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铁电纳米粒子/蓝相液晶复合显示材料
所属行业领域 平板显示及光通讯 成果简介 蓝相液晶由于具有快速的电光响应速度(亚毫秒级)、无需彩色滤光片、无需取向处理、无需视角补偿膜等优点,而被誉为最具革命性的新一代液晶显示材料。然而目前蓝相液晶材料存在蓝相温域窄(通常仅有1~3oC)、驱动电压高以及电光迟滞等问题,限制了其产业化进程。本成果通过开发纳米粒子掺杂蓝相液晶复合显示材料,具有较宽的蓝相温域(-10~10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4
碳纤维/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吸波材料即雷达吸波材料(RAM),是指能够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而消耗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一类材料。目前,随着电磁波污染的日益严重,吸波材料在民用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许多研究已证明,持续、高强度的电磁波照射会诱发细胞变异、诱发肿瘤、癌症等疾病,电磁波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本世纪重点治理的环境污染之一。不让电子设备发射电磁波是不可能的,所以消除电磁波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吸波材料。这项属于电磁干扰(EMI)范畴的研究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项目研究制备含有不同含量及分布的碳纤维(毡)树脂基复合吸波材料,主要研究碳纤维(毡)排布方式、含量对于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参数,实现材料对电磁波的宽频吸收、高效吸收、选择吸收的目的;其次,通过对纤维(毡)表面改性、添加电磁损耗剂、改变基体种类等制备具有刚性和柔性基体吸波材料,同时对吸波机理进行研究,以求开发一种低成本、宽频、高效、轻质的吸波材料。试样的制备采用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压缩模塑。将环氧树脂与低分子量聚酰胺按质量比 2:1 搅拌均匀(E-44 型环氧树脂:低分子量聚酰胺树脂=100:50~100:100 质量比),在真空干燥箱中脱泡,然后浇注到事先预热的半溢式模具中,模具中预置碳纤维或碳毡。在透波层表面加一层 S-玻璃布,目的是达到与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在模具底部也加一层玻璃布,目的是抵消由透波层玻璃布引起的应力,使试样不致弯曲而造成测量误差。然后将浇注好的模具在 60℃,10MPa的压力下固化 2 个小时,得到所需的 180mm×180mm,厚度为 4mm 的正方标准试样。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本研究通过两年多的大量实验,获得具有良好吸波性能和商用价值的环境功能材料。可用于消除环境空间中的有害电磁波。本课题组制备了材料样品,完成了 4 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发表论文 12 篇,申请专利两项。本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随着电信业的飞速发展,吸波材料的应用已深入到通讯抗干扰、环保及人体防护等诸多领域。 成本估算: 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E-44 环氧树脂:15.4 元/公斤,低分子量聚酰胺树脂:24 元/公斤。碳纤维:300 元/公斤 每块试样用碳纤维:0.36 克 其他费用:电费,模具费,人工费 每块试样成本:约 4 元(180×180mm) 折合成本:约 120 元/平方米 应用领域:电磁波污染的防护,构筑微波暗室。 2、 连续碳纳米管纤维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碳纳米管被誉为超级纤维,是 21 世纪的基础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密度只有钢的六分之一,强度超过钢 100 倍,具有高导电导热性,导热性是铜的 5-8 倍,在高性能复合材料,能源电极,电场发射等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国和大公司都争先投入抢占碳纳米管市场,近年来产业发展迅猛。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是无数碳纳米管构成的长纱线,轻于碳纤维,有高柔性,具有碳纳米管所有结构和功能特性,可编织和成型,较碳纳米管更接近应用,在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方面,极具潜力,可用于宇航、汽车用高性能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导电导热材料、电力传输电缆、高强编织物,智能纺织和柔性光电器件等。 基于天津大学的气相法制备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技术,研发碳纳米管纤维量产化技术,制备万米连续碳纳米管纤维材料, 研发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和相关新材料,在国内率先推出碳纳米纤维新产品,主导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方法是一步制备连续碳管纤维的方法,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2010 年天津大学技术团队取得关键制备技术的突破,纺出千米连续的碳纳米管纤维,为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气相纺丝法是以含碳原理和催化剂输入到高温炉中,在气流中生长碳纳米管并组装成丝,用机械的方法纺出碳纳米管纤维的新方法。主要成果包括发明了乙醇/丙酮混合碳源,发明了水密封反应器和致密碳管纤维的纺丝方法。目前已经取得连续纺丝数小时数千米连续碳管纤维,在方法、技术和材料性能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碳纳米管的价格范围较大 2-20000 元/克,价格取决于碳管种类和纯度,有些容易合成,有些受制备限制,尚未量产化。目前市场上多壁管 2000 元/公斤,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高纯碳管价格十倍以上。高纯单壁碳管尚未量产,目前仍以克量计,纯度 80%的单壁管价格为 60 美元/克,高纯(>90%)单壁管在 1000-2000 美元/克以上。连续碳管纤维为双壁管,纯度 90%,短期可参考单壁管价格 60-2000 美元/克。 应用领域: 高性能复合材料、导电导热材料、储能材料、功能电子和织物,产业领域航空航天、能源、环境、化工和纺织等。 合作方式及条件: 技术合作与专利转让 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合作,引领碳纳米管纤维新产业的发展
天津大学 2021-04-11
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精密锻造成形加工技术
项目概况 军事工业中的弹药部件、微波通讯器材中的壳体、汽车中的安全气囊、压缩机中的涡旋壳体等都属于铝合金壳体类零件。这些铝合金壳体都是具有异型型腔的盲孔类零件,其尺寸精度要求高、内孔型腔复杂和光洁度要求相当高,而且内孔侧壁与底面相交部分的圆角半径极小,内孔侧壁相交部分的圆角较小。 对于形状复杂、型腔深度较浅的盘状类铝合金壳体以及型腔深度较深的筒形类铝合金壳体,采用精密锻造成形工艺及模具等成套加工技术在硬铝合金如2A12、锻铝合金如6063和6061、超硬铝合金如7A04等铝合金壳体的大批量工业生产上获得了应用,达到了高效、经济、精密制造加工的目的。主要特点 采用精密锻造成形加工技术为军事工业、通信器材和汽车等装备上使用的量大、面广的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的精密制造提供坯件,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关键技术。它解决了我国国内在汽车、通用机械、微波通信、军事工业等生产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数控加工方法加工这类铝合金壳体中存在的材料消耗大、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生产周期长和制造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为铝合金壳体零件的生产提供一种实用、可靠、高效、经济的制造工艺。技术指标 对于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目前国内普遍采用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来加工这类壳体,这种加工方法可以得到合格的铝合金壳体;但该加工方法的材料利用率极低、生产效率低(只能采用小直径的铣刀,因此每次机加工量较小,需要很长的加工时间)、能源消耗大、生产周期长以及制造成本很高,因此国内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大、产量不高,难于同国际相关行业竟争。 国内有些企业曾采用精密压铸技术来生产这类铝合金壳体,但由于压铸的铝合金壳体的内孔型腔光洁度差、壳体内始终存在着气孔和夹杂等铸造缺陷,使铝合金壳体的机械性能大大降低;难以达到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 采用精密锻造成形工艺进行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的生产,具有如下技术优势:(1) 壳体组织致密、表面光洁;(2) 材料利用率高,可达到70%~90%;(3) 生产效率高,可班产1000件~1500件。(4) 尺寸一致性好;(5) 设备投资少。市场前景 该项目的推广应用,既可节约贵重的铝合金材料,又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加工工序,能显著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复杂壳体、法兰等管件高性能柔性整体成形制造技术
系统研究了换热器衬环、高压组合电器壳体等管件高性能柔性制造工艺原理及工装夹具装置;发展了装夹板式换热器压板后成形无缝金属衬环的工艺方法,以及同时成形装夹板式换热器压板后同时塑性成形两端法兰的柔性整体成形制造方法;构建了高压组合电器壳体支管及法兰一体化塑性成形工艺方法,以及工艺路径及工具头结构的优化确定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热金属气胀成形技术开发
项目背景: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日益突出,汽车轻量化成为汽车制造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而超高强钢的开发和利用是汽车轻量化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然而随着钢材强度升高,势必造成室温成形困难,易出现成形应力高、回弹现象严重的现象,且对模具磨损大,使用传统的常温冲压工艺和设备难以生产。热金属气胀成形 HMGF(Hot Metal Gas Forming)技术可以为此矛盾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HMGF 技术是将高强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利用充气的方式将坯料胀成与模具内腔形状相同,具有一定形状和性能的结构件。使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外形部件的整体成形,缩短生产周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制造过程的总体成本,为汽车结构件的轻量化提供有效途径。关键工艺技术:项目的关键工艺技术为:热金属气胀成型与组织性能调控一体化工艺,即在热金属气胀的过程中兼顾材料的成型和材料成型后的性能。通过分析超高强汽车用钢在成型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以及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保证材料的成型;通过探索成型条件下再结晶、相变等微观组织的变化,调控材料成型后的性能,最终实现超高强汽车用钢成型和成性的一体化。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技术需求:挤出型防火材料技术
1.特种涂料辊涂应用(隔热保温涂料、防火涂料、超硬涂料、抗菌涂料、水性涂料等)铝材环保前处理技术(铝材无铬钝化技术等)2.挤出型防火材料技术(能达到A级防火要求)3.再生塑料用于铝塑复合板的材料配方
临沂金湖彩涂铝业有限公司 2021-09-02
考古遗址研究及新型保护材料
土遗址是指人类活动遗留下的由土和以土为主的遗迹和遗物。我国土遗址很多,遍布全国各地,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土遗址的状况较差急待保护。 国内外对于土遗址的保护,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善环境、防止地下水的影响、防止生物的破坏,以及本体的化学加固等手段。其中土体的化学加固是解决土遗迹本身强度低,不耐水,容易崩散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对于土体的化学加固,国内外经常使用的材料有:有机硅材料、无机的硅酸钾材料(PS材料),非水分散体材料等。 其中有机硅材料在西亚和南美的一些土遗址的保护中得到应用,但是由于毒性和固化容易受环境影响,在国内没有得到应用。 硅酸钾材料(PS) 是敦煌研究院开发的加固材料,在西部地区的土遗址加固中效果良好,可增加土体的抗雨水冲蚀和风沙磨蚀能力。使用的案例有吐鲁番的交河古城,高昌古城,酒泉的破城子古城,宁夏的西夏王陵等遗址。 对于中国东部的土遗址加固和保护,需要开发新有效的保护材料,满足目前大量遗址需要原地展示的需求。因此自1998年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课题组,以此为研究任务,开发了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材料,成功的用于东部地区的土遗址保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这种材料处理的土样在重量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就有较好的加固效果。加固后颜色变化不大,孔隙率变化小;透气性降低小,土样的抗压强度提高。经过处理的土样在耐水能力上表现优异,1%以上浓度加固剂的土样可在水中长期浸泡,非常稳定。应用案例 近年来,课题组负责的项目多以遗址类的本体保护为主,自2003年的湖南里耶遗址保护开始,分别应用到了很多的考古遗址保护。主要有晋侯墓地车马坑本体保护工程(2013)、哈民忙哈遗址本体保护(2013)、临淄战国车马坑遗址本体保护(2014)、内丘邢窑遗址本体保护工程(2018)等,均采用非水分散体材料对遗址进行加固。 晋侯墓地1992年发现,K1车马坑清理后发现殉车总数48辆,这是目前国内已发掘的商周时期车马坑殉葬车子最多者。晋侯墓地车马坑遗址状况基本完好,但是仍有很多的病害,最严重的病害是开裂和附属文物的错位和无依托。因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敦煌研究院合作进行了车马坑遗址本体保护方案的编写,并与河北文物保护中心实施了晋侯墓地车马坑本体保护工程。哈民忙哈遗址,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写了哈民忙哈遗址本体保护方案,并与河北文物保护中心实施了哈民忙哈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本次保护的对象包括13个房基遗址,合计面积500平方米。遗址保护土体和人骨部分,使用SD-528乳液制作的非水分散材料,环己酮作溶剂对土体进行整体加固,加固深度10厘米,提高强度和耐水能力;对于人骨的保护,采用SD528溶液混合土作为人骨的修补材料,人骨及周围土体均采用从低到高浓度的PVB溶液进行加固。合作方式 非水分散体加固材料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证明是合适有效的土遗址加固材料,可以进行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并可以参与遗址本体保护项目。
北京大学 2021-04-11
Li/CFx电池及氟化碳材料
成功研制了不同种类的氟化碳材料,以满足不同需求的锂/氟化碳电池。并且已申报发明专利的固液串联反应模式,在原有普通锂/氟化碳电池的基础上,可以使电池的比能量再提高15%。技术成熟,可直接用于实际生产。
厦门大学 2021-04-11
炭质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炭质多孔炭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用于水处理及气体吸附。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强通流复合接地体及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通流复合接地体及制作方法,该复合接地体从内向外依次为由内芯、均流层、 编织层,其中:内芯为单根复合石墨线或多根复合石墨线构成的复合石墨线束;均流层包覆内芯,由两 层金属片和纵向紧密排列于两层金属片间的金属丝构成;编织层为复合石墨线绕均流层外侧编织获得; 复合石墨线由复合石墨带捻合获得,复合石墨带包括两层蠕虫石墨层和铺设于两层蠕虫石墨层间的骨架 纤维,骨架纤维包覆有粘合剂层。本发明复合接地体具有通流能力强、导体温升小、趋肤效应小
武汉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5 66 67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