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治疗
骨折的自然铜浸出技术
自然铜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是常用活血化瘀止痛药 物。本项目公开的自然铜微生物浸出液具有明显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效 果,且用量很少。另外,由于自然铜微生物浸出液是一种可溶性的药物, 因此可以单独或与其它药物配伍及添加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很容 易制成各种制剂,包括栓剂、丸剂、颗粒剂、膜剂、微囊剂、滴丸剂、 气雾剂、酒剂、糖浆剂、口服液、注射液或注射粉针剂等。
兰州大学
2021-04-14
NeuroSee(神思)无创成瘾
治疗
仪
项目产品基于神经信号实时反馈技术 (Neurofeedback)、经颅电刺激(tES)两项关键技术对脑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和神经障碍)进行物理干预,实现对于人的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的改善并降低精神障碍病症。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软件,我们实时的获取大脑的脑电信号,通过我们专利技术—集群算法,可以实时的得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什么样的信号出现的时候,开始给予大脑一个微电流刺激。第三部分再实时获得完成刺激信号给一个闭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3-05-25
动静脉脉冲
治疗
仪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及静脉曲张在老年人及手术患者中是比较常见的疾病。长期以来,临床均采用抗凝药物以及围手术期循序减压弹力袜对上述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然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分级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对预防 DVT 及静脉曲张有较好效果。目前,生产上述产品的公司主要包括美国 Kendall 公司、英国 Huntleigh 医疗设备公司等,我国目前仅有2 家企业从事相关系统的研发,性能比国外产品落后,且价格昂贵。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组研发了一款“动静脉脉冲治疗仪”,对 DVT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一种
细菌
来源的漆酶及其在降解聚氨酯塑料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细菌来源的漆酶及其在降解聚氨酯塑料中的应用。本发明发现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细菌漆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通过水解PU中的酯键和氨基甲酸酯键,对两种聚酯型聚氨酯底物均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本发明为不仅丰富了PU塑料酶降解资源库,并为塑料酶法回收技术奠定了研究基础。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揭示中国两类暴雨的成因
机制
对华中夜间暴雨的研究表明:受大气边界层加热的影响,华南上空的季风气流在白天被抑制,暖湿能量逐渐堆积。季风气流在夜间转为增强,形成低空急流影响长江流域。季风气流的夜间加速可显著加强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辐合、动力抬升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可激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夜间发展。因此,伴随季风日变化的暖湿能量“白天蓄能-夜间释放”机制成为中国东部早晨暴雨的重要成因。这种现象可在数天内反复发生,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研究结果还指出,大气环流和日变化现象在暴雨有关的多尺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副热带高压等大尺度环流可通过热力和动力机制调节风场日变化,影响夜间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从而控制暴雨的具体时间和落区。对华南暖区暴雨的研究表明:基于集合预报分析发现,暖区暴雨的可预报性相对锋面暴雨更低。天气尺度低空急流(SLLJ)与锋面暴雨相关,而南海北部的边界层急流(BLJ)与沿海暖区暴雨关系更加密切。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角度进一步揭示了华南暖区暴雨的对流触发机制,提出了双低空急流的新概念模型。BLJ出口区的低层辐合和SLLJ入口区的中低层辐散出现耦合配置,加强沿海地区的中尺度抬升和水汽辐合,从而激发新的对流系统。双低空急流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现象,在半夜到凌晨达到最强,造成华南沿海的早晨暴雨。气候统计分析还发现,两类低空急流(BLJ和SLLJ)对华南降水的分布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其影响机理与地形作用、天气尺度扰动和水汽输送过程密切相关。
中山大学
2021-04-13
外来入侵植物对天敌的防御进化
机制
发现外来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与原产地专食性昆虫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再次相遇之后,增强了对专食性天敌的抵抗力,同时降低了对广食性天敌的抵抗力。而这个过程是由于植物体中相关次生化学物质减少所导致的。该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验证了防御转移假说,被认为丰富了入侵生态学的理论,并为未来生物控制长期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山大学
2021-04-13
揭示膀胱癌淋巴转移关键分子
机制
阐明LNMAT1通过诱导CCL2募集TAMs促进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关键分子机制,对于在膀胱癌淋巴转移中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鉴定了调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 LNMAT1。LNMAT1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分泌趋化因子CCL2,进而募集TAMs到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被“引诱”而来的TAMs能够分泌参与膀胱癌淋巴管生成过程的VEGF-C,帮助肿瘤细胞发生淋巴转移。由此可见,如果能介导到肿瘤微环境这片“土壤”,干预膀胱癌“帮凶”LNMAT1的表达,将能改变“种子”的生存情况,对抑制膀胱癌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发挥重要价值。林天歆教授团队首次阐明LNMAT1介导肿瘤微环境的重要作用及通过与趋化因子CCL2协同调控TAMs的分子机理,对认识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有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
2021-04-13
干眼的免疫
机制
研究中取得突破
构建了小鼠和人角膜上皮细胞的干眼模型来模拟干燥和高渗压力诱导的干眼,深入研究干眼的免疫损伤机制和关键致病靶点。国际上首次发现环境压力可以促进角膜上皮细胞中的新型炎性小体——NLRC4和NLRP12炎症小体的组装、活化,从而诱导GSDMD的切割,引起角膜上皮的焦亡打孔、并伴随大量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和IL-33)的释放;并且NLRC4和NLRP12可以相互协同放大焦亡的炎症损伤。研究还首先报道了细胞焦亡的新机制,即焦亡打孔的过程中不仅有经典的IL-1β的分泌还伴有大量IL-33释放,介导角膜上皮细胞的炎症损伤。靶向性调控GSDMD和IL-33的切割、活化可以显著抑制眼表组织损伤,证实了其是介导干眼发病的关键致病靶点。研究不仅揭示了干眼角膜上皮细胞免疫炎症损伤的关键机制,也为干眼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治疗策略。
中山大学
2021-04-13
气溶胶与降水减少相关物理
机制
发现由人为活动产生的气溶胶可显著抑制华南四月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频次,进而显著减少降水,并阐释了其物理机制。此发现解释了近40年来华南四月降水减少的原因。 研究团队首先分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瑞德西韦抑制新冠病毒
机制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许叶春课题组以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课题组经过46天的日夜奋战,首次解析新冠肺炎病毒重要药靶RNA复制酶和抑制剂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阐述RNA复制酶结合RNA的模式,以及瑞德西韦抑制RNA延伸的机制,为基于病毒基因的复制酶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以及广谱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机制和结构基础。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科学》上。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常常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治疗难度极大。尽管多学科联合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极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仍然很高。面对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的困境,迫切需要了解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对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的疗效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鉴于此,该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过黏膜系统侵染人体细胞,感染后病毒的大量复制需要其遗传物质RNA的迅速合成。而该过程的核心元件RNA复制酶,这是冠状病毒复制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多个核苷类药物,包括瑞德西韦,就是靶向RNA复制酶。面对瑞德西韦的疗效,国内外临床试验报道结果尚不一致。张抒扬团队设计出了新冠病毒聚合酶潜在的RNA结合序列,并首次利用体外生化实验,建立了新冠病毒复制酶活性的测定方法,通过药物抑制试验揭示了瑞德西韦三磷酸形式是最终发挥活性的小分子形式,瑞德西韦三磷酸分子在体外生化数据中对Rdrp存在抑制作用,为临床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更进一步阐述瑞德西韦等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精细机制,该研究团队还成功解析新冠肺炎病毒RNA复制酶2.8 ?分辨率的单独结构以及结合RNA和抑制剂瑞德西韦分辨率为2.5埃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此外,该研究还阐述了瑞德西韦如何进入病毒复制活性中心并共价插入病毒基因组,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从结构上解释了瑞德西韦的抗病毒机制,为当前其他在研的潜在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结构依据。不过,研究者也表示,在瑞德西韦的临床疗效评价方面,仍然需要继续开展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才能给出最终答案。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c1560
浙江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15
16
17
...
66
6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