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2017年12月由陕西省教育厅等八厅委批准设立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学院创建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继承了百年交大"精勤求学、敦笃励志"的优良传统。西安交通大学与我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学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部分师资力量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校已经成为一所集工、文、经、管、教、法、艺、医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本科、高职(专科)专业70余个,校园占地近1600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17,000余人。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效管理平台建设为主线,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推动了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特色日益凸显、管理运营高水平运行,已经成为一所闻名遐迩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传承西安交大的一流教育品质 西安思源学院创建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校的名誉校长、董事长、工会主席、科研副校长等一批高级管理人员都来自交大。2012年,西安交大又与思源学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交大对思源的支持日益增多,两校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思源继承百年交大"精勤求学、敦笃励志"优良传统,严谨创新,锐意进取,成就卓著,先后获得"全国高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 "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文化建设单位"等100多项荣誉,受到各级政府表彰和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荟萃严谨治学的名师名家团队 西安思源学院拥有一支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来自全国多所著名高校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中有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专家胡月星,高等教育专家李维民,管理学专家张正祥、崔文田,体育教学专家王庆波,教育教学专家周棉,审计教学专家段兴民,能源化工专家李东,电子信息及计算机教学专家陈绥阳、贾昌传,电子信息专家张卫钢,高等医学教育专家苗乃周,陕西省教学名师张炜、杨明琪、付润生,美学美育理论研究专家赵惠霞,文艺评论家邢小利等等,这些都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保证。 集合前景广阔的市场热门专业 西安思源学院顺应中国经济调整、社会发展需要,开发出一批受到学生喜爱、用人单位欢迎的热门专业及方向,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业工程、电子商务、投资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书法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环境设计、护理学、广告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文物修复与保护、交通运营管理、空中乘务、高速铁路客运乘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思源专业前景广阔,具有很强的市场张力,为学生未来高水平就业提供了保障。 彰显成就卓著的教学教研业绩 西安思源学院坚持以"做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应用型大学"为使命,目前拥有国家财政资助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教改项目13项,省级优秀教材3部,省级以上优秀课件14件,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1个,省级扶持奖励项目1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6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项。学校在不断夯实教学质量的同时,在科研建设上持续加力,呈现出创新实力日益增强,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研项目不断涌现的崭新局面。目前学校获批教育部国际司课题2项,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学校每年所申报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多达数十项,众多课题获得大奖,这些都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 拥有门类齐全的实习实训平台 西安思源学院是一所拥有完备实习实训基地的大学。学校先后投入二亿多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立了中国高校领先的工业4.0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工业工程实训中心和124个高技术含量的实验室,建有100多个多媒体教室及100余种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其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产学研教育实验基地"为国家级建筑实验基地,"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平台认定测评中心"为国家级专业测评中心,"电气及智能制造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为省级电气及智能制造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工业4.0实训中心为学校与西门子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学校还建有几十个校外实习基地,包括陕建集团、腾讯网、秦川机床、天津通广集团、无锡电子集团、陕西黄工集团、西安凯宾斯基、X 21等现代化知名企业。西安思源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在所参加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70余种比赛中,共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750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以上有33项。特别是2016年工学院学生"蛋蛋"代表队荣获中国青年科普实验创新大赛全国总冠军。 建设勇攀高峰的“升级换代”工程 西安思源学院十分重视学生教育深造,专门设立专升本和考研辅导机构,为学生升本考研、出国留学提供高质量的指导。近十年来,有2000多名学生从思源专科升入了本科,数百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许多学生还实现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梦想。2018年思源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上线率高达87%,超全省平均上线率25%连续14年获得陕西省专升本第一名。 建立畅通快捷的国际教育通道 西安思源学院还是一所具有成熟国际教育合作经验的大学。思源与加拿大莫哈克学院合作实施双文凭教育的中加大专班,成为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重点示范项目;学校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23所大学建立了以互认课程、互认学分为基础的分段教学联合培养机制,目前有超过331名学生通过这种机制顺利出国深造。思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专业与北美、澳洲和欧洲等地的大学实现了课程全对接。思源学子通过课程对接平台,搭乘思源海外深造直通车,出国学习专业対口,费用低廉,有校际关系保障。西安思源学院 地址:西安市东郊水安路28号 邮编:710038 电话:400-888-6660 029-82601888 招生办E-mail:zb@xasyu.cn 版权所有 © 西安思源学院 备案序号:陕ICP备05004249号
西安思源学院 2021-02-01
西安无机电缆耐火隔板 西安电缆防火隔板
产品详细介绍无机电缆耐火隔板(电缆防火隔板)。无机电缆耐火隔板主要由无机粘合剂、增强纤维等多种无机材料组成,其最大特点为不燃。该产品具有性能稳定、耐火性好的特点。产品达到国家一级防火要求。该产品经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无机耐火隔板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电缆防火保护,能有效的作为电缆隧道通道的耐火分割和阻止电缆着火蔓延。该产品厚度有5mm、8mm、10mm等多种规格。在施工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锯、铣加工,同时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可用任何一种运输工具进行运输。请保持产品贮存环境的通风干燥,以保证产品长期使用。    施工要点:      (1)、安装前应检查隔板外观质量情况,检查产品合格证书;      (2)、在每档支架托臂上设置两付专用挂钩螺旋,使隔板与电缆支(托)架固定牢固;并使隔板垂直活平行于支架,整体硬确保在同一水平面上。螺旋头外露不宜过长,采用专用垫片。如遇桥架或支架不平整时,安装时应校正;     (3)、隔板间联系处应有50mm左右搭接,用螺栓固定,采用专用垫片,安装的工艺缺口及缝隙较大部位用有机防火材料封堵严实;     (4)、用隔板封堵孔洞时应固定牢固,固定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西安鑫博安防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西安财经大学参加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4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州举办。副校长吴旺延带队参加博览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参加活动。
西安财经大学 2024-04-20
降解石油、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生态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在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日趋严重。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生态的修复,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但是,还未见高密度、高活性,能原位大面积使用的降解石油、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生态的菌制剂的报道。本发明涉及一种降解石油、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生态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降解石油、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生态的菌制剂是由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粪链球菌和热带假丝酵母经优化组合组成的复合菌群,其中各组分的配比是1~2∶1∶1∶0.5~1。
南开大学 2021-04-10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河北省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建于1976年华北石油会战初期,2004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渤海石油职业学院。2006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学院成立了“中国石油华北技师学院”,承担集团公司技师、高级技师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 学院位于北京南特大型国有企业华北油田所在地——河北省任丘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开放带,毗邻驰名中外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和京开公路(国道106线)从本市通过,交通极为便利。 学院占地面积1129亩,校舍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原值1.28亿元,图书馆藏书总量49万册。学院拥有校园网、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电视教学系统,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语音教室、微格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建有石油工程等六大实训中心以及水力学等33个实验室,其中石油工程和护理实训中心被河北省确定为重点实习实训基地,由我院与西南石油大学联合研制的石油实训中心的钻井、井下作业技能实训设备可模拟生产现场的各种操作,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金工实训中心(实习工厂)具有ISO9001认证资质和一、二类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产品远销苏丹等七个国家及国内二十余个省市。同时分别在华北油田公司、渤海钻探工程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建有48个固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还拥有十口原油生产井作为采油、储运等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学院还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井控培训中心、驾驶学校。其中,井控培训中心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钻井、井下作业人员的培训基地,被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确认具有井控培训资质和HSE国际认证权。我院护理专业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9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08名,讲师248名,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华北油田副总工程师刘钺等在内的客座教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及高级技能的兼职教师46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名。 学院坚持 “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依托油田企业市场、继承国有特大型企业的基础和实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培养专科层次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突出特色,促进“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特色,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育人和用人结合的关系,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相配合的“零距离”模式。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油田、面向行业、服务企业,利用学院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学院在中海油、中海油服、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冀东油田、江汉油田、新疆石油管理局等石油企业以及北京、天津、东南沿海、西部地区建有近百家就业基地,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部分专业就业率达95%以上。在河北省组织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评估检查中,我院被评为“优秀院校”。 三十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自强、勤奋、求实、创新”的办学精神,已为石油系统和社会各界培养各类人才数万人,毕业生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毕业生以文化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思想作风过硬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 2021-02-01
石油钻井模拟教学平台
石油钻井模拟教学平台以顶部驱动钻机为制作蓝本,钻井井场模型按1:24比例微缩制作,平台由钻井井场教学平台、压力调节站柜、ZSC-Ⅱ钻井司钻操作台、钻井模拟教学平台控制软件、虚拟仿真系统等组成;适用于大中专院校、职工培训等多层次教学,培养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它集演示和操作于一体,实现了泥浆大循环、司钻操作、远程监控、动力驱动等模拟功能。 石油钻井模拟教学平台通过虚实结合,搭建实物平台,运用三维软件虚拟仿真表现培训内容,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相互补充。在使学员对石油钻井的井场布局、钻机主要部件、井控装备、固控设备及管汇安装进行初步了解的同时,还可通过演示操作来加深学员对钻井六大系统的认识。将高危险高能耗的现场作业通过动画模拟的方式在实验室中实现,使教学安全绿色无污染,节省了现场培训的成本。而且通过动画模拟操作训练,使岗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牢固。 演示钻井作业六大系统: ①动力驱动系统:演示为钻机各大系统提供动力的各种设备的布局设置和传输路径等。 ②起升系统:演示钻机钻进、起下钻及钻头钻进的过程。 ③旋转系统:演示由顶部驱动装置驱动电机的旋转运动带动钻杆旋转钻进的过程。 ④循环系统:演示固控设备布局、井控及泥浆循环过程等。 ⑤井控系统:演示井控设备的布局及结构组成讲解; ⑥控制系统和监测显示仪表:演示通过司钻操作台的仪表对钻进参数如大钩负载、转速、泵压、地压、钻速等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对钻井过程进行控制 虚拟仿真主要训练科目有: 1 司钻台仪表操作 2 顶驱开机操作 3 顶驱钻进操作 4 顶驱起钻操作 5 顶驱下钻操作 6 电动钻机转盘下钻操作 7 电动钻机转盘钻进操作 8 电动钻机起钻操作 9 顶驱钻机倒划眼操作 10 活动解卡操作 11 正常起下钻关井认知训练 12 钻进关井认知训练 13 空井关井认知训练 14 司钻法压井认知训练 15 工程师法压井认知训练 16 边循环边加重法压井认知训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5-28
钻井石油振动筛
钻井液振动筛可 24 小时持续工作, 且单位小时内处理钻井液流量: ≥140m3。
扬州大学 2021-04-14
西安医学院
学校简介 西安医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含光校区、未央校区、高新校区组成。现有普通本科生1355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19人。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陕西省卫生学校。1959年省政府设陕西省卫生干部学院建制。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医学院。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数量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出色的教师队伍,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师资队伍由校本部基础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两部分组成,共有879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24人(占25.48%),副高职称教师324人(占36.86%),博、硕士学位教师656人(占74.63%)。 学校现有兼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人才10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才2人;省突出贡献专家、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科技新星、省“青年杰出人才”、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5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4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14人。教育教学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现有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有16个二级学科招生。普通本科教育开办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21个专业。现有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 学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在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学校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高校。 现有国家级卓越医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改课题20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等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50项。医疗工作与临床教学资源 学校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现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附属宝鸡医院、附属汉江医院、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6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6800余张。另有教学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均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医院11所,共有开放床位近2.12万张。 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六大功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学科齐全,名医荟萃,医术精湛,设备精良,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提供优质的条件。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是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国家级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在西北首家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实施西北首例FSPR治疗脑出血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在省内率先开展角膜内皮移植术。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卫健委爱婴医院、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定点医疗机构,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拥军优抚定点医院,市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精准康复评估与服务定点医院。附属宝鸡医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多平面超长时限手掌离断再植手术,是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和陕西省的号召,输送优质医疗资源进基层,带动新医疗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新型医联体模式,助力“健康中国”和“健康陕西”。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为导向,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数量逐年上升。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级呼吸病防治及诊治工程研究中心、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5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6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省级项目174项,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空军军医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战略协作。先后与韩国庆熙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尼泊尔国家医学科学院、日本纯真学园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等国外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服务地方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陕西省基层医生培训中心。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医药卫生人才8万余人,缓解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紧缺现状。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计划生育技术干部培训学院”的作用,承担了万名医生培训、计生技术人员培训、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多项基层医生继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诊疗水平。发展态势 学校主动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创建西北医科大学总目标,在2017年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今后5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核心指标显著提升,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为特色鲜明、在陕西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医学院校。第二步:到建校75周年时,实现更名“西北医科大学”的目标,建成为西北地区高水平教学型医科大学。第三步:到建校100周年时,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成为西北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进入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不断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陕西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西安医学院 2021-02-01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49年7月由山西临汾迁至西安市长安县兴国寺,更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历经西北艺术专科学院、西北美术专科学院等阶段,于1960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1994年学院整体迁至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 西安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广纳贤才、汇聚名师,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美术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生命,以繁荣文化为己任、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将书法和民间美术纳入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并重视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间艺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和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教学,逐渐形成了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美术教育体系。 学院目前拥有校本部、临潼校区和正在筹建的长安新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213139.76平方米(其中校本部154285.50平方米、临潼校区46849.20平方米、长安新校区在征地1012005.06平方米)。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7个,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公共艺术系、设计系、建筑环境艺术系、服装系、实验艺术系、美术史论系、影视动画系、艺术教育学院、基础部、造型艺术部、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共15个本科教学系(部),下设50个专业方向工作(教研)室。学院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和美术研究所、黄土画派研究院、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研究中心、本原文化研究所、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西部油画艺术研究中心、西部画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信息艺术与产品造型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文创教学中心、当代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共13个研究机构。学院建有图书馆、西部美术馆、美术博物馆等机构。学院现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和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艺术硕士(MF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资格和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81年)和第九批博士授权单位(2003年)。2007年学院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学院被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十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大学行列。2014年,学院获得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近年来,学院坚持内涵发展,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中,共取得30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殊荣:学院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5位省级教学名师,其中刘文西荣获全国首届“百位名师奖”,杨晓阳荣获全国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学院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还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和国家级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电部西北动漫教育基地等。 截至2016年,学院先后承担了77项国家级、教育部等研究课题,编写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国家级、省级优秀教材16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艺术基金39项;获国家级奖186人次。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项。我院出版学术著作219部,发表论文2844余篇,充分体现出近年来学院在全国美术专业领域科研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绩。 截至2017年3月,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1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105人,普通专科生22人,全日制博士生66人,全日制硕士生473人,留学生5人,成人脱产学生306人,进修生36人,按照教育部相关比例折合在校生7325.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44人,其中专任教师近506人,教授59人,副教授16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4人,获得“突出贡献专家”称号7人,优秀归国人员1人,国家“三五”人才4人,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人,“三秦人才”津贴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文化系统第九批“六个一批”人才1人。学院还聘请了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在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院党委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学院科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依据“传统为基、当代为用、强化内涵、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学院在2015年7月核准颁布的《西安美术学院章程》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2016年7月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了高水平、有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学院聚焦本科教学,坚持本科教学核心地位。坚持质量立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实施《西安美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三级”体系,保证和提高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先后出台实施《西安美术学院课堂教学纪律规范》、《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学习纪律要求及考勤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检查暂行办法》、《西安美术学院考试管理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学生违反考试纪律处分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学生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管理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本科学生学籍预警实施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奖励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工作条例》、《西安美术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要求和创新举措,形成党政班子重点关注教学、教师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服务保障围绕教学的良好氛围。 学院国际交流工作在国际合作项目、外国专家授课、国际合作共享课程、学生派出、教学和学术交流、教师派出进修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院已与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26所国外(境外)一流的美术学院和艺术机构建立了正式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 “巴黎美院教师进修项目”、“巴黎画室教师写生文化考察项目”、“英国巴斯帕大学学生2+2双学位派出项目”、“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2+1+1短期互派交流项目”、“台湾艺术大学学生短期交换项目”,“台湾世新大学学生短期派出项目”等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同时邀请校外、境外艺术家进行短期或长期艺术创作教学交流活动,如:近年来举办的“西安•国际版画工作室”、“中外美术学院院长论坛”、“西安国际数码艺术周”、“西安亚洲民间影像年度展”、等丰富多元的国际国内大型展览、活动,为我院迈向“国际化”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学院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挖陕西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项目建设,以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院先后承担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首都国际机场、国庆60年阅兵式陕西彩车和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西安地铁等20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和地方人文景观设计;在文化艺术项目方面,近两年来,学院签约30余项,项目区域涵盖陕西,青海,广西,河南、湖南等地区。在教学项目方面,我院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韩城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加快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览以“时空留痕”为品牌,从2015年开始,升级成为 “开放的西美”毕业季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打造展示自我才情、智慧与创意的平台;以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艺术机构、艺术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为参与主体,全面提升学院艺术对社会的开放度和融入度,集中向社会开放,汇报了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和办学特色。同时为了丰富教学环节学院举办了 “研究生学术月”、“学院大讲堂”、 “艺文天下”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品牌讲座,成为第一课堂有效的补充。
西安美术学院 2021-02-01
西安培华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坐落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古都西安,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女性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由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在恢复原“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成立了新中国首家专门招收女性学生,开展女性教育的普通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男女兼收),2007年成为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 学校建有高新、长安、郭杜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0.4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3家附属医院,设有本、专科专业60余个,形成了以财经、医学为主干,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70.6%。学校现有教师 1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10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60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170.7万册,电子期刊1.8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3个,数字化文献资源总存储176TB。图书馆全面实现了24小时电子借阅、阅览。建成了万兆光纤互联的校园网,建有全橡胶标准体育场、体育馆等运动场所。 学校是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陕西省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先后和8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20个(220个分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427个,校外创业实训基地2个。美国心脏协会(AHA)中国西北第一急救中心、金融会计与财务审计实务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要素市场交易实训中心、金融衍生品智能交易国际服务外包中心、会计核算全实景全真实业务实训中心等40多个教学科研机构有力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人才培养。 学校是新时期女性教育的研究传播中心,依托“陕西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培训基地”、“陕西省妇女儿童维权示范岗”“陕西省科普示范基地”等平台,女性教育既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也为发展女性素质教育提供了高层次宽领域的主流平台,得到了中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11年以来先后与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签订了共建对口帮扶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西北大学—西安培华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学校与国内多所同类院校发起成立了“未来大学联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办学格局,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等部队院校有着密切的双拥共建关系, 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建立友好大学关系,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社会责任单位、中国十强民办高校、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创新创业示范学院等荣誉称号。 校训:校誉至上 质量第一 自强不息 开拓前进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培华精神:科学 民主 自由 公平 创新 学校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 西部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 ○ 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 ○ 西部首家纳入二本招生的民办高校 ○ 全国创新创业五十强高校 ○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 中国十强民办高校 ○ 第三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 ○ 中国最具社会责任单位 ○ 全国爱心工程示范基地 ○ 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 ○ 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 中国爱心大使单位 ○ 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名校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成功典范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大就业质量示范院校 ○ 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 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 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 陕西省平安校园 ○ 陕西省文明校园 ○ 陕西诚信民办高校 ○ 陕西省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 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集体 ○ 陕西省社会实践示范学校 ○ 陕西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 园林式单位
西安培华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191 19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