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天津科技大学“先锋计划”亮相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4月15日,“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主题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千余所高校、千余家企业齐聚一堂,共叙情谊、共谋发展。
天津科技大学 2024-04-17
内蒙古科技大学亮相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4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内蒙古科技大学应邀参展。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4-04-23
华中科技大学真空物理系统(定制)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华中科技大学真空物理系统(定制)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5-27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是2006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地处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闽江与乌龙江之间,现占地面积72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学生公寓等。校园鸟语花香、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先进,生活条件完备。 逸夫图书馆 沙滩公园 学院无缝对接福建农林大学校本部,充分共享其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优美校园环境,共沐其80多年办学历史积淀的丰富校园文化。现设置经济与管理系、人文社会科学系、信息与机电工程系、文学艺术系、工程技术系、食品科学系、农业与生物技术系7个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涵盖工、经、管、文、艺、农6大学科,共30个专业;拥有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福建省独立学院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近1万人。现有专兼职专任教师536人,其中高级职称192人,占35.8%,博士135人、硕士300人,占81.2%,各系主任均由福建农林大学知名教授兼任。 学院与加拿大圣文森山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坚持开放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秉持“厚德博学 笃行致远”的院训,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创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2011年起学院在福建省本二批次招生,2012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入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学校;2016年学院入选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项目。 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扎实推进整体转型建设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坚持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教研带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分别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立项建设和培育项目。绿色文化创意设计与应用专业群、生态农业与乡村休闲专业群成功入选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入选数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现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0个,其中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4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个,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高等教学教育改革项目12个,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9个,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9个;另有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5项。 学院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银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独立学院唯一,全国仅3所独立学院获奖) 学院在首届省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2金2银3铜及优秀组织奖,获奖数量、等级等指标排名均居全省参赛院校首位,随后,在该项赛事第二届比赛中,学院再创佳绩,获得银奖2个、铜奖1个,学院再次获优秀组织奖。 学院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的有机融合,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3年,学院普通本科新生报到率均超过96%,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截至2017年7月,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共输送15000多名毕业生,近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5%以上。近5年,涌现出了“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提名奖(全省高校唯一)、“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气排球联赛、省大学生戏剧节等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共获得70多个团体奖项,1000多人次荣获400多个奖项,总体成绩名列省内独立学院前茅。 十一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学院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持续快速提升。作为福建省最年轻的独立学院,在武书连2017年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100强中位列第52名(较2016年上升12个位次),在教师创新能力100强中排名上升至第49名(在福建省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二位),在教师效率1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61名(在福建省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三位)。学院曾连续两年获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先后荣获“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教工小家”“福建省教科文卫系统模范教工小家”“福建省阳光价费公示示范单位”等称号;院党委被评为“福建省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院团委两次荣获“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2021-02-01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工大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学校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历史上书写了新中国多个“第一”,今天在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 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28000余名,教职工3800余人,拥有友谊与长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100亩,设有17个专业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拥有65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18个硕士点,22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71个博士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引培并重,打造人才高地。实施从青年教师到杰出学科带头人全过程的“翱翔人才工程”,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层级合理的人才梯队。完善准长聘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打造优质中小幼服务,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设立校内人才特区、海外工作特区,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的环境和效应。学校现有两院院士(含外聘)28人、长江学者3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防创新团队8个。 学校立德树人,精心育才。“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深植人心,着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由我校培养。在我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19万多名校友中,有4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55位将军,49位两院院士,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纪念表彰了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6位西工大校友获此殊荣,在中航工业先后授予的6名“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中西工大校友占到4位;在航天领域,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西工大杰出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以本科生翱翔英才计划“追梦班”、研究生精英人才计划“翼鲲班”“卓研班”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等为特色的拔尖领军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加强教育研究,教学成果丰硕。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欧盟QB50项目(注: 欧盟大气层探测计划)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与亚洲区总协调单位,建有该项目亚洲区最大卫星测控地面站。在每四年评选一次、代表全国教育教学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屡获佳绩: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居全国高校第7名;2014年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居全国高校第6名。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学校站上了国内外诸多重要赛事的领奖台,2016年,“翱翔系列微小卫星”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2017年,学校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奖项25项,获模拟联合国大会国际一等奖9项,获第42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金奖4项,与此同时,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等比赛中,学校均位居前列。 学校科研能力强,科技贡献大。学校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我校。现建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防科技创新中心,4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7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百亿元,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学校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了我国第一个无人机技术与整条生产线出口,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中心。60周年国庆阅兵中,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10架飞机均由我校研制生产;建军90周年阅兵中,我校自主研制生产的无人机,第二次以整个方队入列阅兵式,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目前正在筹建我国第一家无人机专用试验测试中心,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近十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军民融合。在鼓励潜心研究学问、专注教书育人的同时,产学研融合发展,与军工集团公司牵手共建平台,与在陕军工厂所合作共赢,与西安高新区共建西工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与陕西省科技厅共建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与陕西省网信办共建陕西省网络创新研究院、与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搭建“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学校教师以知识产权入股组建的鑫垚、铂力特等公司,在增材制造(3D打印)、陶瓷复合材料、高性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通用飞机、智能水下航行器等领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效而有果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西工大模式”和军民融合的“西工大路径”。 学校海纳百川,对外开放。通过以“学生国际化培养”为核心的翱翔四海计划、以“教师国际化”为核心的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升工程、以“国际学术声誉提升”为核心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工程和以“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多种模式。创建了中外学生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同室科研、同班活动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国际化人才本土教育模式的“国际班”。先后与25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亲密合作关系。2014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比利时首相共同见证下,学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签署合作协议;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先后担任“中俄工科大学联盟”2016-2017年度轮值主席、“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2016年度轮值主席;于2017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并承担了常设秘书处职能。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44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被学校授予名誉教授等荣誉学衔,其中有9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工信部及陕西高校首位。同时,学校公派留学生人数总数位居“985高校”前列。 风劲帆满海天阔,三航领军铸华章。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长征路上,西北工业大学将努力扎根中国大地,着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能力,坚守使命,改革创新,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扎实的工作,为早日建成学科特色鲜明,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再谱新章!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2-01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一、母体大校简介 西北大学座落于古城西安,其前身陕西大学堂是由清朝光绪皇帝于1902年谕批设立的中国最早的几所现代大学之一。在此基础上,几经沧桑离合发展成早期的西北大学。抗战年间,西北大学又合并了自北京西迁的原北平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大学的一部分,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其时,与由清华、北大、南开等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齐名。此后,又相继从西北大学分化出了西北地区的农林、政法、医学、师范、民族、工业、财经等多所专门大学,而西北大学本身仍继续发展,至今已成为文、史、哲、经、管、法、理、工、艺等学科门类齐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211工程”综合大学。建校百年来,西北大学薪火传承,英才辈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科学院院士、作家、诗人、评论家、经济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英雄模范人物和政府官员等。西北大学现已成为中国北方最有影响力、最具声誉的著名大学之一。 二、本校的概念性介绍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是由西北大学申办、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从事统招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现代学院继承百年名校的光荣传统,以创新模式兴教办学,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她既是历史的结晶,也是时代的骄子,是新生代适应新社会的大熔炉和练兵场。 三、本校的外围环境 本校位于中国著名古城西安的南郊。校园总占地面积千余亩。这里远望终南(秦岭),近伴沣水,在历史上一直是一块风水宝地。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草堂烟雾”近在咫尺,“终南捷径”成语故事的原型就发生在这里。据我国文化史专家研究,中华文化的主流源在西周,西周文化的源流出自沣水,这就是有名的“沣镐文化”。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君王李世民,当政后夏季就在这里办公,最后又在这里去世。 古城西安曾是十三个王朝的建都地,而各个王朝都把这里划为皇家内苑。现在还有叫“内苑村”的地方就在本校附近。进入现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盛赞这里为古城的“后花园”和西安的“绿色肺”。现已被西安市规划为人文旅游科教区,禁止在这里筹办工厂,只发展科研教育事业。近年来相继有电子科大、西工大、石油大学、建筑科大、青年职业学院等在这里建校。据环境专家监测,这里的空气洁净度和氧含量属于最适人居范围,这里的地下水源自秦岭,有益微量元素丰富,水质上乘。在这里就学四年,对于身体发育正处在关键阶段、因学习而极度用脑的青年学子来说是最佳选择。 四、本校的校园硬件 本校校园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教学区,由韶光门、大型教学楼(文法、经管、艺术、传媒共四栋)、大型图书馆一栋组成。其建筑群为欧式古典风格。南大门(韶光门)为我国大学中最为雄伟经典的校门之一,也是本地区少有的一座面向南开的大学正门。 进门后向东、西各一条主干道,名东部大道、西部大道,再向外为次干道,名东南大道、西南大道。四栋教学楼分别在这四条主干道的南端形成的东西两翼园区内。每栋教学楼均由五层主楼和与之相连的两边两层裙楼构成。教学楼宽敞明亮、座位充足。教学设施中的多媒体生均座位数远超过国家标准。 图书馆位于东西部大道南端之间,为超大型建筑。图书馆正门南开,宽大台阶拾级而上,六根巨型罗马大柱耸立楼廊。楼内中央为特大天井,阳光通过玻璃幕罩洒入大厅。书库分列两侧,计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财务金融、文学艺术、报刊杂志等,另建有高校中少有的特色书库——国学书馆,馆内收藏国学、儒学、关学方面丰富的书籍,可供研究生和相关学者阅览。图书馆全馆藏书量达百万册之巨,超过国家标准。 图书馆北侧为本地区高校中少有的水景景观——天然泉水汇成的终南湖,湖面青莲片片,芦苇丛丛,湖水碧波荡漾,湖心岛上松柳相映,在本地区高校中罕有的古典式钟塔耸立于湖心岛上,登上塔顶极目远眺,古城之南的风景尽收眼底。湖周环山林荫夹道,花木竞秀。 校园北区为生活区,建筑群为现代风格,色调温馨明快。主轴线上有超大型餐饮楼,一层为大众食谱,二层为特色小炒,各层均为同学们提供经济实惠的饮食服务。二层中北部建有全国高校罕有的特色免费就餐区——“忧念园”,每位同学每学期都有机会通过吃“忆苦思甜”餐而忧念父母是否健康,忧念学业是否精纯,忧念祖国早日强大、忧念天下永保太平。 餐饮楼北侧为大型综合服务楼,内有超市、通讯、医疗、邮政、银行、书店、日用品商店及其它各项服务。本校校园东、西部大道北段外侧为东、西公寓区,有高规格的大型公寓楼十二栋,宿舍为宽大高档三人间、上床下桌、每人单桌双衣柜,茶几沙发,空调水暖、卫生间和洗漱台。 本校道路命名独倾心血:南北方向为道,东西方向为路,道已如前述,路按四季命名有春风路、夏阳路、秋水路、冬雪路, 按历史文化时序道德概念命名有晨光路、尊亲路、时光路、尊师路、文博路、励志路、仁爱路、勤朴路、温泉路、沣水路等等。道路两侧密植雪松、国槐、苦楝、海棠、丹桂、银杏、油松、梧桐、栾树、合欢等优异树种,现在的校园内四季有花(冬天为腊梅和枇杷),四季长绿。 本校校园景观的另一大特色是在各处重要位置塑有几十尊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政治、文学、艺术、技术等英雄人物雕像,在图书馆前文化广场上建有开展纪念活动用的天台,天台之南立有八口学业事业人生警示洪钟,所有这一切使得本校的文化底蕴深沉厚重。 经典大气的建筑,美丽灵动的校园,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本校的组织管理 本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西北大学作为申办方,派出董事参与学校的决策,派出党委书记负责学校的党务工作、政治稳定和思想教育,派出教学副校长负责本校的教学、招生和就业工作。学校董事会聘任校长(由西北大学推荐)负责全盘工作,聘任副校长分管总务、财务和安全保卫等工作。 本校设立了系部发展中心、教务处、院务办、就业中心、双创中心、招生办、学生处、文工办、科研处、人事处、总务处、保卫处、资产处、财务处等处级部门,这些部门又分别下辖若干科级机构。本校建立了各级团学组织,校团委负责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本校设立了工会筹委会,以保障教工的权益和福利。 本校教学主体单位为十一个二级学院、三个教学部、一个中心,包括表演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影视编导学院、摄影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商学院、文学院、国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实验实训中心等。 本校按照现代非企业机构进行人事聘任和管理,所有教工均纳入合同制管理,实行“五险一金”待遇保障,组织起一支敬业的教工队伍,本校聘请西北大学相关院系负责人或骨干教授担任专业学科带头人。 六、本校的经典和标志 本校有校训:“公诚勤朴 仁虔雅健”,前者为西北大学校训,后者为本校特有。本校有校歌《现代韶光》,其词经典凝练,其曲昂扬激越,高度浓缩了学院的特色和追求。本校有教工之歌《无限责任》,充分表达了“现代”教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担当。本校有标志性歌曲《紫香槐之歌》,歌声深情悠远,体现了本校情感教育的特色。本校有《军训团之歌》,代表了“现代”学子通过军训而奠基大学理想的心声。 本校办学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经典影视片,其中包括“敬重,让我们告别平庸”“认真,让我们迈向成功”“英雄主义的呼唤”“大学誓言”“诚信考试誓词”“忧念词”等等。本校更积累起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资源,这些都集中地收集在刘家全董事长的专著《大学与大学史》里。 本校还确定了一系列的CIS标识系统,计有校花、校徽、校旗、校服等等。这些都整体性地代表着本校的办学理想和追求。本校主要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对外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平台栏目多样,内容丰富,尤其视频栏目全国高校罕见,网站点击率早已进入陕西高校前十名,现已成为国内一个知名的大学网站。 七、本校的专业设置 本校开设了深具特色的专业三十多个,如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舞蹈学、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摄影、表演、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金融工程、戏剧影视导演、音乐学、网络与新媒体、资产评估、戏剧影视文学、动画、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英语、应用化学、新闻学、广告学等等。这些专业或为西北大学的强势专业,或为国内的热门专业。社会对这些专业的认可度较高,就业前景良好。 八、本校的兴学理念 本校具有系统的兴学理念。早在办学初期就提出了“替家长着想,为学子负责”的办学立足点,设定了“一切为了毕业后的成功”的办学着眼点。确立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精英和适用人才”的人才目标。 本校还系统地提出了涉及大学各个方面的兴学理念,包括: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相得益彰;校园文化:清新、进取、高雅、祥和;综合素质:人文情怀、科学理性;素质特点:忠诚负责、融通协作;成功智慧:用心借力、顺势作为;学生管理:细致周到、严格关爱,交流沟通、引导升华;对待学业:只有学好的责任,没有荒学的权利;对待自由:从自理到自律,从自主到自由;对待课业:融会贯通、理解应用;对待考试:诚信第一、成绩第二;对待亲情:铭记、感念、升华、回报;对待师情:礼貌、尊重、谦虚、真 诚;对待友情:诚挚互助、谅解宽容;对待校情:认同珍重、归依感念;对待生活:有条有理、自主自为;对待行为:文明雅健、理性自律;大学经历:丰富充实、得到尊重;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业、济天下。办学目标:第一阶段成为本地区同类院校的领先大学,该目标已经实现。第二阶段成为国内一流的品牌型大学,现正在努力接近。第三阶段成为世界一流的品牌型大学。 这些理念和理想既来自实践,也有对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深沉思考。用这样的理念和理想指导办学实践,使本校的办学行为始终处于正确高效的路径与方向上。 九、本校的成才教育 本校重视成才教育。西北大学派出院级领导主管教学工作。本校设立了督导委员会,总督学负责教学质量的监督。西北大学的专家学者担任本校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干课的教师多半来自国家重点大学。本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在同类院校中最早成立了二级院系。二级院系在学科建设、教师培养、教学计划修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校实行领导干部定额听课制度,以形成全员重视教学质量的局面。本校实行有组织上晚自习制度,辅导员跟班听课制度。本校倡导师道尊严,对新任课教师进行院领导约谈,对专职教师实行坐班管理,开展学生和教工评教活动。目前本校给教师的课时费标准在同类院校中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及时支付。 为保证成才教育的有效落实,本校实行专家治学,聘请著名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如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陈爱美女士担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著名摄影艺术家钟克昌先生担任摄影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彬女士担任表演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设计专家高晋民先生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著名文学家高建群先生担任文学院名誉院长,著名散文家陈长吟先生担任文学院院长;国家二级教授、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樊君先生担任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著名文化学者孙见喜先生担任国学研究院院长;著名文献学专家、原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康万武担任图书馆馆长。 本校以特色教学引领成才教育,重视同学的考研考公务员与创新创业发展,明确制定了“双考”和“双创”教育的兴学方略。“现代”学子从入学起,就得到了成功“双考”和“双创”的各种支持和鼓励。 本校成立了“双考”“双创”指导中心,专业分析“双考”的录取情况和“双创”的社会信息,有效指导同学们的“双考”复习和“双创”发展。本校调整课程和课时,加大“双考”理论课的教学,强化“双考”英语和相关课业的学习。本校专设“双考”自习室,“双考”公寓区,专配“双考”指导老师,网站上开辟了“双考”专栏,为同学们潜心“双考”提供多种方便。本校在校内辟出专区设立“双创”基地,为同学们的自主创业提供广泛的支持。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本校同学近年来的“双考”通过率连年递增,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不少同学考取了美国、英国、香港大学的研究生,许多同学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国内一流大学录取。更多的同学则考取了中央、省、市、县各级公务机构和事业单位,还有不少同学通过自主创业,已经成功地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大量的事实证明,通过“双考”“双创”,“现代”学子将大批地跻身于社会的高阶群体,为自己开辟出美好的未来。 十、本校的“成人”教育 本校十分重视“成人”教育,这里的“成人”教育不是指“成人”学历教育,而是使受教育者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的教育。为此,本校系统而清晰地划出了“成人”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方法和教育者。 本校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教育中的主流引导作用。本校正式任命各级学生干部,任命决定装入学生档案,本校明确班级管理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延伸。 本校进行正确的思想方向引导,通过各种活动培育中华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提示同学应有主流意识,树立远大理想,追求人生正确目标。每届新生入学都要进行入学宣誓。 本校重视诚信教育,每学期都要组织同学郑重举行“诚信考试宣誓”,这已形成一项优良传统。 本校鼓励同学组织起各种社团,支持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本校进行亲情、师情、校情、友情教育,使同学的情感世界充实而健康。本校精心组织军训活动,培养同学们的英雄情怀,以抵御社会世俗化风潮,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行和生活自理能力,使同学们成为一身正气,心理阳光,心灵得到净化、美化、圣化的博雅之士。 十一、本校的校园文化 本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亲情、师情、友情、校情这“四情”教育文化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均为同学们喜闻乐见,同时对这些活动也要把关。对校园文化制定了“清新进取、高雅祥和”指导思想的八字方针。对体育竞赛提出了“三个第一,三个第二”的指导原则,对校园文体活动管理制定了“抓大放小,中间指导”的管理原则,通过这样的管理引导,同学们四年的大学生活健康充实快乐。 本校近年来非常重视节庆文化活动,通过节庆的仪式与内容,对同学进行思想启迪与道德引导。为此本校设立了以下庆节:每年从三月份开始,三月初的“学雷锋节”对同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月底的“海棠花节”,对同学进行美育教育,四月初的“尚贤节”,对同学进行历史文化教育,七月初的“毕业谢师节”,对同学进行校情教育,九月初的“入学成人节”,对同学进行立志与责任教育,九月底的“尊师节”,对同学进行师恩与崇文教育。这些节庆活动许多与社会机构共同举办,抬升了品位,增强了效果,在同学的健康成长中发挥了不可多得的作用。 十二、本校的就业工作 本校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中率先成立了就业工作委员会,设立了就业中心,就业中心设立了四办一部:外联办、就业办、安置办、征兵办、培训部等。本校每年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引入百家以上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提供数千个工作岗位。大型招聘会后,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接着进行专场招聘会。除此之外本校还派出工作人员与各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联系,推荐我校毕业生就业。 为了提升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本校高度重视同学在校期间的就业培训,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名企人事主管来校为同学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同学就业。本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董事长亲自为同学们讲授如何才能成功应聘与就业,董事长还带队走访聘用我校毕业生的单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看望我校就业毕业生。 由于本校的高度重视和我校同学的良好状态,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居于高位。由于卓有成效的就业工作,我校被中国高教研究会评选为“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 十三、本校与社会的互动 本校重视与社会的互动,充分发挥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对办学的支持作用。为提升本校的文化品位,成立了“中国散文研究所”,创办了“中国散文网”,以此为桥梁纽带与著名作家联手开展文学活动。本校在原网络文学奖的基础上,又设立“丝路文学奖”,引起全国文学界的热烈反响。本校成立“国学研究院”,常态化编辑出版文化专著,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国学传播活动。本校成立“先贤先烈英模精神研究院”,与本地区先贤先烈英模后人或纪念馆建立密切关系,联合开展学习研讨先贤先烈英模精神活动。本校成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研究院”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办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研讨会,引起较大反响。本校成立“贠恩凤艺术研究院”,致力于艺术研究、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本校还收集到我国上个世纪著名文化大师吴宓先生的多件遗物;收集到我国西部文学的拓荒者李若冰先生的多件遗物。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高建群先生也把自己的一部分珍贵手稿赠送本校。已故著名戏剧史学者黄笙闻先生家属将其大量珍稀书籍、资料、手稿赠予我校,作教学研究之用。中国散文学会在本校挂牌设立了“西安创作基地”。本校设立了“紫香槐文学奖”,对青年文学爱好者提供成才的平台;本校设立了“丝路散文奖”对专业作家进行奖励;设立了“新西部全国大学生影像节”奖。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本校聘请教育部老领导李滔先生担任总顾问,陕西省教委原主任戴居仁先生,陕西省原教工委书记石大璞教授,西北大学原副校长刘舜康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李钟善教授担任本校的首席顾问,聘请原国家电影局局长刘建中先生担任本校电影研究院名誉院长,原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担任电影研究院首席顾问,聘请中科院院士舒德干教授、著名导演王明军先生、著名影视艺术家吴京安先生、陆树铭先生、陕北歌王王向荣先生、著名歌剧艺术家米东风先生、安金玉女士、著名表演艺术家石国庆先生等担任本校客座教授;著名作家贾平凹、高建群先生,著名播音主持人禄秦剑女士,严一宁先生等分别担任本校客座教授,参与教学活动,支持本校发展。 近年来,国家级的社会机构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协会、国际儒联、中国散文学会,省级的社会机构如省哲学学会、老教授协会、孔子学会、国学研究会、西部电影集团等大力支持本校办学,深度参与本校所开展的活动。 连续几年本校在西方洋节日期间加强管理的重大举措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深思,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把信任赞扬支持的票投给本校,作为一所高校也算尽了一份建设社会正能量的责任。由此,人们评价本校是:这是一所有性格有持守的大学,你可以不同意她的做法,但你不得不尊重她! 十四、本校的办学成绩 由于本校学风浓厚,校风纯正,同学们普遍专注于学业,执着于理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未出校门就显示出了优秀的品质。这里仅列举近年来本校同学的获奖及学业成绩情况如下: 本校同学荣获2018陕西高校关山摄影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本校同学荣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陕西赛区决赛一等奖;本校同学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包括一等奖在内的九个奖项;本校同学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本校同学荣获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本科组二等奖;本校同学荣获2017第六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一等奖;本校同学获IDAA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广告文案组金奖;本校同学荣获2016中国高校照明艺术设计大赛多个奖项;本校同学在绚丽年华第七届全国美育成果展中获多项一等奖;本校同学荣获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本校同学获得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陕西赛区亚军;本校同学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陕西省大学生体育舞蹈大赛中蝉联团体第一名;本校同学在陕西省第六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中获得大学组一等奖;本校同学被国家环保部评为“青年环境友好使者”; 本校同学的四项发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本校同学在陕西省第二十三届“校园之春”诗歌朗诵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本校同学在第九届华夏艺术风采国际交流展示活动中荣获青年组金奖;本校广告专业同学的设计作品获得第三届华商广告大赛金奖,为唯一获奖的独立学院;本校同学国家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创陕西省考试中心最高纪录;本校同学获得第十七届环球时报金犊奖入围奖,这是西北地区唯一进入复决审入围奖的院校;本校同学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喜获数十项大奖;本校毕业生考研通过率连续多年领先于本地区同类院校;本校同学公务员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位列本地区同类院校第一…… 近年来本校获得的社会荣誉接连不断。举例如下:“全国创新就业型独立学院”“建国六十年中国十大独立学院”“全国教育总评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社会满意度全国十佳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中国十大独立学院”“全国十大最具办学特色示范院校”“最具实力独立学院”“最具公信力独立学院”“最具领导力独立学院”“陕西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陕西省十二五教育发展创新单位”。2012年本校被团省委评为“五四红旗单位”,2013年本校被陕西省民政厅评定为“规范化管理五A级单位”,2014年本校获评“中国最具知名度独立学院”“中国影响力独立学院”“最具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独立学院”“年度品牌美誉度院校”“年度学生最满意院校”“最具社会影响力独立学院”等殊荣。 2018年,本校被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省属创业培训定点单位,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本校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校园;2016年,本校被西安市评为2016年度市级“卫生先进单位”;2015年,本校学生餐厅获评西安市2015年度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A级单位,中国大学排名权威机构中国校友会发布消息,本校在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独立学院最佳专业西北五省第一名。西北地区高校教师发展联盟成立,本校作为全西北地区同类高校仅有的两所代表之一被推选为理事单位…… 所有这一切说明我校的同学是一群优秀的大学生,本校已经成为全国独立学院中的优秀一员,本校的近期目标正在实现,本校的远期目标也正在快速的接近。 十五、本校的奋斗目标 本校目前已成为西北地区独立学院的领跑者,本校今后将在5年左右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在10年左右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品牌型大学。届时本校的毕业生将成为职场上的宠儿,家长们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的就学,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就业。让我们全体“现代”人努力奋斗吧!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天时地利人和,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将在朋友们的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期待中走向成功,迈向辉煌! 2018年6月21日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2021-02-01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校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 办学历史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成建制调入,组建西安政法学院,后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1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形成了“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凝练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培养了15万余名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以“专业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 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学者为先,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20余人;有获得三秦学者等省级人才项目支持和陕西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教师50余人。学校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制度,受到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委的高度评价。学校拥有一支由著名学者、实务专家组成的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队伍。 本科教育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质量立校。从1958年起,开始本科教育,迄今有60年的本科教育历史。现有3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3000余人。法学等12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或培育项目。哲学、侦查学、新闻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新闻学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承担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等全部3个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建有7个实验实训中心,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活、学习、深造、就业等予以全面的指导帮助。构建涵盖“法治文化活动”“学生学术活动”“红色基因传承与人文艺术活动”“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6个版块的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为培养“德法兼修、理实并重”的法治人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致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2014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9年的硕士研究生、6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历史。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400余人、博士研究生67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7人。有法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为“B+”。学校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严格导师遴选、完善学术创新体系,多方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科研创新 学校崇尚学术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有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法治陕西协同创新中心”,“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等3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人权研究院、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马锡五司法精神研究院等7个实体性研究机构,其中反恐怖主义研究院入选首批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选“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经过一代代学人的艰辛探索和不断积累,学校学术研究形成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特色,在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法律价值与法律文化研究、陕甘宁边区法制史、反恐法治、法律解释与法律方法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法律科学》入选全国“三十佳”人文社科学报和全国百强报刊,《法学教育研究》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集刊目录。 对外交流 学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构筑丝绸之路法学理论研究创新高地和法治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阵地。学校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平台,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和“中国—亚欧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由中国法学会挂牌设立。学校大力拓展学生国际交流途径,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7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现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近百人。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学校确立了建设“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当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昂首阔步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努力奋斗! (资料数据更新截止2018年9月)
西北政法大学 2021-02-01
西北师范大学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17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个。学校现设27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生态实训基地约1300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27.5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052.3万元,各类文献资源403.9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3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001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8113人,博士研究生392人,硕士研究生6141人,留学生330人,继续教育学生5035人。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78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0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9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86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3人。其中专任教师1272人,教授280人,副教授519人。博士生导师123人,硕士生导师898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23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美术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二级授权专业,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4个硕士二级授权专业,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9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95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 【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附属办学】西北师范大学现设有附属教育集团,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特色优势,着力提升质量,为服务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着力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二是人文社科优势突出,着力服务政府规划决策和示范区建设。三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着力夯实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四是艺术体育区域知名,着力提升我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产学研用紧密关联,着力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办学定位】学校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把传承特色与创新改革有机结合,把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夯实德智体美基础学科的根基,强化应用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美化育人环境,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特色之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努力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和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西北师范大学 2021-02-01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2022-05-24
2019年“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工程训练营》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把握“电气化+”背景下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践行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加强教育的社会性,2018年以校企深度合作形式建设并实施了新工科实践类课程——《企业工程训练营》。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1-12-16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390 39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