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3β-羟基雄甾-17(20)-烯-21-酮的合成方法
以 3β-羟基-5α-雄甾烷-17-酮为原料先制得 3β,17-二羟基-20-炔-21-苯基(或为对甲苯基,或为对氧基苯基, 或为对氟苯基, 或为间氟苯基)-5α-雄甾烷, 然后通过 Meyer–Schuster重排得到 21-苯基(或为对甲苯基, 或为对氧基苯基, 或为对氟苯基, 或为间氟苯基)-5α-雄甾-17(20)-烯-21-酮的合成路线。 该方法具有合成步骤少,成本低,反应条件易控制,收率高,适于大量制备的优点。
扬州大学 2021-04-14
水介质分散铈锆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水介质分散铈锆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Ce及Zr的无机盐类水溶液与无机碱类水溶液进行沉淀反应,制备Ce-Zr混合氢氧化物沉淀物;(2)将Ce-Zr混合氢氧化物沉淀物加热回流,制备Ce-Zr氢氧化物共溶体;(3)将Ce-Zr氢氧化物共溶体经过滤及洗涤,制备Ce-Zr氢氧化物水凝胶;(4)将Ce-Zr氢氧化物水凝胶与有机醇类、有机酸类、高聚物混合,制备Ce-Zr氧化物合成浆料;(5)将Ce-Zr氧化物合成浆料加热并经一步水热合成,得到水介质分散铈锆氧化物纳米材料。本发明获得铈锆氧化物纳米颗粒为单晶体,纳米尺度为2~8nm,在水介质中为单分散;铈锆氧化物的质量占纳米材料溶胶体体积的百分数为5~10%。
四川大学 2016-09-12
抗癌药物伊马替尼新合成方法
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Ber-Abl)阳性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简称 CML)成人患者的急变期、加速期和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的口服药物。CML 是一种由于骨髓中干细胞的 DNA 异常而引起的造血干细胞疾病。 DNA 异常会产生异常蛋白质,干扰骨髓中白细胞正常生成过程,最终导致白细胞数目的急剧增加。CML 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危象期三个阶段,危象期患者的平均存活肘间只有 2-3 个月。 伊马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也有效,有效率在 50%左右。 本技术使用基础化工原料来
扬州大学 2021-04-14
基于 Gabor 特征的人脸素描合成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 GABOR 特征的人脸素描合成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将待合成人脸照片、 人脸照片样本以及人脸素描样本划分为相互重叠的像素块;提取各像素块的 Gabor 特征,基于像素块 Gabor特征的协方差矩阵获得Stein散度矩阵;基于Stein散度矩阵及各人脸照片样本像素块的重建系数, 获得最优权值;采用最优权值将各人脸素描样本对应位置的像素块加权合成,获得合成人脸素描像素块; 融合合成人脸素描像素块获得待合成人脸照片对应的合成人脸
武汉大学 2021-04-14
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修筑了许多大跨径的梁桥,而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具有重量轻、跨度大等优点,在国内大跨径钢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江阴大桥、南京长江三桥、佛山平胜大桥、天津富民桥、湛江海湾大桥等。然而使用传统的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施工铺装,出现了温度变化大,易产生脱层推移、车辙和裂缝等病害特征,虎门大桥在通车一年内即出现病害,采用灌缝填缝等修补手段均难以阻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多座桥梁的SMA铺装已进行翻修,甚至二次大修。在分析比较目前国际应用较为成熟的钢桥面铺装技术的基础上,对用于钢桥面铺装的联结层、铺装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后,设计开发施工简便、既经济又易维护的,在钢桥面铺装领域具有创新和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环氧沥青组合体系新型钢桥面铺装技术。 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技术是首先在钢板层上,采用改性环氧树脂粘结一层3~5mm粒径的碎石形成碎石与环氧及环氧与钢板粘结牢固的防水防腐又粗糙且耐高温的抗滑界面,一步实现钢桥铺装界面的防水和防剪切滑移,这种新型界面形式称为环氧粘结碎石层界面(Epoxy Bonding Chips Layer, EBCL); 冷拌沥青混凝土整体化层(Resin Asphalt,RA)由树脂沥青和矿料拌和组成, 在其完全固化前,表面均匀洒布一层10~13mm粒径的石子,采用胶轮压路机进行碾压,要求撒布石料粒径的一半以上嵌入RA表层;当上述RA层完全固化后,在其表面洒布防水沥青层,用于增强层间的防水和粘结;最后铺装传统的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形成表面功能层。ERS的设计,旨在通过EBCL层中环氧树脂及RA层中树脂沥青两类材料性能的突破,实现桥面材料极性的梯度化过渡,实现弱极性的沥青混凝土在强极性钢桥面上的铺装,解决传统工艺下脱层等的病害。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高性能水性环氧固化剂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新的含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吲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乙基苯类化合物与吲哚类化合物为原料,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含有吲哚类化合物的产物。本发明制备方法原料易得,操作方便安全,反应收率较好。本发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苯的同系物芳环选择性氧化制备相应酚
成果描述:苯的同系物及取代苯衍生物存在环氧化和支链氧化,相应的产物在精细化学品,医药中间体、染料等行业都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但是由苯一步催化氧化羟基化的研究和方法较多,而对有侧链的芳烃底物的一步氧化羟基化的,尤其是高选择性和较高底物转化率的报道很少,因为反应很容易在侧链进行生成相应的醛和醇。 本成果提供对苯的同系物及取代苯衍生物芳环及取代基的选择性活化的催化剂。经硝酸氧化改性的活性炭浸渍负载硫酸铁后烘干,制得的载铁活性炭,在30℃左右的温和条件下,在乙腈反应介质中对一些典型芳烃底物的芳环羟基化反应具有良好的活性,对于含给电子取代基的底物甲苯、乙基苯、对二甲苯、苯甲醚和二苯甲醚等时,底物转化率增加,分别为29.1%、20.1%、19.8%、39.4%和48.5%,生成邻、对位羟基化产物(对二甲苯除外);主要得到了较高的环羟基化选择性,分别达到了90.8、73.0和63.4%。市场前景分析:该项技术可应用于化工生产企业,使用该项技术,可以避免副产物,环氧化产物单程收率高,原料可回收进一步使用,生产过程更容易达到环评要求。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催化剂活性评价: 30 °C、苯:H2O2为 1:3、载铁催化剂用量0.5g、反应时间4~7 h,活性良好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30 °C、苯:H2O2为 1:3、载铁催化剂用量0.5g、反应时间4~7 h,催化剂重复3次,活性保持基本不变。 国内先进。
四川大学 2021-04-10
硝基苯催化加氢合成对氨基酚
项目简介对氨基苯酚(p-AminopHenol,简称PAP)是合成医药、农药及染料等的重要中间体,并可用作橡胶防老剂。是世界十大药品之一扑热息痛及子午线轮胎防老剂的主要原料。国内外有关对氨基酚合成研究的报道很多,主要有:对硝基苯酚铁粉还原法、硝基苯催化氢化法和硝基苯电解还原法等。其中硝基苯催化加氢还原法工艺流程短,能耗低,污染小,设备和工艺条件也不十分苛刻,对氨基苯酚收率较高,产品质量较好,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目前国内之所以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催化剂与产品分离困难。目前,该工艺所采用催化剂为Pt/C,所用载体为粉末状活性炭。该催化剂不仅粒度小,而且比重较小,在工业化生产中将催化剂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极为困难。(2)生产成本高。由于该工艺采用贵金属Pt为催化剂,因此催化剂的回收及套用将直接决定着生产成本。Pt/C催化剂在回收过程中损失较为严重,而且失活催化剂的再生也较为困难,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3)以硫酸为反应介质,对设备材质要求较高,同时副产大量的稀硫酸铵溶液,必须进行综合利用。针对目前该工艺存在的上述问题,本项目研究的重点是在现有工艺的基础上,开发Pt/SiO2催化剂,利用SiO2比重大,易于分离的特点,解决催化剂与产品分离上的困难,降低产品成本。以Pt/SiO2为催化剂,PAP收率可达到85%。二、市场前景几年来,全世界对氨基苯酚的消费量已超过12万t/a;目前,我国需求量也已超过3万t/a,并以10%/a的速度增长,因此对氨基苯酚具有广阔的市场。三、合作方式  寻求中试放大合作。项目负责人:王延吉联系电话: 022-60204867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颜料级氧化铁红的绿色合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颜料级氧化铁红的绿色合成方法。以三价铁盐或亚铁盐为原料,分别调节pH为7和9,分别制得不定形水合氧化铁晶种和δ-FeOOH晶种,将两种晶种分别加入反应釜中,使晶种浓度分别为0.125 mol/L和0.07 mol/L,分别控温90~95℃和90~100℃,加入Fe2+离子催化剂(氯化亚铁或硫酸亚铁溶液),反应0.5h,加入30g过量废铁皮,通入空气,反应过程中补加亚铁盐溶液,维持反应体系亚铁离子的浓度为0.16~0.20 mol/L,反应48~72h,产物经过滤、水洗、烘干,得到具有良好颜料性能的颜料级氧化铁红粉体。本发明无环境污染、原料成本低廉、工艺条件易控,为颜料级氧化铁红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环保的新方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5-0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