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纯度二氧化氯制备先进技术
二氧化氯因其高效、安全、不易产生氯代有机物等“三致”物质的优点而替代液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污水处理、医疗卫生、食品加工等领域,被誉为第四代消毒剂,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A1级广谱、安全和高效消毒剂。 本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先进的复合还原催化技术、双釜串联及梯级反应强化技术、反应耦合分离技术、发生器结构独特设计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攻克了二氧化氯制备技术难题,开发了一种高纯度二氧化氯绿色制备集成新技术,提高了二氧化氯的品质与发生器的安全性,填补了国内空白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技术
成果完成人瞄准1000MW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sCO2)发电系统,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本成果从系统和部件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被推荐为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科技成果,并在2021年1月27日科技日报上做了报导。具体成果如下: 1、sCO2锅炉模块化设计:sCO2循环流量是水蒸气机组的6-8倍,导致S-CO2锅炉严重堵塞,发现机组效率惩罚效应。首次提出1/8分流减阻原理,在保持吸热量及循环流量不变条件下,将压降降低为传统设计的1/8,由此提出模块化锅炉设计,将锅炉压降减小到与水蒸气锅炉相当或更低水平,彻底解决大压降难题。 2、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针对sCO2循环适合中高温热源,单个sCO2循环无法吸收烟气全温区热量,提出顶低复合循环,实现热量全温区吸收。提出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及设备共享,完全消除顶底循环效率差并简化系统。1000MWe级燃煤sCO2发电效率达到~50%,比水蒸气机组高3-4个百分点。 3、锅侧和炉侧综合调温方法:针对sCO2进入锅炉温度较高,抬高受热面温度,提出锅侧和炉侧综合调温方法,发明“冷热匹配、层级降温”原理,提出“上大下小+双炉膛+烟气再循环”的创新型锅炉设计。建成压力达26MPa的超高参数sCO2传热系统,提出超临界传热类沸腾理论,结合实验数据,给出了锅炉管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判据。诞生第一台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锅炉原理样机。 本成果阐明了能量复叠利用原理,是能量梯级利用的继承和发展,消除了复合循环中顶循环和低循环的效率差,最大限度挖掘了sCO2燃煤发电系统的效率优势。并首次阐明超临界流体分子尺度下的非均匀物质结构,颠覆了人类对超临界流体物质结构的认知,首次将亚临界压力下的多相流体理论体系引入到超临界传热中,初步实现了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能量传递与转换理论的统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6
烯烃环氧化反应的绿色电化学合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二氧化碳在炼钢流程的应用
针对钢铁工业 CO 2 排放量大的问题以及少(无)烟尘、深度脱磷、脱氮、控氧的绿色洁净炼钢的发展方向,2004 年研发团队提出将 CO 2 作为资源循环应用于炼钢过程,同时利用 CO 2 的高温特性解决现有冶金工艺存在的问题。 经过根据十余年的研究发现,CO 2 是弱氧化性气体,在炼钢温度下与碳、硅、锰等元素可发生氧化反应,并伴随吸热或微放热效应,具有以下冶金功能: (1)利用 CO 2 参与炼钢反应的吸热效应,可将 2700-3000℃的顶吹氧气射流高温火点区降低至铁的沸点(2750℃)以下,减少了铁的蒸发量; (2)转炉炼钢前期硅、锰等元素的氧化使熔池迅速升温,难以满足低温高效脱磷的热力学条件,可通过喷吹 CO 2 控制熔池升温速率,延长低温脱磷时间,解决了长期困扰炼钢的脱磷不稳定、深脱磷难等问题; (3)与纯氧喷吹相比,CO 2 与钢中各元素反应均生成 CO,能够强化熔池搅拌,改善渣钢反应动力学条件,减少终点钢液过氧化,生产低氮/低磷/低氧钢种; (4)利用炼钢底吹 CO 2 的冷却效应,发明了 CO 2 控制“蘑菇头”生长与消除的动态平衡方法,可有效延长炼钢底吹元件寿命。在充分掌握 CO 2 高温弱氧化、强搅拌及冷却效应等冶金反应特性的基础上,研发团队提出在炼钢生产中采用 CO 2 代替部分顶吹 O 2 、底吹 CO 2 代替全部 N 2 /Ar进行 CO 2 -O 2 混合喷吹炼钢的工艺流程(见附件 1 工艺路线图),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钢喷吹 CO 2 降尘、高效脱磷、脱氮/控氧及长寿底吹等系列技术,并完成了工业示范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光纤连接器用氧化锆陶瓷套管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连接器用氧化锆陶瓷套管的制备方法: (1)原料:采用含3mol%三氧化二钇的国产氧化锆粉料。 (2)造粒:采用喷雾造粒技术,对含有三氧化二钇的二次粒子平均粒径1.0~3.0μm的氧化锆粉体进行处理,达到比表面积12~35m2/g。 (3)成型:采用弹性模具震动装料法,装料后采用等静压成型,成型压力为60~200MPa。 (4)烧成:利用硅钼棒电炉烧成,烧成温度1380~1480℃,烧成周期48~50小时。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壁厚仅为0.6mm氧化锆陶瓷套管毛坯的圆度、同心度以及粉体成型制成素坯时具有足够高的精度,采用廉价的国产氧化锆粉体为原料,制备符合光纤连接器技术要求的氧化锆陶瓷套管。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1-12
二氧化碳晶体结构模型
宁波浪力仪器有限公司(余姚市朗海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二氧化碳晶体结构模型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可定性定量解析环境受体中大气污染来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实现精准治污及重污染实时成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是环保部重 点实验室,多年从事颗粒物防治领域相关工作,拥有国内首个大气颗粒物源和受体样品库,积累 40 余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源与受体成分谱,保存 5000 余个颗粒物源与受体的样品及成分数据。 实验室拥有完备的颗粒物样品采集及化学分析系统。目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已在全国 40 余个城市推广应用。其中,自主研发的二重源解析技术、因子分析-CMB 复合受体模型和 CMB-Iteration模型等新型源解析技术被《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列为推荐使用模型。同时,因子分析-CMB 复合受体模型被写入美国EPA 官方公布的《EPAPMF5.0 使用指南》,相关论文被列为“关键文献”。实验室建有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并研发了大气多组分在线源解析系统。应用范围:技术主要用于城市或区域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或改善规划,重污染成因分析及应急预案,大气污染防治决策管理支撑等。
南开大学 2021-04-11
一种化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2?氨基嘌呤(2?Aminopurine, 2?AP)其结构式(Ⅰ)所示的化合物在治疗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所述2?氨基嘌呤可作为唯一活性成分制备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本发明通过试验研究发现了2?氨基嘌呤抑制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尤其适合治疗低氧血症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在2?氨基嘌呤和肺动脉高压的致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上做出了新的突破,为防治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新药筛选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靶标。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泥岩泥化物高效固化剂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及煤炭能源工业迅猛发展,但在路基修筑 中常常遇到泥页岩一类的易软化、泥化岩层,特别是在煤矿巷道中,底板大多为泥岩, 在水及车辆碾压作用下发生严重泥化,极大影响路基质量及交通运输。为解决泥岩泥化 问题,开发了一种高效泥化物固化剂,通过将固化剂材料撒在泥化物上,并进行搅拌, 然后碾压密室后即可,固化后的固化体可直接作为低等级公路无铺面道路,也可作为高 等级公路路基。 对泥化物的含水量及粒度没有特别要求,根据用途不同,选择不同固化剂掺量比例。 泥化物固化体 1d 强度可达到 4MPa。
同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8 99 100
  • ...
  • 291 29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