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米流体直接吸收式太阳能蒸汽发生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流体直接吸收式太阳能蒸汽发生装置及方法,将纳米流体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与蒸汽发生集为一体,外管采用无涂层的U型真空管(2),U型真空管内设置有套管蒸汽发生管(5),U型真空管与套管蒸汽发生管之间的环形封闭腔内充满纳米流体(4)。蒸发介质在套管蒸汽发生管中吸收纳米流体的热量后汽化成蒸汽流出。套管蒸汽发生管的内管管壁设有喷嘴(7),用于补充液体增大换热系数。本发明利用纳米流体的光吸收特性直接吸收太阳能并产生中温蒸汽,同时强化了蒸发换热传热性能,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集热器吸收涂层耐高温和
东南大学 2021-04-14
难降解有机废水纳米光电催化降解技术与应用
本项目研发“微米芯片光源”、“纳米吸附催化”、“电芬顿”技术高效集成的水污染物深度净化装置。该项目立足先进技术集成,与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兼容,实现传统环保设备的升级和设施的提标改造,围绕我省钱塘江流域年创收可达数亿元;相关技术转让费用千万元以上。项目已获得的成果有授权发明专利 2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已制备了一套难降解有机废水光催化反应装置。为满足高污染污水处理厂较大日处理能力的需求,在浙江恒成实业有限公司将技术与设备进一步组合和放大,为实现实际水处理工程建设奠定基础。同时提升重点水域污染控治水平,满足水环境质量和饮水安全要求,实现污染物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4-11
光学散射测量中粗糙纳米结构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散射测量中粗糙纳米结构特性参数的测 量方法,可以对 IC 制造中所涉及纳米结构的结构参数和粗糙度特征参 数进行非接触、非破坏的测量。首先,通过仿真分析的手段,选出最 优测量配置与最优等效介质模型;其次,将上述仿真结果运用于实际 纳米结构的测量,包括:在最优测量配置下,对实际纳米结构进行光 学散射测量,获得测量光谱;运用基于最优等效介质模型的参数提取 算法,对测量光谱进行分析,获得提取参数的数值;通过提取参数与 待测参数间稳定性最佳的映射关系式对提取参数进行映射,获得待测 参数的数值。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钢铁企业副产铁泥制备纳米 α-Fe2O3
该技术是用铁泥制备纳米尺度 α-Fe 2 O 3 , 首先,对铁泥进行改性,使之全部转化为Fe 2 O 3 ,经酸浸后制得到FeCl 3 ·6H 2 O,然后再进入合成与晶化过程,控制参数得到纳米 α-Fe 2 O 3 产品。 工艺路线如下: 该技术采用水热法制备 α-Fe 2 O 3 ,可有效控制反应过程,保证成核的均匀性,产品均为纳米粒子,辅加表面活性剂会合成不同形貌的纳米 α-Fe 2 O 3 。用于多种高端材料的制作原料。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氢能源车用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针对车载氢能源的难题,开展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材料储氢研究,特别开展了 Mg 纳米线的储氢性能研究。 MgH2(7.6wt% H2)是理想的轻质储氢材料之一,但其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和相对高的操作温度,限制了它的发展。为了改善镁基材料的储氢性能,通过气相传输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 Mg 纳米线。 结果表明,改变载气流速、传输温度和沉积基底,可以控制 Mg 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测试结果显示,Mg 纳米线降低了脱附能垒,改善了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直径为 30-50nm 的 Mg 纳米线具有良好的可逆储放氢性能。研究成果发表在 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C,J. AlloysCompds 等期刊上,授权发明专利 2 项。 
南开大学 2021-04-13
凹凸棒石矿物的棒状晶束纳米化解离
中国是凹凸棒石粘土矿的资源大国,但是由于成矿条件的苛刻,天然凹凸棒石粘土存在着一定的矿物学局限性。比如气候条件、地质环境与矿床成分的不同,都会影响凹凸棒石粘土的形成、晶体发育、元素组成等,所以,含量较高、单晶体发育良好的矿床很少,极大部分的天然凹凸棒石粘土矿物中凹凸棒石粘土的含量都低于50%,通常,在凹凸棒石粘土矿物开采之后,都要对其进行提纯处理,将其中的伴生矿物与之分离,同时,在提纯过程中减小矿物粒径,提高分散性,使包含于凹凸棒石粘土聚集体中以及晶体束中间的杂质去除,获得均匀、完整的凹凸棒石粘土粒子,以便进行工业化的应用或是进一步的纯化与改性处理。 成果亮点 针对凹凸棒石矿物资源特点,如杂质多并夹在其纤维束中,矿粒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包覆,提纯难度较大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其组份、形貌以及粒径分布等物理性能,针对其杂质成分,研究出一种易于对其工业化提纯的综合改性方法,获得低成本的纳米级凹凸棒石材料,为凹凸棒石后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兰州大学 2021-01-12
一种含分子筛的加氢脱硫催化剂
本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将"AIPO4" 、"TIO6"和"Si04"单元以规整结构的形式引入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载体中,使催化剂具有更加优良的表面化学性质,促进硫、氮、芳烃的同步脱除。成果从2010年陆续在大庆石化、乌鲁木齐石化、辽阳石化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实现工业应用,成功生产出符合国IV、国V柴油质量标准的清洁柴油,为我国柴油的质量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1-02-01
树状两亲体结构化高效水处理剂
水中微量痕量污染物的清除仍是科技界的严重挑战技术。微量污染物的累积作用和毒害作用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缺乏的是低成本、低投入、高效和易推广的技术。常规吸附剂如活性炭虽然易从水体分离,但由于表面缺乏精细电子和拓扑结构,难以捕捉微量痕量污染物。本项目致力于开发一种表面精细结构化的、能大规模生产的高效水处理剂。最近我们发现用树状两亲体可以调控浓乳液聚合,提供了一种直接大规模获得表面结构化材料的方法。由于树状两亲体不仅能在界面组装,自身还能提供各种期望的电子环境和拓扑环境,从而高效地与各种客体分子互补,使捕捉微量客体分子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大量树状体被报道,有数种已经商业化,由此衍生的树状两亲体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理论上讲,各种树状两亲体可同时参与稳定浓乳液,形成类似斑豹的表面结构,这进一步为同时清除广谱微量水污染物提供了可能。初步研究表明,这类吸附剂能创纪录地将水中典型致癌芳烃降低到十亿分之一以下;典型有机离子的浓度降低到千万分之一以下。该材料不会向水中带来任何新污染物,能保证优质饮用水的获得。
同济大学 2021-04-11
一种新型高倍甜味剂—双甜的生产制备
阿斯巴甜作为低热量、高甜度、非营养性甜味剂,却具有热不稳定性和在水溶液中的稳定 性受溶液的pH影响大等缺点,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把阿斯巴甜和其他化合物 反应转化成盐,以改善其物理性质和稳定性,从而得到一种新型甜味剂——双甜 (Twinsweet) 。双甜在美国被批准为安全物质 (GRAS) ,欧洲部分国家已允许使用。我国卫生部目前还未批 准。双甜是一种新型高倍甜味剂。双甜是安赛蜜的阿斯巴甜盐,它在溶液中能完全离解成阿 斯甜和安赛蜜,不吸湿,易溶。在70℃—80℃下或较高的温度下具有比阿斯巴甜更好的热稳定 性;由于是盐,使其具有更加优越的溶解速率。由于双甜是由阿斯巴甜和AK糖两种非营养型 甜味剂反应而合成的盐,所以具有两者共同的优点,无热量,无龋齿性,单位甜度几乎增加一 倍,如果工艺成熟,将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双甜,即为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的双氧嗯噻嗪盐,在欧洲专利中,通过将其转化成 盐,可以改善包括阿斯巴甜在内的肽类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稳定性。一般研究报道的方法产率较 低,但是其中有残留盐,有研究者用中间体参与反应,避免了残留盐的产生,可是产率却降 低,另外所需的中间体也不易得到,如果能将此工艺的产率提高,应该可以大量生产。由于盐 的甜味组分之间产生的协同作用,使得双甜比各个甜味剂组分本身具有更高的甜度,而且至少 比通过简单混合各个组分制得的相同量的产品高10%—15%,双甜的甜度约为蔗糖的340倍左 右;该项目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专门研究,双甜产率已可达到90%以上,甜度和稳定性都比阿斯 巴甜有了显著提高,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市场开发和应用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高级金属加工工艺润滑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金属加工过程中工艺润滑对保证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降低能耗以及改善加工制品的表面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而作为润滑剂与以往的机械润滑油不同,属高技术、高附加值润滑剂产品,而且生产工艺简单。 在该领域国内上述产品还未系列化生产,大部分仍需进口。 采用该技术可生产下列金属加工工艺润滑剂产品,并成果地应用于相关金属加工工艺过程: 铝材轧制工艺润滑剂(冷轧油、热轧乳化液); 铝线、铝管拉拔工艺润滑剂; 铜线、铜管拉拔工艺润滑剂; 钢丝拉拔润滑剂; 铝合金切削润滑剂; 钢板带冷轧润滑剂; 金属冲压润滑剂; 其它金属成型润滑剂。 上述产品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者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使用该技术产生得工艺润滑剂已应用于金属加工生产,工业应用效果良好,可替代进口。而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30%~70%。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5 96 97
  • ...
  • 179 18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