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100吨/1000KN电液伺服井盖压力试验机
    一、100吨/1000KN电液伺服井盖压力试验机设备主要用途: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井盖压力试验机主要用于井盖的压缩强度试验。各种试验参数由计算机进行控制、测量、显示,集成度高,使用方便。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井盖压力试验机专门对下水道篦子、铸铁井盖、钢纤维混凝土井盖、水箅盖再生树脂复合材料井盖等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承载能力试验)。试验方法满足 CJ/T3012—93、JC/T889—2001、CJ/T121—2000、 CJ/T948-2005GB/T23858-2009《检查井盖》 CJ/T211-2005《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 CJ/T511-2017《铸铁检查井盖》 CJ/T1009-2006《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检查井盖》 CJ/T327-2010《球墨铸铁复合树脂检查井盖》 CJ/T121-2000《再生树脂复合材料检查井盖》 CJ/T130-2001《再生树脂复合材料水箅》 CJ/T212-2005《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水箅》 CJ/T328-2010《球墨铸铁复合树脂水箅》等标准规定的试验要求。   二、100吨/1000KN电液伺服井盖压力试验机主要结构和功能特点:  该试验机主要由主机、油源、控制柜、试验力测量采集系统等部分组成。主机采用双立柱框架结构,结构紧凑,操作方便。油源采用试验机油源,系统压力高、噪音低、性能稳定。测量系统主要由高精度负荷传感器、残余变形测量装置采集数据。计算机显示试验力和变形量,具有清零、标定、增益调节、峰值保持等功能。   三、100吨/1000KN电液伺服井盖压力试验机主要技术参数 序号 技术名称 技术参数 1 试验力(kN) 1000 2 试验力测量范围 试验力的0-1000KN 3 试验力示值相对误差 ≤示值的±1% 4 试验空间(mm) 300 5 立柱间距尺寸(mm) 1200*1200mm 6 活塞行程(mm) 0-300 7 试验力速度调节范围 1-3KN/S 8 试验机主机外形尺寸(长x宽x高约)(mm) 1400×1200×1750 9 主机重量(kg) 约2000
河北建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5-04-19
2000KN/200吨全自动恒应力压力试验机
    2000KN/200吨全自动恒应力压力试验机主要用途 该试验机用于测定砖、石、砼等建筑材料的抗压强度。 本试验机符合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标准》,应电脑控制加载速度,并具有加荷速度指示装置、峰值保持、过载保护功能,是建筑、建材、公路桥梁等工程单位试验检测设备。 2000KN/200吨全自动恒应力压力试验机主要技术参数 1、载荷:                       2000KN 2、示值准确度:             一级 3、           分辨值:        0.1KN 4、承压板间      距离:  320mm 5、上下压力板规格:    220×250mm 6、活塞直径*   行程: 直径250×40㎜ 7、电机功率:               0.75KW 8、输入电压:                  380V 9、外型尺寸:          880×480×1400㎜ 10、净重:                      850kg 2000KN/200吨全自动恒应力压力试验机结构简介 试验机主要有机体、电磁阀、电脑操纵盘表等三部分组成。 机体部分 试验机机体由四根立柱将缸体与上梁连接在一起     在试验机的上横梁上装有调节丝杠,大手轮及螺母丝杠可调整试验机的空载高度,丝杠下端装有球座与上压板。下压板置与油缸的活塞上,当试件与上压板接触时,上压板球座能自调正平衡、使试件与上下压板保持水平。下压板上刻有试件定位用的刻线,做试验时试件要对准刻线,下压板下面设有防尘罩壳,防止或减少活塞升降时粉尘进入油缸,损坏缸体或油封。活塞与油缸间设有密封装置,可以防油外泄,但使用时活塞仍有微量油外泄时,在缸体有环型油槽,并有泄油通道排出,流回大油箱。 液压部分  本试验机的箱主要有油箱、油泵、滤油器、电动机、电磁阀等组成,油泵为直转式轴向五柱泵,试验机在出厂时已将安全阀调至适当位置,在正常使用时用户不可对安全阀进行调整。
河北建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5-06-27
芯片热设计自动化系统
TDA(芯片热设计自动化)软件是清华航院曹炳阳教授团队全自主研发的国际首个芯片跨尺度热仿真与设计系统。TDA软件可实现芯片从纳米至宏观尺寸的热设计与仿真,支持芯片微纳结构内部热输运过程的模拟研究,直接提高芯片热仿真精度与结温预测准确度,进而提高芯片性能、寿命和可靠性。
清华大学 2025-05-16
弹簧试验机|螺旋弹簧试验机|弹簧拉压试验机|弹簧机
产品详细介绍螺旋弹簧试验机|弹簧试验机|弹簧拉压试验机|弹簧疲劳试验机 一、螺旋弹簧试验机是依据弹簧试验机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制成,主要用于测试各种螺旋弹簧的拉力、压力、位移、刚度等强度试验和分析。 二、螺旋弹簧试验机的主要型号:TL-1000螺旋弹簧试验机;TL-2000螺旋弹簧试验机;TL-5000螺旋弹簧试验机。 三、螺旋弹簧试验机功能特点: ①试验力显示方式:度盘显示并且有上下限指示,具有分选功能。 ②位移显示方式:标尺与游标尺指示,具备微调功能。  ③加荷方式:采用手柄加荷,机械定位,检测速度快。 ④控制方式:接近开关控制加载点并具有刹车系统,能准确停车。 ⑤安全保护:上下极限位置停车保护与过载保护。 四、螺旋弹簧试验机技术参数: ⑴指标:TL-1000 TL-2000 TL-5000 ⑵最大试验力(N):1000;2000;5000 ⑶度盘每格刻度值(N):0~1000吋1.0/0~200吋0.2;0~2000吋2.0/0~400吋0.4    ;5 ⑷位移标尺最小分辨值(mm):0.05 ⑸拉伸试验两挂钩间最大距离(mm):270;700 ⑹压缩试验两压盘间最大距离(mm):250;650 ⑺上下压盘直径(mm):Ø110;Ø150 ⑻拉伸及压缩试验最大行程(mm):115;600 ⑼上压盘下降上升速度(mm/min):手动;600 ⑽试验机级别:1级;0.146 ⑾外形尺寸(长×宽×高):810×585×950;1020×850×1300 ⑿净重(kg):105;260 ⒀位移示值误差:≤±(50+0.15L)μm ⒁电源:(须有可靠的接地)220V±10%50Hz ⒂工作环境: 室温10~35℃,湿度20%~80% 五、系统配置: ①试验机主机 ②主机:1台 ③技术资料:使用说明书与维修手册、合格证、装箱单。 弹簧试验机 全自动、微机控制弹簧试验机/手动弹簧拉压试验机: ㈠主要用途:本机依据国家弹簧拉压试验机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拉簧、压簧、碟簧、塔簧、板簧、卡簧、片弹簧、复合弹簧、气弹簧、模具弹簧、异性弹簧等精密弹簧的拉力、压力、位移、刚度等强度试验和分析。 ㈡功能特点: ①能够测量弹簧的拉力、压力、刚度、位移及显示日期、编号等内容 ②采用大规模继承电路,提高了测试精度,人机对话直观明了 ③依据国家标准设计的弹簧检测专用程序,效率高、功能全、操作方便 ④从寄希望原理和程序软件两方面考虑提高了量程的精确测量范围 ⑤即适合生产线上弹簧的批量检测、分选,也适合试验室的精密抽检 ⑥数据与曲线随试验过程动态显示 ⑦可对曲线进行再分析,可放大、缩小和点击察看曲线上各点对应的数据。 ⑧可将力值、位移、刚度、曲线等数据形成标准的试验报告进行打印 ⑨具有程控和机械两级限位保护 ㈢技术参数 ①型号:WDT ②最多试验机:100N~100KN ③拉伸试验的最大距:600mm ④压缩试验的最大距:600mm ⑤上亚盘下降上升速度:1~300mm/min或者0.01~500mm/min ⑥主机形式:单臂式,门式 『具体技术参数请查看济南思达测试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信息』 ㈣、试验机软件界面如下: ①主界面 主界面主要包括四部分:①菜单栏②示值显示区③试验曲线④试验操作 ②曲线显示界面 (力——时间曲线) ③数据查询界面 包括:①试验日期②试验批号③实验员④删除该批号⑤删除该编号 ④试验机结果界面      包括:①试验试样信息②试样编号列表③面积计算④试验结果 公司名称:济南思达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包装:木箱  价格:电议 电话:0531-85981092
济南思达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实验室功能室设备
广东广视通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学生1500余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气象装备、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等8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8个学科领域,学校还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等19个专业学院,拥有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千人计划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四青”人才15人,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共50多人,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共440多人次,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5个,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达80%、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达53%。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集群计算机中心等27个实践教学平台,拥有一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办有《大气科学学报》(中文核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数据库总量40余种,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5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等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以上佳绩,连续三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达40%,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8.66%、升学率达31.85%。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900多项,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2017年,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4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0项,其中重大1项,全年科技到账经费达3亿元。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中船重工724所,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建有无锡、苏州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台湾大学、东华大学等5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我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合组织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5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在新的发展时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聚焦“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厚植大学精神,笃行以生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推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2-0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学校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设有17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6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3名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学校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现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信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群。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含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近五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80余人,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航空港校区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邮编:610225;电话:028-85966502;传真:028-85966503。 龙泉校区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邮编:610103;电话:028-84833333;传真:028-8483333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21-02-01
校园信息共享系统
成果描述:本系统已经能实现校园信息的共享和发布,基本覆盖了校园所有活动的信息,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市场前景分析:大学校园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缺少一定的导向性,很容易造成学生选择上的犹豫或是盲目,从而致使学校资源和自己有限的时间没能得到有效利用。除此之外,海报张贴的方式并未能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当天或最近学校所进行的一些活动,错过了参与的机会。 许多相同兴趣爱好者之间缺乏一个更有效的交流平台,致使个人能力与兴趣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本软件立足于将校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交流平台的方式向所有用户进行开放,作为移动教育资源项目的资源共享和用户交流部分。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湖南信息学院
湖南信息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隶属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坐落在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的家乡——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毛塘工业园。学校下设电子信息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学院(筹)等二级学院,开设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30余个本、专科专业,现在校学生13000余人。 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以“教育报国”为己任,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为校训,以“立品行、求品质、讲品位、创品牌”为校风,以“创新、内涵、特色、优质、共享”为发展理念,以“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专业+互联网+大数据”为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格健全、身体健美、心理健康、专业坚实”为人才培养标准,以“办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发展目标。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1000多亩,生态化的校园风景如画,五湖五园五桥五广场相映成趣,被誉为“中国高校最美校园之一”;学生公寓典雅温馨、设施先进、生态环保,被誉为“中国最舒适的学生公寓之一”;现代化的图书馆各类书籍400多万册;校园信息化全国领先,建成了有线无线全覆盖的“顶级信息高速公路”、“一心三云”信息应用总平台,实现了管理服务一卡通、视频监控一站通、教育教学全联通,是湖南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院校。 师资队伍。学校构建了以青年博士、教授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以海外高端人才为代表的“海外教学团队”,以企事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团队”;建立了五级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制度;形成了现代大学多绩多酬的薪酬体系,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务实进取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共享机制。学校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开办了全国高校首所教职工子弟学前教育免费附属幼儿园;提供了教职工拎包居住的精装修免费公寓;建成了优秀教职工、专家海南免费休养基地;设立了教职工家庭重大事故救助基金;建立了教职工、专家“功勋、功臣、功德”“湘信学者”和学生“湘信英才奖学金”及贫困生五级等奖助制度,构建了“国家、学校、企业”贫困生资助体系。师生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育人质量。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建设的北斗卫星开放实验室为引领,以国家、省市支持建设的100多个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以近1000家校企合作企业为支撑,形成了校校、校政、校企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学生工作“书院制”改革,构建了“聚智”、“聚能”“聚思”、“聚美”四大书院育人新格局;强化了毕业生创业、就业、入伍参军、解放军士官选拔及考研分类指导,建立了学生多元发展的培养机制,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5年被评为省市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排名始终保持在湖南省高校第一方阵前位。 办学声誉。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中央综治委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奖、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省级示范性院校、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党建工作先进高校、省文明高校、省平安高校、省信息化校园示范高校、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建设校、多类竞赛金奖等500多项荣誉,其中多项荣誉在同类院校中位居第一,在党委、政府、科研机构、协会、第三方机构等组织的办学情况评估、评价、评比等工作中学校始终保持同类院校全国领先、全省领军水平,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办学目标。学校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和“长沙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学校地处省会长沙的区位优势、体制机制优势、校园地形地貌、生态优势,把学校建成中国高校校园环境最美、校风最优、师生最快乐的温馨幸福校园,建成专业最前沿、教学设施最先进、师资力量最强、人才培养质量最高的一流高校。 立足湖南,服务祖国,放眼世界,学校正朝着“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湖南信息学院 2021-02-01
智能图像信息萃取
 自然场景下的文字识别更加贴近于生活和生产中的需要,可以运用到许多领域: 1.    将自然场景下的文字识别应用到试卷批阅与作业批改的过程中。通过自然场景下的文字识别技术,将试卷和作业中的答案提取出来,然后依据语义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整份作业试卷的批阅,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日常教学任务中。 2.    将自然场景下的
南京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 17 18
  • ...
  • 363 36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