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利用乳酸菌静息细胞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乳酸菌静息细胞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GABA)工艺,利用经过诱导的乳酸菌活性静息细胞体,分散于含有底物的转化缓冲液中,在合适的条件下转化生产γ-氨基丁酸。利用该方法可以大幅度缩短转化时间,提高转化效率,产物成份简单,利于分离提纯。且转化无需无菌条件,设备要求简单,耗能低。经条件优化,本工艺已适合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附图2为pH对乳酸菌株的生长与发酵生产GABA的影响(▼生长影响;▲发酵影响)。
四川大学 2016-10-26
新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细胞水平筛选系统构建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细胞水平筛选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所述筛选系统由HEK293细胞或CHO细胞构建,含有来自以下序列中不同组间基因序列构建的2种融合表达载体:第1组:(1)DnaE基因的C端与报告基因的C端的拼接序列:DnaE-C-Report-C,(2)DnaE基因的N端与报告基因的N端的拼接序列:Report-N-DnaE-N;第2组:①GPCR基因,②β-arrestin基因。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应用本发明筛选系统进行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细胞水平筛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快速,检测范围广,对任何靶细胞型中任何GPCR或GPCR信号转导途径的激动剂、拮抗剂都可以筛选。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测定甲胎蛋白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甲胎蛋白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基底电极由MWNTs?CS溶液修饰,甲胎蛋白第一抗体溶液共价结合到修饰后的基底电极上,甲胎蛋白抗原溶液特异性结合到甲胎蛋白第一抗体上,CdTe@SiO2?GO?甲胎蛋白第二抗体溶液特异性结合到甲胎蛋白抗原上,所述基底电极为玻碳电极。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CdTe QDs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且成本低廉。
东南大学 2021-04-11
用于检测雄激素类药物的单克隆抗体及酶联免疫技术及试剂盒
该项目研制了一种能同时识别诺龙、甲睾酮、睾酮、群勃龙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它是由保藏号为CCTCC NO:C201494的杂交瘤细胞株NT4D12所分泌的。还研发了一种检测雄激素类药物的酶联免疫方法和试剂盒。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项目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同时检测诺龙、甲睾酮、睾酮、群勃龙四种雄激素类药物,且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该项目的ELISA方法和试剂盒检测灵敏度、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该项目属于兽药残留分析和免疫学技术领域。本成果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同时检测诺龙、甲睾酮、睾酮、群勃龙四种雄激素类药物,且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中国药科大学李曹龙/王飞课题组在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基于循环肿瘤细胞的嗜铬细胞瘤早诊的最新研究成果
课题组首先开发双靶向探针通过共识别循环肿瘤细胞用于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利用间碘汴胍 (MIGB)功能化的磁珠作为捕获探针和奥曲肽(DOTA)修饰的信号探针,通过与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和生长抑素SSTR2结合,实现全血中PCC-CTCs的精准捕获与检测,同时为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提供实时、特异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
中国药科大学 2022-05-31
超高细胞浓度红酵母菌的培养和产业化生产技术
红酵母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因其含有虾青素等高抗氧化生命活性物质,能够使三文鱼等养殖动物的肉色鲜红而具有非常重要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与价值。 应用领域: 直接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畜禽养殖。 可以作为提取提纯虾青素等主要生命活性物质的原料,在化妆品、医药和食品添加剂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制备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及其专用试剂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及其专用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含有培养液II和培养液I;培养液II包括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维生素C、亚硒酸钠、VEGF、bFGF和不含血清的基础培养液;培养液I包括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维生素C、亚硒酸钠、BMP4、GSK3抑制剂和不含血清的基础培养液。实验证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可以获得血管内皮细胞,且该制备方法使用的培养液不仅能够使人多能干细胞快速高效的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且化学成分确定、无动物源蛋白、无胰岛素添加。
清华大学 2021-04-10
脑细胞微环境检测新方法与脑内新分区系统的发现
脑深部神经网络存在的微环境是人类尚未踏足的纳米尺度超微结构空间。课题组发明了新型检测技术,解密了该空间结构特征,发现脑内新分区引流系统,提出了脑分区稳态理论,新方法已在多个前沿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北京大学 2021-02-22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的创建、完善及推广应用
黄晓军教授创建并完善的国际原创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北京方案",解决供者来源缺乏问题,为"缺乏相合供者的可靠移植方案","实现人人都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迎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北京大学 2021-02-22
崔红娟教授团队在胶质母细胞瘤领域获最新研究成果
崔红娟教授团队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中位生存期在12-15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胶质母细胞瘤极易产生耐药性,导致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再加上血脑屏障的原因,使得在临床治疗上的效果欠佳。因此开展其耐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NUSAP1)是一个微管结合蛋白,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团队围绕NUSAP1基因开展研究,发现NUSAP1在胶质母细胞瘤中高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NUSAP1通过其NH2基末端的SAP结构域调控ATR的稳定性,进而维持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和化疗耐药性。而下调该因子则显著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耐药性。该研究为胶质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西南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1 32 33
  • ...
  • 42 4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