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赖氨酸盐酸盐微胶囊包衣方法
用本方法制出的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瘤胃保护性赖氨酸盐酸盐微胶囊包衣产品,可减少了赖氨酸在瘤胃中的降解,增加了小肠中赖氨酸的数量,克服了赖氨酸盐酸盐防潮性能差和存贮不便的缺点。本方法具有时间短、包衣效率高、制粒均匀等优点。
扬州大学 2021-04-14
L-赖氨酸硫酸盐
诸城东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30
L-赖氨酸L-谷氨酸盐的高效合成
成果简介: L-赖氨酸L-谷氨酸盐作为一种氨基酸复合盐,与氨基酸衍生物不同,它同时具有两种氨基酸的生物作用,甚至相互增强对方的生物作用,又比单体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更优越,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方面。L-赖氨酸L-谷氨酸盐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1,3-二氨基胍盐酸盐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571506.3) 简介:本发明公开一种1,3-二氨基胍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属于含氮有机物制备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是:将硫氰酸钠溶于水中,然后加入硫酸二甲酯,在室温下反应5~6h,反应结束后水油分层,收集的油层即为第一步的产物硫氰酸甲酯;然后将盐酸肼和水混合,升温至30~40℃时加入硫氰酸甲酯,保温反应4~5h后,抽滤后用冷水洗涤后干燥制得1,3-二氨基胍盐酸盐白色固体。本发明采用硫氰酸钠和盐酸肼为原料,水为溶剂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甘氨酸钠碳酸盐的合成
在泡腾饮料、泡腾药物和膨松食品中,一甘氨酸钠碳酸盐(mono-SGC)是较理想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来源。与其它用作发泡剂的无机化合物(比如碳酸氢钠)相比较,一甘氨酸钠碳酸盐有更优越的理化性质和应用范围。一甘氨酸钠碳酸盐分解后的产物是甘氨酸和二氧化碳。甘氨酸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与肌力衰竭,在胶原中的含量为25%-30%。所以一甘氨酸钠碳酸盐用作药物和食品中的发泡剂较为安全。一甘氨酸钠碳酸盐在国外已应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中,一项美国专利报道了一甘氨酸钠碳酸盐的制备,但产率只有77%。用我们改进的方法合成一甘氨酸钠碳酸盐产率可达90%。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聚-ε-赖氨酸项目介绍
研发阶段/n成果简介:聚-ε-L-赖氨酸(Poly-ε-L-Lysine,ε-PLL)是自然界中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阳离子型多聚氨基酸,由L型赖氨酸通过α-羧基和ε-氨基以肽键形式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合成的营养型天然食品防腐剂。美国、日本、韩国正式批准ε-PLL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防腐剂相比,ε-PLL具有安全性、高效性、营养保健性、天然化、用量少等特点。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批准使用的代表性微生物食品防腐剂,如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纳他霉素(Natamycin)相比,ε-PLL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甘氨酸钠碳酸盐的微波合成方法
成果描述:该产品可用作食品添加剂,特别是面食产品(面包类产品)发酵的中和剂,也可作为痛风病人缓解痛风病痛的药剂,以前是用湿法合成,产率低、时间长、纯度不高,我们现研究用微波“湿一固相”合成方法在10~30分钟内(视反应物量多少)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快速合成得到所需的产品,产率高、纯度也高、时间短,可大大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生产中无三废排放属清洁工艺。市场前景分析:1、可应用于面包行业作为发酵产品的中和剂,以代替目前用的小苏打,从而避免用小苏打产生配料变稀的情况,而且可同引入甘氨酸同步制成营养型面包。 2、可中和血液中的尿酸,作为医治痛风病人病痛的药剂。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产率95%以上,纯度95~98%以上。本产品过程中无三废,主要消耗为能量(电能),而且本法比湿法可节约能量20~30%(主要是反应条件不同,合成时间大大缩短,且产率提高)。
四川大学 2021-04-10
甘氨酸钠碳酸盐的微波合成方法
该产品可用作食品添加剂,特别是面食产品(面包类产品)发酵的中和剂,也可作为痛风病人缓解痛风病痛的药剂,以前是用湿法合成,产率低、时间长、纯度不高,我们现研究用微波“湿一固相”合成方法在10~30 分钟内(视反应物量多少)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快速合成得到所需的产品,产率高、纯度也高、时间短,可大大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生产中无三废排放属清洁工艺。
四川大学 2016-04-14
长寿命磷酸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研发团队针对NASICON型结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面临的瓶颈问题,通过新颖的合成方法和材料晶体结构设计理念,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寿命、高功率和低成本的钠离子电池及其超稳定的正极材料。材料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特殊设备,目前已完成实验室中试,具备了公斤级的制备能力。成果具有高的振实密度,可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具有非常优秀的实用化潜力。         意向开展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中试放大及产业化工艺开发资金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 2025-05-16
吡咯赖氨酸的手性合成方法
2002 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 Joseph A. Krzycki 和 Michael Chan两个研究小组在产甲烷菌的甲氨甲基转移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第二十二种天然氨基酸—吡咯赖氨酸,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十二种天然氨基酸。通过对 Methanosarcina barkeri 单甲胺晶体结构的研究,确定它是由(4R,5R)-4-甲基-吡咯环-5-羧酸和 L-赖氨酸组成
兰州大学 2021-04-14
1 2 3 4 5 6
  • ...
  • 15 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