g,满足实验室化学品精确称重需求。柜体搭载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对存储场所、实验场所等的试剂和化学品实现智能管控,并通过服务器将化学品数据同步至管理人员主机或移动端,可随时查看化学品情况。  系统包含危化品流程管控系统、通风系统、净气系统、安全准入系统等,以全方位维度保证危化品的安全。危化品流程管控系统主要包含了危化品的盘点、采购、存储、领用-转运、使用、回库、废弃八大环节,对危化品达到闭环管理模式。 
乐普乐吉安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2022-07-26
塑料特制弯管提拉式学生课桌椅
640*430*760mm
江西省南城县发华实业有限公司 2023-02-17
一种铂铜凹形合金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铂铜凹形合金纳米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铂铜凹形合金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将油溶性的铂源和铜源溶于油胺中得第一溶液;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三正辛基氧膦溶解于油胺中得第二溶液;将第二溶液搅拌的同时加热至160-200℃,用移液枪将第一溶液注入上述第二溶液中,160-200℃下反应2-24小时;将得到的产物离心分离,即得铂铜凹形合金纳米晶。本发明所用试剂较为简单,无毒无害,制备方法简单,较易实现,具有较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铂铜凹形合金纳米晶,大小均一,分散性好,成分可调。
浙江大学 2021-04-11
耐高温系列化纳米隔热材料
项目成果/简介:本课题组自主开发了纳米氧化物制备工艺,结合共沸蒸馏和膜处理技术,获得晶粒度在10~20 nm的氧化物陶瓷粉末,最高耐热温度1400℃以上。该项制备技术于200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1128448.X)。2001年10月,“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项目通过了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编号:鄂科鉴字[2001]第2172380号),鉴定委员会认为: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工艺属于国内外首创,由该工艺生产的纳米氧化锆粉体的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2年9月,“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技术”项目列入“十五”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2003年4月,“纳米氧化锆粉体”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截止目前,共授权相关领域发明专利26项,系列成果3次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奖。该系列技术专利权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经完成耐高温隔热粉体和涂层的中试验证,技术成熟度高。在进行纳米氧化锆粉体研发工作的同时,还自主研发了二次造粒方法制备纳米氧化锆球形团聚体,试制出适用于热喷涂工艺要求的、具有纳米结构的氧化锆微米级氧化锆喷涂粉末,该粉末可以用于等离子喷涂等相关工艺。课题组研发的纳米氧化锆材料开始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热震涂层等领域进行初步试验。目前,纳米氧化锆材料已经经过了**发动机FWS**、舰船动力GT**、地面发电燃气轮机QD70A、QD128 燃气轮机、XX14、XX20 等型号的实际考核、验证,并在空军第三代X10、X11 等型号飞机上成功应用。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将纳米氧化锆团聚体材料,应用于烟燃气轮机纳米涂层技术及应用,开发出了烟、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纳米ZrO2热障涂层,该涂层具有优良的结合强度、隔热、抗热震性能,已成功应用于PG6541燃气轮机和YL14000A烟气轮机热端部件的实际应用,使用寿命较传统ZrO2涂层提高3倍以上。与贵州***公司合作,将纳米氧化锆材料粉末作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陶瓷面层,经入厂复验检查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经生产试验与后期使用考核。在 2011年通过中航工业相关单位组织的评审,并被制定为**系列发动机和**发动机热障涂层陶瓷面层粉末原料提供单位。F***系列发动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空军第三代系列飞机的重要动力,目前已定形、并批量装备部队使用。解放军第***工厂承担F***系列发动机维修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厂在进行已使用300小时寿命F***发动机的维修任务过程中。我们还开发了氧化锆靶材、高熵氧化锆、高熵稀土锆酸盐等,相关技术已经完成了中试。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国家级计划/专项类别: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获得经费:600.00万元自筹资金:500.00万元自筹资金来源:企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6 47 48
  • ...
  • 129 1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