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构建NiTe纳米阵列的界面电子结构调控助力电催化氧析出
通过构建有效的纳米界面来调控催化剂的电子结构,设计制备出高效廉价的氧析出反应异质结电催化剂,并结合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对界面调控催化性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以泡沫镍为基底,通过直接化学刻蚀的方法制备出泡沫镍负载的“十字柱”型的NiTe纳米阵列。进一步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在NiTe表面修饰NiS纳米颗粒来调控NiTe的电子结构, 制备出NiTe/NiS 异质结催化剂。NiTe/NiS异质结催化剂中NiS和NiTe之间强的电子相互作用能够触发电子从“Ni”向“S”转移,从而有效调控催化中心“Ni”的电子结构,使得Ni的“d带中心”左移,从而优化Ni对活性中间体的吸附,降低了OER反应所需的能量,大大提高催化活性,仅需要257mV 的过电位就可实现100mA cm-2的电流密度。这项工作为理解电催化剂的结构-活性关系和开发高效的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山大学 2021-04-13
揭示自噬调控植物根分生组织活性的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植物根尖特异的组成型自噬通过ATG8蛋白与过氧化物酶体跨膜转运蛋白ABCD1相互作用,调控过氧化物酶体的稳态及其介导的细胞内活性氧和生长素水平,参与应答高浓度葡萄糖信号及抑制根分生组织活性(见图1)。这一新发现为解析能量代谢与自噬之间的调节关系、丰富植物细胞葡萄糖信号转导通路等提供了重要的分子证据。 地上部产生的葡萄糖通过长距离转运,能够作为信号分子调节地下部根的分生组织活性来抑制根的伸长生长,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发现拟南芥根中组成型自噬位于葡萄糖受体HXK1和能量信号受体KIN10下游响应葡萄糖信号,并通过与ABCD1互作调节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同时影响根中活性氧平衡和生长素水平,进而维持葡萄糖对根分生组织活性的调控。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自噬调控根分生组织活性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对于深入理解葡萄糖信号通路和自噬通路的相互对话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中山大学 2021-04-13
有机电荷转移分子调控二维材料电学特性研究
已有样品/n使用有机电荷转移分子F4TCNQ与MoS2结合形成范德华界面,通过F4TCNQ与MoS2之间的电荷转移来降低沟道内无栅压情况下的载流子浓度。MoS2晶体管的开启电压(Von)从负数十伏被调制至0伏附近,F4TCNQ并未导致MoS2晶体管包含迁移率在内的任何电学性能的下降,其亚阈值摆幅(SS)反而明显提升。团队成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表征证实了范德华界面处电荷转移的存在性,并研究了F4TCNQ对Mo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一种提高黄鳝雌鳝怀卵量的人工调控方法
研发阶段/n通过人工模拟雌鳝发育的养殖环境,合理的选择亲鳝,设置合理的放养密度,适宜的饲喂及管理方法,产卵前期强化培育及人工调控措施。可将天然状态下的雌鳝怀卵量每尾170-650粒、平均260粒,提高到每尾怀卵量450-1300粒、平均680粒的水平,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提高了158%,为我国黄鳝规模化繁殖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2007100528648)应用前景:我国黄鳝苗种规模化繁育一直没有突破,主要原因之一是黄鳝怀卵量少,本专利技术可将黄鳝怀卵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拟南芥基因SPOC1在调控植株开花期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拟南芥基因SPOC1在调控植株开花期中的应用,本发明筛选获得拟南芥基因SPOC1的T‑DNA插入突变体纯合体植株,并将其与相同条件下生长的野生型植株开花时间及莲座叶数目进行比较,发现敲除SPOC1基因引起拟南芥植株中开花相关基因CO、RGL2、FUL、LFY和AP1的表达变化,比野生型植株的开花期延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于植物花期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电子聚合物纳米薄膜调控与气敏动力学研究
本项目属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研究领域。主要围绕电子聚合物纳米气敏薄膜调控与气体传感器敏感动力学开展了系统研究,在电子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与合成、敏感聚合物有序薄膜聚集方法及性能调控机制、气体传感器敏感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气敏材料的设计与调控以及传感器性能的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开拓了电子聚合物薄膜气体传感器新领域。发表SCI论文87篇,SCI他引839次,其中在国际化学传感器权威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上发表论文16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本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4
多铁BiFeO3薄膜反铁磁序应变调控机制
BiFeO3薄膜反铁磁序的研究是理解磁电耦合效应和实现电场控制磁性的前提,然而观测反铁磁结构实验手段有限,薄膜中多个铁弹畴的存在进一步使其分析更为困难。因此,BiFeO3薄膜反铁磁结构及其应变调控的物理机制一直还存在争议。 研究发现应变可大幅度调控反铁磁磁矩朝向,且在大的拉应变作用下反铁磁磁矩朝向与铁电极化的垂直关系被打破,结合第一性原理揭示应变对反铁磁序的调控是由Dzyaloshinskii-Moriya(DM)相互作用和单离子各向异性间相互竞争导致;该工作打破了之前一般认为的Bi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高黄酮含量桑黄的精准栽培调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桑黄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等功效,其抗癌效果在国际有很高的认可度,被誉为“抗癌明星”。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桑黄是一类传统的珍稀药用真菌,含有黄酮、多糖等多种有效活性成分,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森林黄金”之美称。桑黄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等功效,其抗癌效果在国际有很高的认可度,被誉为“抗癌明星”。我校食药用真菌遗传与育种团队历时10年,围绕珍稀食药用菌桑黄系统地开展了遗传资源挖掘、优质菌株选育、规模化栽培、高活性成分精准调控等方面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建立了桑黄菌株资源库,筛选和鉴定了一批药用价值高的菌株,并建立了桑黄菌株DNA指纹图谱为指标的分子标记鉴定体系,为知识产权保护打下基础。 2.成功突破了野生桑黄菌株的人工栽培技术,系统性地确立了黄酮高产生产工艺参数,形成规模化优质桑黄生产技术体系。 3.率先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对桑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的调控机制,结合工艺参数优化形成了高黄酮含量桑黄栽培工艺,为桑黄精准栽培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火力发电安辽全周期精细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技术围绕火力发电燃料全周期这条主线,针对燃料精细调控全过程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创建了火力发电燃料精细调控数据建模理论方法;发明了火力发电燃料全周期精细控制装置与技术;建立了燃料全周期精细调控设计准则及体系架构;研发了火力发电企业燃料全周期智能优化平台,实现了火力发电企业燃料“购-输-烧-排-售”全周期的智能精细调控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进一步降低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因此,确保燃煤火力发电机组清洁、安全、高效运行的同时,降低占企业总成本70%以上的燃料成本已成为火力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技术围绕火力发电燃料全周期这条主线,针对燃料精细调控全过程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创建了火力发电燃料精细调控数据建模理论方法;发明了火力发电燃料全周期精细控制装置与技术;建立了燃料全周期精细调控设计准则及体系架构;研发了火力发电企业燃料全周期智能优化平台,实现了火力发电企业燃料“购-输-烧-排-售”全周期的智能精细调控。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干细胞诱导制备 T 调控细胞治疗自我免疫病的研究
项目背景:T 调控细胞(Treg 细胞)可以提升人体免疫耐受 能力,临床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以及免疫排斥,但是人体内 Treg 细胞比例低,很难达到治疗免疫疾病的水平。干细胞可以 诱导 CD4+T 细胞高效率地转化成 Treg 细胞,企业目前掌握干细 胞制备到临床应用全部核心技术,但缺乏利用干细胞诱导制备 Treg 细胞完整的技术体系。企业目前虽拥有 B+A 级洁净实验室, 不具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环境,此外开展动物实验需涉及实验 动物的需要相应的许可证;临床试验需由研究者发起并经研究单 位伦理审批。企业迫切需要与在细胞免疫领域里具有先进技术和 较高学术声誉的科研团队合作,建立和完善间充质干细胞诱导 CD4+T 细胞高效率转化成 Treg 细胞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并利用 动物模型证明该体外诱导制备的 Treg 细胞同样具有压制免疫反 应、恢复免疫平衡、维护免疫耐受的能力,从而具有明显的治疗 效果,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临床初实验。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如何提取纯化 Treg 细胞。2.如 何在体外进行高效制备和扩增 Treg 细胞。3.制备扩增后 Treg 细 胞活性验证。4.Treg 细胞在临床如何应用。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具有长期免疫、干细胞和自我免疫病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设备先 进。尤其在 T 调控细胞的临床应用方面在国内外具有先进地位, 课题组应具备开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青岛中康原能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 24 25
  • ...
  • 34 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