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效持久的新型纳米银基/石墨烯抗菌材料
Ag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抗菌及杀菌性能,且具有广谱性及无抗药性。石墨烯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材料之一,可以作为载体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广泛应用在光电,电池,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对比目前Ag抗菌材料的载体如沸石,二氧化硅等来说,石墨烯具有独特的二维结构,其高的比表面积,稳定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可以优化Ag基纳米颗粒的生长,控制其形貌尺寸,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其独特的二维结构以及界面性能使其可以组装成不同应用环境的器件,因此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重要的是,石墨烯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抗
江苏大学 2021-04-14
石墨烯包覆钛酸锂材料及高性能超级电池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本项目开创性地将石墨烯用于包覆钛酸锂,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制得业内领先的石墨烯包覆钛酸锂材料,有效地解决了钛酸锂负极材料的产气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得了高性能的钛酸锂超级电池。该电池单体可8C持续放电,20C脉冲放电,充放电循环大于30000次,10分钟可充电90%以上,低温性能优异(可在-40度环境下放电)。 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和优良的电化学稳定性,通过石墨烯的均匀包覆改善了钛酸锂的电子电导性,进而提升了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能力和高低温性能。同时,石墨烯包覆降低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提高了材料的容量发挥,通过钝化钛酸锂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解决了其产气问题。利用该负极材料做成钛酸锂超级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充放电性能、长寿命、高安全性能和优异的低温充放电性能。 本项目首先开发了石墨烯包覆的钛酸锂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X射线衍射图谱证明其为标准的钛酸锂尖晶石结构,微观上由100-200nm的一次颗粒组成的微米和亚微米级二次球形颗粒,D50为15±5μm,1C可逆容量大于155mAh/g。 获得了基于石墨烯包覆钛酸锂负极材料的钛酸锂超级电池,通过串并联成组后可以用于低温启动电源,轨道交通,储能等领域,在长寿命、高安全、快充和低温充放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南开大学 2022-07-29
高新能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系列产品
项目简介:  石墨烯属于碳纳米材料家族中的一员,具  有高硬度、高
西华大学 2021-04-14
三维石墨烯体相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制备在宏观尺度上具备二维单片石墨烯的独特本征性质的石墨烯三维体相材料是材料学研究中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重大挑战。本项目制备得到了一种三维石墨烯宏观体相材料,其由大量独立且悬空的二维石墨烯单元通过片层边缘的化学键构筑而成。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在常温可见光下作用下具有电子发射能力,在瓦特功率级别的可见波段激光或聚焦的太阳光照射下,厘米尺寸的此石墨烯材料样品可以在真空条件下实现有效的直接光驱动,此现象为国内外所首次观察及报道,为石墨烯带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潜在应用价值。上述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还可为石墨烯在催化,能源转换与存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材料支持与相关理论支撑。 项目特色: 1.制备了基于二维石墨烯单元通过片层边缘的化学键构筑而成三维石墨烯体相材料,该材料不仅保留了二维石墨烯材料的本征性质, 而且具备优良的机械及光电性能。 2. 在国内外首次观察到厘米级尺寸的裸眼可见的宏观石墨烯样品,只依靠瓦特级别的光作为单一驱动源,即可实现较大距离(数十厘米)的有效的运动,并提出了光致电子发射驱动的机理解释上述三维石墨烯体相材料独特的光驱动, 3. 上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揭示通过有效合理的结构构筑手段,能够得到以二维石墨烯作为构成单元,并有效保留其独特二维性质和兼具三维宏观形态的石墨烯体相材料,此项研究为其它二维材料的开展类似工作并拓展其应用提供了范例和思路。 已取得的成果: 项目的标志性研究结果于 2015 年 6 月在线发表于 NaturePhotonics,并于 2015 年 7 月正式发表(Nature Photonics, 2015, 9, 471-476)。杂志同期以“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Lift off for graphene”发表了专题评论。英国著名科普杂志 New Scientist 以“Spacecraft builtfrom graphene could run on nothing but sunlight”为题报道了此研究,指出该成果“再为石墨烯这种优良材料增添了一种惊人的性能”。国内主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以及多家门户网站等均对此研究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于 2015 年 6 月21 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市场应用前景: 空间飞行器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而动力源问题一直羁绊着人类无法走得更远。目前几乎所有的航空、航天飞行均采用化学驱动,即通过喷射燃烧的化学物质来获得驱动力,光直接驱动飞行是科学界和航空界多年的梦想。
南开大学 2021-04-13
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农田硝态氮检测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农田硝态氮检测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检测不同浓度的标准样本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第一响应电势和第二响应电势;根据各个浓度的标准样本溶液在各个温度下的第一响应电势和第二响应电势,建立检测模型;检测所述待检测土壤浸提液在农田环境温度下的第一响应电势和第二响应电势;利用所述检测模型计算所述土壤浸提液的硝酸根离子浓度;根据土壤浸提液的硝酸根离子浓度确定待检测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本发明所建立的检测模型不仅考虑了共存离子氯离子对硝酸根离子电极的影响,而且还考虑了温度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土壤硝态氮的检测准确率。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常温下全程硝化生物脱氮系统实现短程硝化的方法
经济、高效、节能的生物脱氮技术是污水生物处理领域技术研发的热点。该成果涉及一种污水生 物脱氮处理系统中硝化菌群竞争优势的调控方法,用以在常温下处理城市污水,在普通的全程硝化污 泥系统中启动并维持短程脱氮。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全混合内循环悬浮填料生物脱氮反应器
本发明所述全混合内循环悬浮填料生物脱氮反应器,包括反应器主体、悬浮填料、分离罩、分离环和内套筒;反应器主体由圆筒外壳、安装在圆筒外壳顶部和底部的上盖以及下盖组成,分离罩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杆与上盖相连,分离罩下端的周边与设置在圆筒外壳内壁上的分离环之间的间隙为出水缝,分离罩将圆筒外壳的内腔分隔为上部的沉淀区和下部的生物反应区,内套筒为圆筒体,安装在生物反应区中,悬浮填料填充在生物反应区内;圆筒外壳的下部或下盖上设置有与生物反应区相通的进气口和进水口,进气口与位于生物反应区中的曝气头连接,圆筒外壳的上部设置有与沉淀区相通的回流水出口和已处理水出口,上盖上设置有与沉淀区相通的出气口。
四川大学 2016-10-27
工业废水厌氧氨氧化脱氮低碳处理技术与装备
利用厌氧氨氧化菌一步去除污水中 90%以上的 NH4+-N 和 85%以上的 TN,同时耦合异养脱氮,提高 TN 去除率至 95%以上,实现工业废水自 养异养耦合脱氮,主要特点如下: 1. 总氮去除负荷高,是传统脱氮工艺的 2-5 倍; 2. 根据化学计量关系,厌氧氨氧化工艺可节省 62.5%的供氧动力消 耗;3. 厌氧氨氧化反应无需有机碳源,耦合系统节省了 90%的有机碳源 消耗; 4. 污泥产量减少 90%,节省了污泥处理处置费用; 5. 不但可以减少 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可以消耗 CO2,综合 CO2 减排 90%以上; 由于以上特点,厌氧氨氧化技术能够大幅降低污水处理费用,是国际 上最先进的废水生物脱氮技术,属于绿色低碳的处理技术,对于实现 碳达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交通大学 2023-05-08
一种锗-碳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锗-碳氮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先将氧 化锗纳米线均匀分散于液态有机酯,加入吡咯、聚乙酸乙烯酯以及氧 化性金属氯盐,搅拌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锗-碳氮复合前体;然后在还原 性气氛中 600℃~1000℃煅烧,得到锗-碳氮纳米复合电极材料;制备 所得的锗-碳氮纳米复合材料中,锗纳米粒子以一定的距离相互分隔, 分段填充于碳氮纳米管内部,形成豆荚状结构。通过本发明,制备了 一种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复合材料,材料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高速公路服务区高波动、高氨氮污水智能处理技术
针对服务区污水处理的相关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现有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系统的总体设计不合理,直接套用市政污水工艺,无法有效应对服务区高波动、高氨氮的水质特征,普遍存在设备运行维护难、生化系统稳定性差和经常崩溃、出水氮磷不达标等突出问题。产生黑臭水体,频繁遭到附近村民投诉的现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为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营造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解决服务区污水超标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针对高速服务区污水处理的新模式即“源头分离、智能调蓄、分类处理、强化脱氮”的十六字字方针。即对服务区污水采用尿液分离技术,分离出高氮磷的尿液废水,降低后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负荷;并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动态控制尿液废水的收、贮、排,实现尿液废水智能动态调蓄,达到后续综合污水氮磷浓度削峰填谷,降低波动率,减少冲击;对尿液废水和综合污水采用分类处理策略,研发高效生化脱氮技术,结合智能控制系统,针对不同波动率的污水采用不同的抗冲击抗波动策略,实现服务区污水针对性控制;最后强化综合污水处理系统的脱氮能力,研发具有强化脱氮能力的“菌巢”材料及其反应器,实现主体污水处理工艺强脱氮、抗冲击的效果,保证出水稳定达标。 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服务区污水处理的相关的技术,本技术已在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试验尺度上验证了该新工艺和新思路的可行性,目前本技术已经申请了三个国家发明专利,2篇学术论文正在撰写中。这表明本技术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独占性。
中山大学 2022-08-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9 60 61
  • ...
  • 194 19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