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盐酸多西环素抗肿瘤药物开发
盐酸多西环素可与细胞迁移运动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黏着斑激酶(FAK)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粘附并诱导其失巢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支持性生长、侵袭和血道转移,综合发挥抗肿瘤效应。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癌症是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 800 万人死于癌症。《2012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提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癌症主要是肺癌。男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乳腺癌、胃癌、肝癌等。目前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为 285.91/10 万,平均每天每分钟有 6 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因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非常迫切。 项目组研究发现,盐酸多西环素可与细胞迁移运动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黏着斑激酶(FAK)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粘附并诱导其失巢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支持性生长、侵袭和血道转移,综合发挥抗肿瘤效应。 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 项目组通过体外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侵袭试验,筛选出多西环素对其具有较好抑制生长和抗迁移效果的3种肿瘤类型: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其IC50 均在2.5 μM 以下;体内小鼠荷瘤试验结果显示:多西环素对小鼠B16 黑色素移植瘤、小鼠Lewis 肺癌移植瘤、裸鼠MCF-7乳腺癌移植瘤以及裸鼠H446 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高抑瘤率分别为73%、68%、98%和81%;此外,多西环素可以增加荷瘤小鼠的体重,改善荷瘤小鼠的生存状态,表明多西环素对黑色素瘤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毒性和副作用均较低。多西环素用于抗肿瘤治疗,其用药剂量不超过原说明书中抗菌治疗的用法用量,安全性有保障,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临床应用价值。
南开大学 2022-08-12
抗肿瘤药物克里 挫替尼合成工艺
项目简介 克里哩替尼(C rizo tinib),化 学名为3-[(R)-1-  (2,6- 二氯  
西华大学 2021-04-14
抗肿瘤靶点新药K-80003开发
药物靶点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tRXR是张晓坤教授团队在美国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首次发现的具有药用开发价值的新靶点。基于海洋药物DHA和非甾体抗炎药舒林酸与核受体RXR的结合模式,张晓坤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化合物K-80003,该化合物特异性靶向tRXR。已完成的临床前实验表明,K-80003(TX803)在结直肠癌、胃癌及乳腺癌等多种动物肿瘤模型中疗效显著。特别是KRAS基因突变型结直肠癌,这种突变导致患者对目前常用的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EGFR靶向药物都具有抗药性,但K-80003(TX803)对其的抗癌治疗效果非常明显,突破了抗药性限制。同时,K-80003(TX803)作为化学小分子药(常温保存的小片剂),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性,并且安全性高。 二、技术成熟度 当前,围绕K-80003(TX803)与tRXR抗癌靶点,张晓坤课题组已先后在《癌细胞》(Cancer Cell,2010)、《癌基因》(Oncogene,2011)、《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2013)、《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2014)、《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2015)、《自然综述》(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均以厦门大学为排序第一单位),以清晰的脉络深入梳理了治疗tRXR介导的肿瘤的分子机制,凭借成熟的核受体药物开发经验,从科学理论研究一步步深入到临床实际应用。K-80003(TX803)的研发历时六年多,是全球首个作用于tRXRα新靶点的原创新药,具有全新作用靶点和新颖化学结构,且在全新靶点和化学结构上均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许可批件,开展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测试。 三、投产条件和预期经济效益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享有20年专利保护期,市场寿命将超过30年。参照已有抗肿瘤药物的销售记录,一个产品在其寿命期内总销售额将不低于200亿元。
厦门大学 2021-01-12
HDS 在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指导术后辅助化疗和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中的应用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分别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4位,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胃癌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结合放疗、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虽然患者的预后在逐渐改善,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深入探讨影响胃癌治疗和预后的因素,制定新的临床治疗策略是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首要任务。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肿瘤与TME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度表达PD-L1蛋白和分泌白细胞介素抑制剂来诱导免疫逃逸。此外,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包围肿瘤细胞,抑制免疫细胞浸润和药物渗透,导致治疗失败。研究发现,TME细胞的富集水平可以用来评估胃癌的预后。因此,分析TME的异质性,对于确定TME的定量指标,指导胃癌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可能是提高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s)是一类共18种类型(HDCA1-11、SIRT1-7)的蛋白酶,研究表明,HDAC通过可逆地调节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在TME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研究发现,HDAC6参与了免疫系统中几个关键因子的上调。然而,不同类型的HDAC在调节TME细胞浸润水平方面存在异质性,单个分子或一类分子靶向抑制剂很难精确控制TME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系统分析HDACs的表达谱和相应的TME特征,为胃癌的临床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本发明提供了利用多组学方法研究HDACs在胃癌中的作用。分析了胃癌细胞系/患者的RNA-SEQ数据,并研究了HDAC表达与TME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通过本发明的研究确定了胃癌准确预后的新靶点,有助于开发有效的治疗策略。本发明筛选获得与胃癌预后相关的103个基因,基于PCA方法构建了HDS评分,分析结果证明:高HDS组比低HDS组胃癌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时间;高HDS的胃癌患者更适合使用免疫治疗;II期低HDS胃癌患者比高HDS胃癌患者从术后化疗中获益更多。 本发明的HDS评价体系为预测胃癌预后、选择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和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北京大学 2023-05-22
用于肿瘤病理临床诊断的双光子荧光探针
该成果创造性地利用高阶非线性光学材料获取医学临床诊断的关键信息。利用自主发明的双光子荧光探针与双光子光学CT成像的特性,首次获取了可用于癌症病理组织快速临床诊断的荧光图像。该技术是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晓强教授团队的原创,国际、国内均没有同类工作。 全新的观测技术:基于荧光探针与光学切片成像的肿瘤病理临床诊断技术。 该成果将直接带动三个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 新材料产业:双光子荧光探针 新设备产业:临床专用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产业 新技术产业:技术人员培训、临床服务产业 符合临床要求的检测流程:
山东大学 2021-05-11
用于肿瘤病理临床诊断的双光子荧光探针
"该成果创造性地利用高阶非线性光学材料获取医学临床诊断的关键信息。利用自主发明的双光子荧光探针与双光子光学CT成像的特性,首次获取了可用于癌症病理组织快速临床诊断的荧光图像。该技术是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晓强教授团队的原创,国际、国内均没有同类工作。该成果将直接带动三个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 1. 新材料产业:双光子荧光探针 2. 新设备产业:临床专用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产业 3. 新技术产业:技术人员培训、临床服务产业 "
山东大学 2021-04-10
一种用于肿瘤科的点滴瓶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肿瘤科的点滴瓶,提供了一种用于肿瘤科的点滴瓶,包括点滴瓶本体、通气管、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通气管密封盖,所述通气管密封盖位于所述通气管管口,所述通气管位于所述点滴瓶本体的侧面上方,通气管与点滴瓶中的输液孔分开设置,并且适当增大通气管的内径,当患者需要打点滴时,点滴瓶悬挂好后,将所述通气管密封盖旋开,使得在输液的过程中点滴瓶内外压强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达到快速平衡点滴速率的效果。
青岛大学 2021-04-13
构建组学数据库助力肿瘤信号通路
建设消化系统肿瘤的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肿瘤临床信息、影像数据、生物样本库数据、高通量生物多组学的数据,系统地构建消化系统肿瘤大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平台进行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该团队基于肿瘤大数据平台开展肿瘤临床诊疗的真实世界研究,探索肿瘤的精准诊断、预后预测和耐药分子机制 徐瑞华教授团队开始着手构建磷酸化定量数据库qPhos。通过收集已发表的定量磷酸化组数据,共整合了199071个磷酸化位点上的3537533个定量磷酸化信息,其中86%的数据来自肿瘤组织样本及相关细胞系。有关定量实验的详细信息,包括实验条件、实验所用的细胞系或样本等数据也纳入了数据库中。对每个磷酸化位点,都注释了实验验证的或潜在的上游激酶,以便理解其分子调控机制。同时,通过整合UniProt,ExPASy和DrugBank等数据库中的信息,对磷酸化位点所在蛋白质的生化特征、上游激酶的靶向药物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方便查询和使用。       此外,数据库中还开发了qKinAct分析模块,研究人员可以基于自己的定量磷酸化组数据分析得到相应的激酶活性相关磷酸化位点信息,进而分析异常的磷酸化信号通路。因此,qPhos是首个全面涵盖肿瘤和疾病相关重要磷酸化修饰动态水平的数据库,为研究蛋白磷酸化修饰及其动态调控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中山大学 2021-04-13
妇科恶性肿瘤分子机理及干预治疗研究
本项目以国家重大专项、"863"和"973"项目等为基础,多年来深入研究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分子机制,并以此研究为基础,探索和发展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可能的新思路、新途径及新策略,并取得了创新性成绩。 1、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功能与临床预后研究: 应用SEREX、差异蛋白质组学和免疫蛋白质组学等方法鉴定与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新基因或功能未知基因。采用多种卵巢癌动物模型对上述多个功能未知和新基因进行了功能研究,揭示了它们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妇科恶性肿瘤干预治疗研究 针对卵巢癌细胞开展了新型主动免疫治疗研究。将主动免疫治疗与阻断肿瘤内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等抗肿瘤间质治疗相结合,为肿瘤疫苗及抗肿瘤间质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针对在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预后等密切相关的基因为靶点,构建了一系列针对单靶点和双靶点的RNA干扰治疗载体,对卵巢癌等多种移植瘤开展RNA干扰基因治疗研究,筛选出了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基因治疗候选药物。 这些代表性研究成果共表相关论文40余篇,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已经作为他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并得到其他研究者所发表论文的证实。
四川大学 2016-04-29
新型肝素/PEI肿瘤靶向基因治疗载体研发
缺乏安全、高效率的基因导入载体是当前基因治疗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针对目前常用的聚乙烯亚胺(PEI25K)非病毒基因载体面临的不可降解、毒性大、难代谢、靶向性差等问题,采用肝素与小分子量聚乙烯亚胺(PEI)为主要原料,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肝素/PEI肿瘤靶向基因治疗载体,具有可降解、毒性低、可靶向肿瘤、可静脉注射等特点,显示了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项目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肝素/PEI的制备工艺,阐明影响肝素/PEI生物学效应的关键因素,研究其体内分布、代谢和早期安全性,研发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肝素/PEI靶向肿瘤基因治疗载体,为创制新型肿瘤基因治疗药物提供新的基因导入系统选择。 针对当前常用PEI25K(聚乙烯亚胺)非病毒基因载体不可降解、毒性高和靶向性差的缺点,首先采用肝素偶联小分子量PEI制备了一种新型可降解、毒性低、转染效率高的阳离子肝素-PEI基因载体,进一步利用肝素具有肿瘤靶向性、带负电荷、可在肿瘤部位快速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通过在DNA/肝素复合物表面修饰肝素,制备了一种肿瘤靶向的新型肝素/PEI基因载体。下一步将研究肝素/PEI的粒度分布、行貌、表面电位、稳定性、基因装载能力、降解行为、基因释放行为等理化性质,阐明制备工艺对这些重要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肝素/PEI的细胞毒性、转染效率、肿瘤靶向性、体内分布等生物学效应,阐明肝素/PEI的理化性质对这些体内外生物学效应的影响规律。基于我们已有的非病毒基因载体中试生产平台,设计肝素/PEI中试生产流程,开展中试制备工艺研究。
四川大学 2016-04-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19 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