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缺血性
脑卒中
的研究
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建红副教授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上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细胞外囊泡递载circSCMH1促进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脑卒中动物模型功能修复”(
东南大学
2021-01-12
抗
缺血性
脑卒中
候选药物NBI的临床前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是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本课题针对异吲哚酮类化合物进行构效研究及活性 筛选。已申请 国内专利及国际PCT,且已申请美、欧等11国专利并获7个国家授权。现已按化药1.1类开展临床前研究, 已初步完成合成工艺优化、制剂处方与工艺及初步质量评价和药效评价。
中山大学
2021-04-10
BRAZ”:治疗
缺血性
中风的一类新药(冻干粉针剂)
1 成果简介中国脑卒中(中风)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尤为突出。 2008年公布的中国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中国脑卒中(中风)发病率比美国高出一倍( 45-64 岁组为 680/10 万, 65-74 岁组为 1150/10 万),而且以每年 8.7%的增速上升。到 2030 年,我国每年将有近 400-600 万人口死于脑卒中。其中 80%左右的中风源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目前药物仍是中风急性期、恢复期最优的治疗选择。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病治疗中疗效确切, 备受临床医生以及患者的肯定。近 5 年,中药注射剂占脑血管疾病中成药用药的 50%以上,且以年均 20%左右的速度递增。 然而,频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令中药注射剂行业面临信任危机。 在确保安全性同时体现中医药特色,是中药注射剂的必然选择方向。 苏木药材作用独特,临床应用久远,常用于:行血,破瘀,消肿,止痛。清华大学首次发现苏木的有效成分“ BRAZ” ,同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系统评价了其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特点,并完成申报国家一类新药的临床前核心研发工作。 作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一类新药,由于安全性突出以及活性靶点独特,项目获得国家 “ 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 科技专项支持。通过安全性评价、体内动力学及其代谢等方面的深入系统研究,其可成药性得到肯定,项目通过国家组织的评估验收,并获“ 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滚动支持。 项目申报 6 项发明专利,已经获得 4 项专利授权,技术保护系统、有效。 技术的特点:小分子化合物“ BRAZ” ,良好的红细胞膜稳定性作用特点奠定了该药的注射剂安全性的基础;良好的跨膜特性保证了药物的靶细胞的分布;清晰的抗炎免疫作用靶点保证其抗脑缺血再灌损伤的治疗;快速分布、排泄,简单的结合代谢的体内动力学过程保证了该药的药效及时发挥和安全排出;较高的临床指数以及三致的安全系数保证了该药的安全使用;简洁高效的制备工艺和制剂工艺,以及良好的制剂稳定性保证了该药的生产和应用。已经完成申报国家一类新药的核心申报材料,包括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制备与生产,质量标准,药剂学,临床实验方案等。2 合作方式合作开发, 商谈。3 所属行业领域医疗卫生。
清华大学
2021-04-13
一种治疗
缺血性
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药及其制备工艺,该药物是由包括重量配比为僵蚕2~20份,黄芪5~20份,地龙0.5~10份,川芎1~4份的药材制成的,还能根据并发症的不同加入其它中药;采用川芎,僵蚕采用乙醇提取,黄芪,地龙用水提取的制备工艺.本发明的药物具有益气活血,祛痰通络的功能,大量临床证实,本发明药物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具有确切疗效,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其有效率达90%以上.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诱导重大
缺血性
疾病治疗性血管新生纳米生物材料的研制
如何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国内外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现有医疗手段往往只起到延缓病程的作用,例如现有针对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是疏通血管,但对于超过超早期溶栓治疗时间窗(<3h)的大多数患者,梗死区域的血管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因此修复梗死病灶的难度很大,临床治疗效果甚微。项目立题的创新性即在于:绕开疏通病变血管的传统治疗模式,将自组装纳米技术与治疗性血管新生相结合,制备治疗性血管新生纳米生物材料。着眼于在病变的缺血组织中促进血管新生和成熟,从而达到改善缺血性组织器官的血供,最终实现修复缺血组织器官功能的治疗目的。本课题研发思路,目前国内外尚属空白。 本项目的优点在于通过治疗性血管新生纳米生物材料的干预,在缺血组织器官局部范围内建立促血管新生和新生血管成熟的局部诱导体系,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治疗性血管新生中血管新生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短,基因转染效率低下等弊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治疗性血管新生纳米生物材料针对的是缺血性组织器官的局部干预,避免了刺激其他组织、器官的病理性血管形成,如促进血管损伤后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甚至肿瘤的发生, 从而提高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安全性。
四川大学
2016-04-20
脑卒中
患者上肢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我国现有脑卒中幸存患者900多万人,大约有85%患者伴有上肢功能缺损,他们中的55-75%患者在发病后3-6个月仍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研究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恢复问题已成为临床康复领域中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国内还没有商品化的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训练设备,本项目研发了一种基于集中的驱动索控式新型上肢功能训练机械手臂。该机械手臂利用钢丝绳将电动机和手臂连在一起,通过电动机,控制各关节的运动,这样不仅使电机脱离机械手臂,又能保持肘关节和肩关节的运动,使得整个上肢康复机械臂看上去小巧、轻便。该装置设计了基于磁粉离合器的阻尼控制装置,可以实现上肢的主动阻抗与被动训练,速度可任意调节。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Toll 作用蛋白(Tollip)在
脑卒中
疾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 Toll 作用蛋白(Toll-interactingprotein,Tollip)基因在脑卒中疾病中的功能和应用,属 于基因的功能与应用领域。本发明以 Tollip 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对照小鼠对比,Tollip 基因敲除小鼠脑袋梗死体积明显减少,神经功能明显好转,脑 袋死亡的细胞
武汉大学
2021-04-14
抗脑
缺血
1类化学新药DBZ的开发
完成人简介:郑晓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草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效应成分分析”重点研究室主任,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特聘专家,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九三学社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西北大学主委,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成果内容:丹参素冰片酯(DBZ)是课题组应用代谢物组学研究技术,采用HPLCMS、GCMS、GCFTIR、NMR等技术手段,在复方丹参方效应成分的基础上,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君使”对药的化合物设计方法,结合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设计、合成的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的新药候选化合物。DBZ显著的抗脑缺血损伤活性,并从血管新生、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揭示了其多环节的作用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药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上。 DBZ具有易于制备、工艺可控、高效低毒等特点,是一个成药能力良好的化合物。现已完成大规模化的非光学活性DBZ生产工艺(20Kg/批),并建立光学活性DBZ拆分工艺,建立光学活性DBZ不对称合成工艺;同时开发出光学活性的右旋 DBZ 10公斤级合成工艺。建立了DBZ原料药质量标准、DBZ脂肪乳剂的工艺。 现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项, 1项PCT国际专利获58个国家及地区授权。 成果用途: 该项目研究内容及产品涉及治疗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1类化药)开发。 成果成熟度:中试产品阶段(已解决关键技术,需要合作进行产业化攻关) 转化方式:技术入股、合作推广,本项目欲融资8,000万元占股20%,按照国家 1 类新药的申报要求,展开研发、产业化的规范市场运作和资本运作。 成果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号 专利名称 专利状态 ZL 201410175950.8 一种混旋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方法 授权 ZL 201310470979.4 一种丹参素冰片酯的工业化合成方法 授权 ZL200910023010.6 取代的苯甲酸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ZL200610042787.3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PCT/CN2007/001550 取代β苯基α羟基丙酸衍生物、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西北大学
2021-05-11
抗脑
缺血
1类化学新药DBZ的开发
项目成果/简介:完成人简介:郑晓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草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效应成分分析”重点研究室主任,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特聘专家,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九三学社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
2021-01-12
改善
脑卒中
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新方法
脑卒中引起中性粒细胞跨越血管壁,并在脑组织中产生大量的DNA结构NETs(H3Cit),后者是抑制脑内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樵课题组,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的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赵冰樵研究团队发现脑卒中引起脑内和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NETs,然而其对脑损伤并无保护作用。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阐述了中性粒细胞NETs是抑制卒中后脑内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采用中性粒
复旦大学
2021-01-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