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王强课题组揭示母源肥胖诱发胚胎缺陷的分子机制
近日,我室王强课题组与军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舒文杰合作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mbryonic defects induced by maternal obesity in mice derive from Stella insufficiency in oocytes”的研究论文,发现了卵母细胞中Stella蛋白在介导母源肥胖对胚胎表型影响过程中的分子途径。 肥胖是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人群中女性肥胖与早期妊娠失败以及出生缺陷等密切相关,但母亲肥胖是如何影响胚胎发育和子代健康的分子机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课题组首先利用高脂饲养(HFD)的雌性肥胖小鼠模型,证实母源肥胖导致了胚胎发育迟缓与阻滞;并通过组学比较分析了正常和肥胖小鼠卵母细胞中蛋白表达差异,发现HFD小鼠卵子中Stella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HFD合子表观不对称性的建立出现了异常,表现为母源5mC水平下降及DNA损伤增加。在HFD小鼠卵母细胞中过表达Stella不仅能够部分阻断受精卵中的DNA甲基化异常,而且还改善了母源肥胖相关的胚胎发育缺陷。本研究对于揭示母源营养影响早期胚胎及后代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韩龙森和李玲,以及军科院博士生任超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教授和郭雪江教授的大力支持。该课题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南京医科大学 2021-05-08
一维原子链缺陷两端零能束缚态的发现
在二维铁基高温超导体中的一维原子缺陷链两端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为实现较高温度下、无外加磁场的拓扑零能激发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平台。王健研究组通过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在钛酸锶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大尺度、高质量的单层FeTe0.5Se0.5高温超导薄膜,其超导转变温度T_c≈62 K,远高于块材Fe(Te,Se) (T_c≈14.5 K)。利用原位低温(4.2 K)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扫描隧道谱(STS)技术,研究组在薄膜表面发现了一种由最上层Te/Se原子缺失形成的一维原子链缺陷。在这种一维原子链缺陷两端,同时观测到了零能束缚态(图1),而在一维原子链缺陷的非端点处,依然是超导带隙的谱形。随着温度升高,零能束缚态的峰高逐渐降低,最终在远低于T_c时消失(约20 K)。随着针尖逐渐逼近薄膜表面,即隧穿势垒电导变大,零能束缚态峰迅速升高且没有发生劈裂,展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此外,研究组发现在较短的一维原子链缺陷两端的零能束缚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耦合(图2),其峰高随缺陷长度的依赖关系在统计中展现出正相关关系。这些零能束缚态的谱学特性,如峰值高度与半高宽随温度的演化,消失的温度,针尖逼近隧穿谱与难劈裂的特性等,都与马约拉纳零能模的解释相符合,可以基本上排除Kondo效应、杂质缺陷束缚态或有节点的高温超导体中Andreev零能束缚态等其它可能性。波士顿学院的汪自强教授团队基于肖克利缺陷态的能带理论在超导体中的表现提出了可能的理论解释。在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单层FeTe0.5Se0.5薄膜表面的一维原子链缺陷可以是衍生一维拓扑超导体,其端点处会产生受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的一对马约拉纳零能模。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下也可产生一维原子链缺陷拓扑超导体,其两个端点各产生一个马约拉纳零能模。这一工作首次揭示了二维高温超导体FeTe0.5Se0.5单层薄膜中的一类拓扑线缺陷端点处的零能激发,具备单一材料、较高工作温度和零外加磁场等优势,为进一步实现可应用的拓扑量子比特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刻蚀缺陷地结构的圆极化微带天线阵
本发明涉及天线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刻蚀缺陷地结构的圆极化微带天线阵,它包括:天线贴片,介质基板、反射板、同轴馈线、天线馈线、紧固塑料螺钉、功分介质板和功分电路;反射板上刻蚀缺陷地结构单元,缺陷地结构单元为矩形细缝和在其外侧的三个圆环;紧固塑料螺钉穿过介质基板,反射板和功分介质板上的非金属化过孔将其紧固为一体,解决了阵元之间的互耦会严重影响圆极化天线的驻波特性与方向图特性的技术问题。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中岩科技 | 助力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
自2004年起,中岩科技陆续与近20余所国家双一流、985、211类重点大学及行业内专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共建合作中心,与50余所高校共建实习基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中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相关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定向提供教学培训服务,完成科研合作项目,促进学术交流,共同参与行业规范参编,借助学校得天独厚的教学和研发资源,结合我司对岩土工程领域智能化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方面的专业与专注,推动了院校和企业在教学专业课程、学校研发技术转化方面的有效合作和共同进步。
武汉中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10-29
上海珊迦医学模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珊迦医学模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2025-06-20
河北建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河北建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5-04-19
台风灾害下输电线路风险评估虚拟仿真实验
项目联合所对接的企业“北京象新力科技有限公司”,产学合作,积极开发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台风灾害下输电线路风险评估虚拟仿真实验”,对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iLab实验空间),申报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金课,服务电气工程专业学生数超过1500人,同时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总浏览量近两万次,总使用量逾三千人次,使得学校在线信息化实践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武汉理工大学 2022-07-25
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软件
本软件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中跨区间无缝线路的设计,满足养护维修的需要。本软件将一般设计院较难掌握的复杂功能集成于一体,主要包括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桥上无缝线路设计和无缝道岔设计的功能。其中,桥上无缝线路设计软件模块可以对简支梁、连续梁、刚构梁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梁型上的无缝线路进行计算,计算内容包括钢轨受到的伸缩和挠曲附加力以及相应情况下桥梁支座受力等;无缝道岔设计软件模块可应用于单组道岔,以及由两组或三组道岔组成的道岔群,可进行道岔和道岔群的单轨温差时的各项计算和检算或可铺设轨温范围的计算。本软件还可根据计算结果绘图、进行强度、稳定性和断缝检算,最终自动生成详细的计算报告书。 本软件根据一体化模型的建模思路,采用VB.NET语言对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化开发,是基于ANSYS的纯中文界面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软件。其中,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桥上无缝线路设计软件模块通过建立桥梁-轨道纵横垂向空间耦合模型,充分考虑了桥上无缝线路的实际情况,通过有限元单元模拟钢轨、桥梁、扣件等组成部分,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合理。 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无缝道岔设计软件模块通过建立纵横向空间耦合的道岔模型,充分考虑了道岔的实际情况,通过有限元实体单元模拟钢轨、轨枕,并且通过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扣件、间隔铁和限位器等的实际阻力情况,相对于同类型的道岔计算软件,本软件建立的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计算结果也更加准确、可靠。相对于同类软件,本软件最大的优势在于:除了单组道岔外,还可以计算和检算两组或三组不同号码道岔之间以及不同夹直线长度的任意组合,软件功能更加强大,使用范围更广。 经多次实践检验,本软件的计算和检算结果准确可靠。    应用范围: 本软件主要应用于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对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中跨区间无缝线路(包括桥上无缝线路和无缝道岔)的设计,也可以满足养护维修的需要。便于设计单位和现场施工人员的使用,可以加快设计进度。 城市轨道交通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软件已在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下属沈阳设计院和中铁五院等设计院开始应用,普遍反映良好,市场化前景广阔。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智能电网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
输电线路以及电力光缆除了要承载自身重量的机械力作用外,运行条件恶劣,不仅需要穿越高海拔、多积雪、重覆冰的地区,还会受到恶劣天气如大风、雷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覆冰、舞动以及雷击等因素引起的输电架空线路跳闸或停运故障频频发生,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对电力传输线进行安全健康在线监测、及时发现故障并发出预警尤为重要。
南京大学 2021-04-14
基于行波多尺度信息的输电线路故障单端定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行波多尺度信息的输电线路故障单端定位方法,根据不同的故障类型选择不同的相作为基准相,对输电线路故障电流行波信号进行相模变换,得到用于故障定位的故障电流行波模信号;对模信号进行连续小波变换,提取各小波变换系数上第1、2个行波波头的模极大值及其对应时刻,并根据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判断故障发生的区段、确定定位用的第1、2个行波波头的频率分量,得到两个不同频率分量的行波模波速度、波头到达时刻;最后结合两个行波的模波速度和到达时刻,综合计算输电线路的故障距离。该方法利用行波的多尺度信息准确地确定行波波头的频率分量、模波速度和到达时刻,从而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输电线路的故障距离。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1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262 26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