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方法
在基础设计中,经常会碰到下列情况:1)如果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方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是建筑物沉降量过大无法满足规范要求。2)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方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均不满足要求,但是地基承载力距设计要求差距不大。上述情况通常的做法是弃地基土承载力不用而改用常规桩基来承担上部结构的全部荷载,从而造成很大的浪费。南京工业大学宰金珉教授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复合桩基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在软土地区的桩土共同作用。多项工程实践表明,采用复合桩基的建筑物基础造价节省30%~6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艺路线:突破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限制,人为令单桩荷载达到或接近其极限承载力,使单桩工作状态由弹性支承进入完全塑性支承,形成“塑性支承桩”。 在基础下设置数量较少的塑性支承桩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地基土的承载力,只使用少量的桩来承担部分上部结构荷载和控制建筑物沉降,而且还可以利用塑性支承桩的自适应性来改变基础的支承刚度,以达到使建筑物的差异沉降最小的目的。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
光学超构材料(Metamaterials)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在亚波长尺度下调控光的传播的丰富手段。很多新奇的光物理现象,例如负折射、超分辨透镜和隐身斗篷等都可以通过设计功能基元的有效介电常数来实现。在光波段,三维纳米加工的困难和金属结构的光损耗不利于超构材料的广泛应用。自二维超构表面(Metasurface)概念提出以来,超构表面在降低三维超构材料加工难度、提高光学效率方面,特别是控制光的功能基元的几何位相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近来,超构表面在高效率全息成像、超薄光学波片、高数值孔径的平面透镜等领域已经表现出极高的应用潜力。超构表面的研究进展极大丰富了利用超构功能基元实现对电磁场 (可见光、近红外光,太赫兹、微波等波段) 进行调控的手段,为设计新型光学元件提供了新技术。 当前,超构表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性光学的范畴。但毫无疑问,非线性光学响应例如倍频、三倍频、光致折射率变化等过程,将为光学超构表面的功能基元赋予新的可调控自由度。此综述文章从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的材料选择、对称性,非线性手性光学超构表面,非线性光学相位调控,非线性光光束调控,光开关与调制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对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在太赫兹非线性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的前景作了展望。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非线性超表面加密显示
 钙钛矿具有优异的非线性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特定谐振波长的光栅式超构表面,从而增强了钙钛矿三光子上转换发光(three-photon luminescence, TPL)过程。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共振增强的三光子发光同样适用于4周期超构表面,只有当入射波长是共振波长时,编码信息“NANO”才可见。这一研究成果拓展了钙钛矿超构表面在高分辨率非线性彩色纳米印刷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
非线性光学效应在频率转换、全光开关、电光开关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传统非线性光学晶体在激光频率转换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功。然而,随着光学计算、量子光学芯片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如何将非线性光学功能集成于微小尺寸的芯片上是光电集成领域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近年来,光学超构表面的出现为设计与实现特定光场调控功能的新型非线性微纳光学元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非线性参数变化模型辨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线性参数变化模型辨识方法(NPV),属于工业辨识领域。本发明提供对非线性参数变化的辨识对象进行辨识实验和模型辨识,首先通过局部非线性模型实验、辨识局部非线性模型、工作点变量过渡实验等步骤,辨识出多输入单输出非线性参数变化模型;在完成所有被控变量的多输入单输出非线性参数变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参数变化模型。使用本发明的方法,无需深入了解辨识对象的机理特性,只需利用较少的输入和输出辨识数据,即可辨识得到辨识对象的非线性参数变化模型。所得到的非线性参数变化模型,可以用于基于模型控制算法的设计和过程仿真,也可以用于对产品质量预报的推理模型和软测量器中。
浙江大学 2021-04-13
复合桩基础非线性设计方法
在基础设计中,经常会碰到下列情况:1)如果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方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是建筑物沉降量过大无法满足规范要求。2)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方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均不满足要求,但是地基承载力距设计要求差距不大。上述情况通常的做法是弃地基土承载力不用而改用常规桩基来承担上部结构的全部荷载,从而造成很大的浪费。南京工业大学宰金珉教授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复合桩基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在软土地区的桩土共同作用。多项工程实践表明,采用复合桩基的建筑物基础造价节省30%~6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艺路线:突破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限制,人为令单桩荷载达到或接近其极限承载力,使单桩工作状态由弹性支承进入完全塑性支承,形成“塑性支承桩”。在基础下设置数量较少的塑性支承桩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地基土的承载力,只使用少量的桩来承担部分上部结构荷载和控制建筑物沉降,而且还可以利用塑性支承桩的自适应性来改变基础的支承刚度,以达到使建筑物的差异沉降最小的目的。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线性可控触觉传感器材料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本项目所提供的新型触觉传感器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能够感应柔软程度、温度及微压力变化,它不仅可以直接用于生活产品,而且对于其它行业的科技革新以及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该材料是以较为成熟的触觉传感器材料工艺为依托,经过对材料的进一步开发使其能够感应柔软程度、温度和微压力的变化(最小可感知压力为 40g,电导率变化范围 10-104S/cm-2)。该材料以导电聚合物和橡胶为主要载体,并添加导电碳及其他纳米级附加材料,使用这种智能材料可以开发出多种实用化的新型触觉传感器。其突出的先进性表现在:生产成本低、功能强、无时间记忆误差、感知线性稳定、具有良好的材料物理特性、具有高度的可信赖性、性能可控制度好、可再加工性好。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这种新型触觉传感器材料的导电原理是:当聚合物不受外界压力时,具有导电性的碳粒子是不相互接触的,当聚合物受压变形时碳粒子间慢慢的相互接触从而形成导电通路,阻抗也就以对数关系下降。此外,聚合物受温度的影响致使材料的特性发生变化,温度下降时发生收缩导致导电粒子间的相互距离减小,升温时膨胀导致导电粒子间的距离增长,因此在同样的外界压力下随着温度的变化阻抗也会有所变化。触觉传感器制备工艺较为简单,关键是本技术中采用了以导电聚合物为主体材料的纳米复合技术,使该产品能够正确感知目前产品所不能感知的微小压力变化。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项目处于实验室产品阶段。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本项目提出的线性可控触觉传感器以其优越的触觉特性,具有极大的市场投放前景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企业在成立之初获得大量的资金投入,迅速将工艺成熟起来。从目前本项目提出的科技含量及技术 背景来看,国内不存在竞争对手,而且随着公司的成立,公司对产品研发的进一步深入,在未来 5 年内,本项目产品也必将在国际传感器行业中具有一席之地。 应用领域:1. 智能玩具;2. 交互式媒体互联网;3. 无人驾驶汽车;4. 医疗领域远程医疗;5. 智能机器人皮肤等。
天津大学 2021-04-11
一种节点扰动功率转移分布均衡度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点扰动功率转移分布均衡度分析方法,包 括在电力系统当前运行状态下对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并获得支路 功率对节点注入功率的灵敏度矩阵;根据灵敏度矩阵和支路有功功率 裕度获得潮流转移率矩阵;获得潮流转移率矩阵中对应于每个节点的 列向量中各个元素在潮流转移率统计区间内的概率分布情况;根据概 率分布情况计算改进信息熵,作为反映每个节点扰动功率转移分布均 衡程度的指标;根据转移分布均衡度指标对系统在各节点扰动下进行 安全评估。本发明应用于大规模电力系统节点注入功率抗扰能力快速 评估,其计算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金属材料表面电渣快速均衡加热及复合装置
一种金属材料表面电渣快速均衡加热及复合装置,它由均衡加热装 置、熔化装置、联通器组成,其特征是联通器连接熔化装置和均衡加热装 置,均衡加热器上下周边连有绝缘层,金属熔池的底端连接底水箱,抽出 装置连在均衡装置加热底端。 本专利的优点是:(1)电渣加热装置的均衡加热器可获得温度分步均 衡的温度场;(2)自耗电极下面的高温区不会对加热装置发生干扰; (3) 复合金属经电渣熔炼其组织纯净,产品质量优良;
南昌大学 2021-04-14
一种镐形截齿热处理受热均衡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镐形截齿热处理均衡装置,包括链板、底座、螺栓、轴承、支座、支撑架、支柱、轴套、套筒、卡环、滚轮、底板、橡胶板和三角铁,所述底座与板链固定,并通过动力机构进行运动,本发明克服了传统截齿热处理工艺的受热不均,通过设备带动零件自动旋转;所述滚轮与支座通过螺纹连接,通过调整滚轮的直径大小来调整自转速度,使整个零件各个方面受热均匀,提高了截齿热处理的质量,增强截齿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