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苦豆子总碱在制备治疗带状疱疹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苦豆子总碱在制药领域的新用途,尤其是苦豆子总碱在制备治疗带状疱疹药物中的用途。 
兰州大学 2021-04-1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式动物及潜在治疗性靶标
1.痛点问题 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被称为“全球五大绝症之首”,平均约每90分钟就会有人确诊,平均生存期只有2-5年,欧美仅有2-3年。目前ALS全球没有有效治疗药物,被美国FDA批准的治疗药物仅有依达拉奉(Edaravone)和利鲁唑(Riluzole),这两款药物仅能延长2-3个月生存期,亟需有效治疗的药物上市。 2.解决方案 本项成果涉及一种ALS小鼠疾病模型和ALS潜在的治疗靶点。利用本项目成果预期能够研发出一种ALS新的治疗方案,采用基因治疗的方式将靶点基因转入腺相关病毒载体,然后输入到患者体内,从而使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产生该基因的蛋白产物。该产物预期能够挽救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从而将ALS病人生存期极大地延长。而ALS小鼠疾病模型可以在基因治疗开发过程中用于药效检测。 合作需求 1)了解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研发的风险与难度,有情怀和使命感,有志于共同向这一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的各类投资机构。 2)有志于布局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合作开发,尤其具有成功出海经验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一起合作开发相关管线。 3)1500平米研发实验室的孵化器(加速器)及动物房。 4)与园区/政府等合作共建神经系统疾病动物平台。 5)具有神经生物学或AAV科研背景,且愿意与衍生企业一起向这一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的专业人才。
清华大学 2022-07-04
穿上“新铠甲”,浙江大学成果为肠炎治疗提供新策略
益生菌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和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是促进营养吸收和保持肠道健康所需的有益活性微生物。
浙江大学 2023-03-28
一种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蓝光辐射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蓝光辐射装置。所述 蓝光辐射装置,包括蓝光光源(1)和多根侧面发光光纤(2),所述侧面发 光光纤(2)首端通过光纤连接头(3)和所述蓝光光源(1)相连;所述蓝光光 源(1)发出蓝光,蓝光通过耦合进入光纤,沿光纤传播并均匀漏出,形 成均匀蓝光辐射。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蓝光辐射装置, 便于携带,漏光均匀,治疗效果好,使用舒适安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血清中 miRNA 浓度分析的癌症筛查及治疗评价方法
用于癌症病人的早期筛查以及实时治疗效果评价。 相比目前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 1.可直接用于血清等复杂体系检测不需要过分稀释; 2.普适性较强,适用于不同序列的 microRNA 的检测; 3.检测灵敏度高; 4.应用于便携式以及可穿戴式医疗设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3-05-19
中山大学邱伟团队发表神经炎症治疗新成果
神经炎症是一种由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会损伤神经元、抑制神经再生,阻碍了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因此,开发神经炎症调节类药物可以降低疾病恶化,改善神经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中山大学 2022-05-30
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公开该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比例为:制成该药的原料药的组成及重量份为:路路通100—220份,白及100—210份,鳖甲20—100份,茯苓60—160份,地骨皮60—160份,银柴胡60—160份,白薇60—120份,生地黄30—120份,山栀子30—120份,陈皮30—120份,佛手20—100份,白芍10—80份,荔枝核10—80份,法半夏10—80份,礞石10—80份,珍珠母10—80份,五味子10—80份,乌梅30—90份,诃子30—90份,甘草30—160份。本发明药物可以加入常规辅料,按照常规工艺,制成临床可接受的片剂、胶囊剂。
青岛大学 2021-04-13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枕芯及其制备方法
【发 明 人】严令耕;刘学华;狄留庆;杨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枕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枕芯和制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药枕芯,通过芳香透达,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达到治疗颈椎病之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地,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枕芯,它所含的活性成分由下列重量份原料配比制备而成:葛根60-120份、薄荷60-120份、桑枝10-50份、桂枝10-50份、当归40-80份、透骨草40-80份、红花40-80份、威灵仙40-80份、钩藤40-80份,并采用了相应的制备方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干细胞诱导制备 T 调控细胞治疗自我免疫病的研究
项目背景:T 调控细胞(Treg 细胞)可以提升人体免疫耐受 能力,临床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以及免疫排斥,但是人体内 Treg 细胞比例低,很难达到治疗免疫疾病的水平。干细胞可以 诱导 CD4+T 细胞高效率地转化成 Treg 细胞,企业目前掌握干细 胞制备到临床应用全部核心技术,但缺乏利用干细胞诱导制备 Treg 细胞完整的技术体系。企业目前虽拥有 B+A 级洁净实验室, 不具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环境,此外开展动物实验需涉及实验 动物的需要相应的许可证;临床试验需由研究者发起并经研究单 位伦理审批。企业迫切需要与在细胞免疫领域里具有先进技术和 较高学术声誉的科研团队合作,建立和完善间充质干细胞诱导 CD4+T 细胞高效率转化成 Treg 细胞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并利用 动物模型证明该体外诱导制备的 Treg 细胞同样具有压制免疫反 应、恢复免疫平衡、维护免疫耐受的能力,从而具有明显的治疗 效果,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临床初实验。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如何提取纯化 Treg 细胞。2.如 何在体外进行高效制备和扩增 Treg 细胞。3.制备扩增后 Treg 细 胞活性验证。4.Treg 细胞在临床如何应用。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具有长期免疫、干细胞和自我免疫病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设备先 进。尤其在 T 调控细胞的临床应用方面在国内外具有先进地位, 课题组应具备开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青岛中康原能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2
耐高温系列化纳米隔热材料
项目成果/简介:本课题组自主开发了纳米氧化物制备工艺,结合共沸蒸馏和膜处理技术,获得晶粒度在10~20 nm的氧化物陶瓷粉末,最高耐热温度1400℃以上。该项制备技术于200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1128448.X)。2001年10月,“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项目通过了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编号:鄂科鉴字[2001]第2172380号),鉴定委员会认为: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工艺属于国内外首创,由该工艺生产的纳米氧化锆粉体的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2年9月,“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技术”项目列入“十五”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2003年4月,“纳米氧化锆粉体”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截止目前,共授权相关领域发明专利26项,系列成果3次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奖。该系列技术专利权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经完成耐高温隔热粉体和涂层的中试验证,技术成熟度高。在进行纳米氧化锆粉体研发工作的同时,还自主研发了二次造粒方法制备纳米氧化锆球形团聚体,试制出适用于热喷涂工艺要求的、具有纳米结构的氧化锆微米级氧化锆喷涂粉末,该粉末可以用于等离子喷涂等相关工艺。课题组研发的纳米氧化锆材料开始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热震涂层等领域进行初步试验。目前,纳米氧化锆材料已经经过了**发动机FWS**、舰船动力GT**、地面发电燃气轮机QD70A、QD128 燃气轮机、XX14、XX20 等型号的实际考核、验证,并在空军第三代X10、X11 等型号飞机上成功应用。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将纳米氧化锆团聚体材料,应用于烟燃气轮机纳米涂层技术及应用,开发出了烟、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纳米ZrO2热障涂层,该涂层具有优良的结合强度、隔热、抗热震性能,已成功应用于PG6541燃气轮机和YL14000A烟气轮机热端部件的实际应用,使用寿命较传统ZrO2涂层提高3倍以上。与贵州***公司合作,将纳米氧化锆材料粉末作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陶瓷面层,经入厂复验检查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经生产试验与后期使用考核。在 2011年通过中航工业相关单位组织的评审,并被制定为**系列发动机和**发动机热障涂层陶瓷面层粉末原料提供单位。F***系列发动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空军第三代系列飞机的重要动力,目前已定形、并批量装备部队使用。解放军第***工厂承担F***系列发动机维修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厂在进行已使用300小时寿命F***发动机的维修任务过程中。我们还开发了氧化锆靶材、高熵氧化锆、高熵稀土锆酸盐等,相关技术已经完成了中试。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国家级计划/专项类别: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获得经费:600.00万元自筹资金:500.00万元自筹资金来源:企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6 87 88
  • ...
  • 236 23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