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航天器用低应力松弛硅橡胶泡沫减振材料
项目简介: 低压缩应力松弛、耐高低温硅橡胶发泡片材特别适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和国民
西华大学 2021-04-14
高性能防腐耐磨非晶粉末与热喷涂非晶涂层
非晶合金(又称金属玻璃)是一种结构/功能一体化新型金属材料,被誉为继钢铁、塑料之后的第三次材料工业革命性材料。非晶合金因其特殊的原子结构(长程无序)而拥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能,如非晶合金是地球上最强和最耐腐蚀的金属材料;非晶合金具有高耐磨性能以及优异催化降解性能等。非晶合金及其衍生产品(粉末、涂层、催化剂)在海洋工业、石油化工、3D打印、水处理等行业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所团队研发的非晶合金粉末,可通过堆焊、激光、热喷涂等技术制备不同高性能非晶涂层,能赋予零部件防腐蚀、耐磨损、抗疲劳、抗冲击、防腐蚀等优异性能,极大延长使用寿命。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铝合金表面复合高速钢耐磨层的制备方法
研发阶段/n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表面复合高速钢耐磨层的制备方法,首先,在铝合金表面热喷涂0.2mm-1.5mm厚度的高速钢涂层,然后通过搅拌摩擦加工,使热喷涂的高速钢涂层均匀镶嵌、熔合在铝合金表面层中,形成一层良好的耐磨层,涂层和基体间产生冶金结合。本发明通过搅拌摩擦加工,使热喷涂涂层均匀镶嵌、熔合在铝合金表面层中,形成一层良好的耐磨层,涂层和基体间产生冶金结合。本发明获得的高速钢耐磨层硬度>520HV,结合强度>70MPa。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防腐耐磨铁基非晶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腐耐磨铁基非晶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其包 括的成分及该成分的原子百分比含量分别为:14.0~22.0at.%Cr,6.0~ 16.0at.%Mo,4.0~7.0at.%B,4.0~20.0at.%C,0.0~3.0at.%W 以及余 量的 Fe。其制备方法包含 S1 制备单一合金靶材;S2 选择衬底材料, 将衬底表面进行平整化,然后清洗并吹干待用;S3 进行磁控溅射,其 中,背景真空度值不高于 5x10<sup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成型回弹控制技术
项目背景: 超高强汽车用钢具有超高的强度和优异的塑性,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受到汽车制造行业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汽车轻量化近期和中期目标为:重点发展超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技术,实现高强钢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50%以上;重点发展第三代汽车钢和铝合金技术,并推进其产业化应用。因此,在车身结构件上应用超高强钢是汽车行业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超高强钢在使用中还存在较多的应用瓶颈,比如其成形窗口窄、边部开裂、回弹、可焊性差等问题。在所有问题中,回弹最为突出,并且随着强度增加,回弹的倾向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开展针对超高强钢回弹技术的研究,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回弹,可有效推进高强钢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 关键工艺技术: 项目的关键工艺技术为:基于组织演变的回弹行为控制技术,即基于超高强钢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与回弹的内在关系,提出回弹行为的控制技术。通过分析超高强汽车用钢在成形过程中的 local misorientation 等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总结影响超高强钢的回弹机理,建立超高强钢回弹预测模型,最终实现超高强钢的回弹行为控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应用
超高韧性混凝土(UHTCC) 硬化后具有显著的应变硬化特征,在拉伸荷载作用下可产生多条细密裂缝,极限裂缝宽度小于0.1mm,极限拉应变可稳定地达到3%以上。该材料的极限拉应变是混凝土拉应变 (0.01%)的300倍以上,钢筋屈服应变 (0.15%) 的20倍以上。采用UHTCC永久性模板-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在模板设计过程中,使用模板的连接件和面板来分散混凝土主体结构上的裂缝,借助UHTCC材料的裂缝无害化分散能力将混凝土结构可能产生的裂缝分散成宽度小于0.1mm的无害裂缝,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的裂缝,从而提升其耐久性
浙江大学 2021-04-10
钢-超高韧性混凝土(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
大跨径桥梁需采用轻质高强的钢桥,然而钢桥桥面疲劳开裂和铺装层频繁破损每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武汉三桥“10年24修”等,属世界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邵旭东教授成功研发了专用于钢桥面的超高韧性混凝土(STC)材料,攻克了收缩、开裂、疲劳、薄层组合等一系列难题。钢—STC轻型组合桥面能将桥面局部刚度提高40倍以上,延长钢桥面抗疲劳寿命超3倍;钢桥面铺装的难题不复存在。钢—STC轻型组合桥面的使用寿命达100年,远超常规钢桥面铺装5~10年的寿命,初始成本略高,全寿命成本远低于传统铺装。该成果适用于各类新建或改建钢桥桥面。目前在国内桥梁界影响巨大,受到权威桥梁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7项发明专利,颁布了相关地方标准,包括洞庭湖二大桥等20余座大型钢桥已采用此桥面方案。
湖南大学 2021-04-11
关于超高通量分离膜的研究成果
纳米孔道的离子输运现象是材料科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研究的热点。当纳米孔道的尺度达到纳米即接近分子大小时,将会出现许多奇异的输运现象。研究这些输运现象对于了解细胞膜离子通道机制,制备新型高效分离设备淡化海水、处理污水,探索新型DNA测序方法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核径迹高分子膜制备的纳米孔具有结构坚韧富有柔性并且可以高效大规模制备的优点,但是由于已沿用六十多年的传统化学蚀刻制备法不便可靠控制蚀刻速率,无法达到亚纳米尺度。刘峰和王宇钢课题组基于多年来核径迹纳米孔研究工作的基础(JACS,2008,2009;AFM, 2010,2011; EES, 2011等),首次通过高能重离子轰击高分子膜并进行充分紫外线照射,不进行蚀刻而成功制备亚纳米尺度的核孔膜 (Qi Wen, et 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6, Cover Highlights)。该膜具有超高离子选择性,比如阴阳离子选择性高达108,但导通量离实际应用尚有一定距离。事实上,选择性和通量对于所有离子分离膜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2017年《Science》专门就此发表题为“Maximizing the right stuff: The trade-off between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的长篇评述文章,指出分离膜研究的正确方向是要同时具有高选择性和高通量。通过优选高分子膜并利用新的制备工艺,刘峰、王宇钢课题组所获得的新型纳米尺度核孔膜,在保持碱金属离子与重金属离子高选择性的同时,将离子的输运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 (图A)。 这种纳米核孔膜的优异分离性能突破了传统的分离膜和氧化石墨烯等新型分离膜的局限 (图B)。与此同时,他们还建立了高分子纳米孔模型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一方面由于孔的半径在0.5纳米左右极大减少了脱水势垒的阻碍从而极大提高了输运量,同时由于部分脱水的离子和表面吸附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保持了高选择性 (图C)。 这项研究揭示了纳米孔道的离子输运新机制,并且为突破高选择性和高输运率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该方法所制备的高分子膜在过滤重金属元素的水净化,制备新型电池等方面也有重要应用价值。
北京大学 2021-04-11
30Gsps 超高速数据转换器
已有样品/n团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超高采样率、宽频带的30Gsps6bit ADC/DAC 芯片,大大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我国在该领域摆脱国外技术壁垒限制增加了关键性的筹码,对下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该芯片的使用简单灵活,可实现并行多波段/多波束运行,并可提供较高的动态范围。目前,该芯片已在武汉邮电科学院构建的1Tb/s 相干光OFDM 传输验证平台上实现应用验证。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成型回弹控制技术
项目背景:超高强汽车用钢具有超高的强度和优异的塑性,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受到汽车制造行业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汽车轻量化近期和中期目标为:重点发展超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技术,实现高强钢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50%以上;重点发展第三代汽车钢和铝合金技术,并推进其产业化应用。因此,在车身结构件上应用超高强钢是汽车行业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超高强钢在使用中还存在较多的应用瓶颈,比如其成形窗口窄、边部开裂、回弹、可焊性差等问题。在所有问题中,回弹最为突出,并且随着强度增加,回弹的倾向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开展针对超高强钢回弹技术的研究,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回弹,可有效推进高强钢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关键工艺技术:项目的关键工艺技术为:基于组织演变的回弹行为控制技术,即基于超高强钢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与回弹的内在关系,提出回弹行为的控制技术。通过分析超高强汽车用钢在成形过程中的 local misorientation 等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总结影响超高强钢的回弹机理,建立超高强钢回弹预测模型,最终实现超高强钢的回弹行为控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34 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