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举办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方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2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学校开始探索硕士研究生培养之路;2016年,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同时成为了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城区中心地段的莲峰山上,校园环境清幽,书香浓郁,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始终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核心战略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的双轮驱动战略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和“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优势凸显的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人数近1.9万人,录取分数、投档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9个二级学院和思政部、体育部2个教学部,共有41个本科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省优势重点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被评为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省重点培育学科,省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广东省优质专业,9个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专业。 (二)高水平的自有师资队伍 学校目前教职工总人数达1000余人,建有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自有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42%,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占34%,拥有一批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拔尖人才和中山市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借省市共建的东风,学校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2017年至今成功双聘一批国家级人才,全职引进一批博士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内培养,五年来师资数量和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三)结合产业的科学研究 学校结合中山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转让,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8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连续六年获得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已达6项。年均科研到帐经费逾千万元,2017年近3千万元;获授权专利3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24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论文300余篇 )。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山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2个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省香山文化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孙中山法制思想研究基地);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公共实验室),9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成立了中山市重要的科技研发机构“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该院至今已与7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科研项目40多项,为合作企业带来近亿元的新增产值。该院组建了“中山市智能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基因与蛋白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市级认定。 (四)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凸显“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教育部协同育人平台13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5门和近百项省级“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近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均位居广东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形成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业种子基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和实践平台。近五年获得2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9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各类学术、科技等竞赛奖项千余项。近年来,一批学生考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其中部分学生赴海外深造。学校早在2009年就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2015年,又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广东省高等院校前列。 2012年起,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累计招收研究生156人,55人顺利毕业。一批教师作为主导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2015年3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我校,已正式投入运行。 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五年来获得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奖项千余项。艺术教育成绩突出,原创舞蹈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五)不断增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建队伍、拓渠道,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政府咨询服务、文化创新普及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 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学校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实施重点突破,对直接服务企业的团队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取得了良好成效。近五年为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服务近500项,到校经费3000余万元,合作企业包括达华智能、通宇通讯、长宝科技等知名企业。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220余项,已组建了31个能够为中山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学术团队,还有一支由53位教师组成的省市科技特派员队伍,进驻市各镇区、企业,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在政府咨询服务方面,学校相继成立了“中山市制度创新研究院”、“中山经济研究院”、“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发挥学校教师的科研优势,努力成为服务中山发展战略的核心智库,近年来已完成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课题研究近百项。 在文化创新服务方面,学校大力贯彻实施“文化兴校”战略,积极发挥高校文化引领、文化惠民的作用。省级孙中山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和香山文化研究基地、市级孙中山思想研究所、市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基地相继落户我校。大学生舞蹈作品多次为中山市摘得国家级、省级大奖;一批教师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成果丰硕。 (六)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协议,现与16所国外及台湾地区的高校确立了合作关系培养国际化人才;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帕丽慕达时尚学院开展师生交流与合作;学校注重开拓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他们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进行进修、合作研究;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我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现有联合培养、交流生、短期项目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项目三大类共14项。 (七)优越的求学环境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达240余万册;拥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近百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2亿元;建设有高标准学生公寓及食堂,所有宿舍均装配空调;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运动场及优雅的校园景观,为学生提供了潜心求学的良好环境。 经过32年的办学,学校已经成为中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等,多年来位居武书连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前列。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立潮头。学校将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的领导下,坚持“三大核心战略”和“双轮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21-02-01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秉承西安科技大学六十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其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注重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学院现占地 余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上万名。学院现设置有信息与科技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传媒学院、国际教育与人文艺术学院五个二级学院,以及公共基础部、体育部、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部三个教学部,开设有本、专科专业48个,涵盖工、管、文、艺等多个学科门类。学院以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与多个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开设定制班,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与多家行业内领军企业合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共建基地,促进校企联合培养,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2021-02-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室外实验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暂存柜购置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室外实验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暂存柜购置项目竞争性磋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05-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在葡萄霜霉菌RxLR效应蛋白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葡萄霜霉病菌RxLR型效应蛋白RxLR50253通过与结合并稳定宿主体内感病因子VpBPA1从而降低植物防御反应以促进感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电子科技大学-国星宇航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商业AI卫星网络公司,在国家双创政策的支持下,2018年5月,由原卫星及应用领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应用及部队领军人才创办。国星宇航成功研制发射了全球首颗AI卫星,截至2019年8月,国星宇航已顺利完成5次太空任务,成功研制并发射了8颗AI卫星。国星宇航攻克了单星智能化、多星网络化、运控自动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全球领先全栈AI卫星网络技术体系,THZ星间通信网络技术体系,拥有AI卫星大脑系统、THZ卫星通信系统、多功能交互卫星整星研制、移动智能运控网络、星时代AI星座组网、星云大数据平台等核心能力,形成了防务级、城市级、行业级、消费级等多层级产品,致力于实现“记录历史,直播地球”的美好愿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确认,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旺湘科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举办高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建设高校。历经60年的发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成为一所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富有特色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3万人,专任教师1581人,其中,教授221人,副教授538人;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473人。 学院位于长沙市,总占地面积2750余亩(含实习、实训、科研、产业基地),校舍面积24万余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等教学、文娱、服务场所和校园网、演艺报告厅、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同声传译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体操房、跆拳道室、乒乓球室等现代化教学文体设施,并共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部分教学资源。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在校学生约11000人。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施先进,师资队伍精良,办学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发展前景。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特色显实力,以内涵求发展,走依托母体、专家治校、名师兴校和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办学之路,始终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根本,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资水平为重点,以强化教学管理为手段,培养综合素质优良、个性发展完善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应用管理人才。 学院目前有20余个本科招生专业。所设专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竞争力强。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本,树立精品意识,充分依托市场,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重点专业实现用人单位与学院人才培养对接;强化教学环节管理,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能力优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特长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特长型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和采用人事代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在学习期限内达到毕业学分要求,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就业指导战略,与全国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毕业生供求关系和长期的校企合作体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 学院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通过各种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研讨会、座谈会、辩论会、讲座、学术沙龙等校园活动,寓教于乐,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院学生获得全国CCTV“希望之星”英语演讲比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创业大赛、“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等国家、省、市级比赛奖励多项,成功申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项立项课题。 学院紧紧围绕“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发展战略,目前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分别开展了微留学、海外升硕定向培养项目、"4+1"本硕连读、“2+2”或“3+1”双本科项目,同时,短期交换生项目、暑期赴英、美、澳实习和语言培训项目等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海外学习实践机会。 近年来,学院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影响逐渐扩大。2004年1月获教育部首批确认,2005年1月在教育部首次对全国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中获得充分肯定。2006年、2007、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对全省独立学院年检中,学院连续三年受到高度评价。2008年,获选“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和“中国教育教学示范院校”,并入选2008年度教育总评榜“中国品牌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十强”。2009年,获评“中国综合实力十强品牌独立学院”。2010年,在全国独立学院表彰大会上,学院获评“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1、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了湖南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学院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学院获评“2015年度品牌实力独立学院”。2017年,学院荣膺腾讯网“2017年度综合实力独立学院”称号。 学院已成为湖南省办学规范、声誉良好的示范性独立学院,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实践能力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日报》、《家庭导报》等媒体曾对学院进行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网、中国网、新华网、红网等数十家大型媒体对学院给予热切关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将围绕“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战略定位,为青春筑梦,为梦想引航,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力争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市场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新型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2021-02-01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国腾实业集团合作创办,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2001年,位于IT、电子类企业云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高新西区,下设7个学院,50余个专业,在校学生17000余名。学院专业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为核心,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术、体育、设计和航空等多学科门类。学校立足成都,辐射全国,以建设人民满意、社会认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多元教育服务,为其成人、成才和终生自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重实践、会创新、能成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历史沿革● 2001年7月16日,电子科技大学国腾软件学院成立。● 2001年9月13日,电子科技大学国腾软件学院正式开学。● 2002年5月,电子科技大学国腾微电子学院成立。● 2003年7月14日,电子科技大学国腾软件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国腾微电子学院合并,成立“电子科技大学国腾学院”。● 2004年2月23日,电子科技大学国腾学院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并被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坚持不渝地建设一支课堂教学效果好、指导学生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地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始终把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重实践、会创新、能成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办学理念● 坚持“一个宗旨”:以学生为本,以学院长远发展为重● 贯彻“三个面向”: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办好“四类专业”:在传承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办好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核心专业,经济管理与人文类专业,游戏、动画、艺术设计与体育类专业和航空航天类专业。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2021-02-01
上海科技大学GPCR抗体药物专利许可
目前已上市的GPCR抗体药物仅有两例,远远滞后于GPCR小分子药物的发展,但其抗体的高选择性、安全性、丰富的效应功能使之成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GPCR药物发展方向,尤其对肿瘤、代谢等相关GPCR靶点。
上海科技大学 2023-03-16
专家报告荟萃⑪ | 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西南科技大学 科教融汇培养新兴领域人才的实践与探索报告
科教融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将高水平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能力,以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这既是促进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使命担当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西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以科教融汇探索新兴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12-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重大疫病新型疫苗研发创新团队”在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动物医学院“动物重大疫病新型疫苗研发创新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题为“A new circular RNA-encoded protein BIRC6-236aa inhibits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induce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的研究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389 39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