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 机接口和运动功能康复
项目简介: 运动想象 ( Moto r Im agery) 是一种重要的人脑高级认知功能。目前的理论认,为运动想象,即对动作的心理表征,大脑以第一人称对特定动作行为进行内在的精神排练,而实际上不产生任何运动表现。运动想象的神经机制与运动控制有显
西华大学 2021-04-14
基于脑电信号的意识障碍状态分类系统
本发明属于公共卫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意识障碍状态分类系统。本发明系统主要用于分类两种不同的意识障碍状态,即微意识状态和植物态。系统包括:脑电信号预处理模块,负责对脑电信号按照30分钟的时间间隔进行分段,同时进行去噪和滤波等操作,确保信号的质量;特征提取模块,根据临床常用指标从脑电信号中提取特征,并构建特征矩阵;脑电信号片段的意识障碍状态分类模块,利用EasyEnsemble算法对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个体中各片段对应的意识障碍状态;整段脑电信号的意识障碍状态分类模块,根据片段分类的结果,分类整段信号的意识障碍状态。本发明为意识障碍状态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自动化辅助手段。
复旦大学 2021-01-12
头颈部肌肉、血管附脑模型XM-635
XM-635头颈部肌肉、血管附脑模型   XM-635头颈部肌肉、血管附脑模型由颅骨、头颈部肌肉、脑正中矢状切面、一侧脑冠状切面、大脑镰、小脑、脑干、脑神经以及眼和颈静脉等10个部件组成,并显示颅底、大脑半球、间脑、小脑和脑干各个部分,以及脑神经和脑血管等结构。 尺寸:自然大,27×17×21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头部水平切模型脑水平切模型XM-609
XM-609头部水平切面模型   XM-609头部水平切面模型共17片,每片厚度约1.2cm,产品自头顶至胸上段由头顶至约第七颈椎高度作横切片。 尺寸:自然大,19×17.5×24.5cm 材质:玻璃钢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头颈部肌肉、血管附脑模型XM-635
XM-635头颈部肌肉、血管附脑模型   XM-635头颈部肌肉、血管附脑模型由颅骨、头颈部肌肉、脑正中矢状切面、一侧脑冠状切面、大脑镰、小脑、脑干、脑神经以及眼和颈静脉等10个部件组成,并显示颅底、大脑半球、间脑、小脑和脑干各个部分,以及脑神经和脑血管等结构。 尺寸:自然大,27×17×21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605颅脑模型(头解剖附脑动脉模型)
XM-605头解剖附脑动脉模型   XM-605颅脑模型(头解剖附脑动脉模型)可拆分为9部件,显示颅内的脑结构,包括颅底、大脑半球、间脑、小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各个部分以及脑神经和脑血管等结构。 尺寸:自然大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605颅脑模型(头解剖附脑动脉模型)
XM-605头解剖附脑动脉模型   XM-605颅脑模型(头解剖附脑动脉模型)可拆分为9部件,显示颅内的脑结构,包括颅底、大脑半球、间脑、小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各个部分以及脑神经和脑血管等结构。 尺寸:自然大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线控制动 EHB 线控液压刹车 无人车线控底盘 自动驾驶 i-booster
浙江天尚元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20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 17 18
  • ...
  • 44 4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