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蓝光的新型消毒保鲜技术及杀菌模块
蓝光消毒技术是哈佛医学院近年来发展的非特异性抗菌疗法,在牙科保洁、美容等领域已得到应用,而且对人体皮肤几乎无副作用。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将其应用到食品杀菌保鲜领域,其杀菌机制在于激发细菌和霉菌细胞产生活性氧(在致病菌胞内,不扩散到食品环境),活性氧导致微生 物细胞死亡,通过蓝光控制不会对食品本身造成伤害,因此在杀菌同时不影响感官品质。通俗讲,紫外线是狂轰乱炸,玉石俱焚;而蓝光则是精确制导,不伤无辜。本成果已开发出关键杀菌模块,并在食品链、办公场所、设备表面、环境多个场景获得成功应用。
江南大学 2021-04-11
农用杀菌剂氟硅唑清洁生产技术
利用氯甲基二氯甲硅烷在低温下与溴氟苯、金属镁反应,制得双(4-氟苯基)甲基氯代甲基硅烷,再在极性溶剂中与1,24-三唑钠反应,制得氟硅唑。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此产品可用于内吸性杀菌,抑制甾醇脱甲基化,用于防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真菌(如苹果黑星菌、白粉病菌、禾谷类的麦类核腔菌、壳针孢属菌、钩丝壳菌等,球座菌及甜菜上的各种病原菌,花生叶斑病)。三唑类杀菌剂破坏和阻止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有效,对卵菌无效,对梨黑星病有特效 项目特色: 利用氯甲基二氯甲硅烷在低温下与溴氟苯、金属镁反应,制得双(4-氟苯基)甲基氯代甲基硅烷,再在极性溶剂中与1,24-三唑钠反应,制得氟硅唑。采用自主创新的催化剂使反应可以采用较高沸点溶剂,不增加成本同时提高反应效率,省略了原有工艺的萃取水洗过程,直接得到理想的第一步中间体,生产过程中原有工艺的每吨5吨废水变为没有废水,成为清洁生产工艺。第一步收效达到90%以上。 原有工艺中粗产物需要高真空、高温、高塔板数的减压精馏得到含量在95%以上最终产品,改进工艺后由于合成效率大幅度提高,粗产品略作简单溶剂处理就达到95%以上的白色粉状固体。
南开大学 2022-08-11
一种水产品隧道微波蒸汽杀菌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品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品隧道微波蒸汽杀菌装置。包括微波源、连接波导、功率分配器、角锥喇叭、介质耦合窗和谐振腔腔体;谐振腔腔体的两端上下两侧对称连接有介质耦合窗;谐振腔腔体左侧壁设有旋转喷气口,右侧壁设有若干回气口,旋转喷气口为在圆周上设有一个出气口的圆盘结构,圆盘中心连接转轴,圆盘间隙套接在外管一端,外管另一端与转轴通过轴承连接;谐振腔腔体内设有传送带。本装置通过将微波杀菌与蒸汽杀菌方式相结合,用热蒸汽作为加热杀菌介质,减缓微波加热升温速度,内外加热均匀,避免过度升温造成的水产品表面蛋白质变性等问题,提高杀菌后水产品的综合品质。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农用杀菌剂氟硅唑清洁生产技术
此产品可用于内吸性杀菌,抑制甾醇脱甲基化,用于防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真菌(如苹果黑星菌、白粉病菌、禾谷类的麦类核腔菌、壳针孢属菌、钩丝壳菌等,球座菌及甜菜上的各种病原菌,花生叶斑病)。三唑类杀菌剂破坏和阻止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有效,对卵菌无效,对梨黑星病有特效 项目特色: 利用氯甲基二氯甲硅烷在低温下与溴氟苯、金属镁反应,制得双(4-氟苯基)甲基氯代甲基硅烷,再在极性溶剂中与 1,24-三唑钠反应,制得氟硅唑。采用自主创新的催化剂使反应可以采用较高沸点溶剂,不增加成本同时提高反应效率,省略了原有工艺的萃取水洗过程,直接得到理想的第一步中间体,生产过程中原有工艺的每吨 5 吨废水变为没有废水,成为清洁生产工艺。第一步收效达到 90%以上。 原有工艺中粗产物需要高真空、高温、高塔板数的减压精馏得到含量在 95%以上最终产品,改进工艺后由于合成效率大幅度提高,粗产品略作简单溶剂处理就达到 95%以上的白色粉状固体。 市场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只有 3 家生产,市场处于不饱和状态,2010 年一度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原料成本在每吨 15 万左右,生产成本在每吨 17 万左右,市场售价在每吨 30 万左右,具有良好的利润空间。年产百吨可获得 800-1000 万税前利润。
南开大学 2021-04-13
缓蚀和杀菌一体的水溶性新型助剂
本品为南京工业大学新开发的产品,国内外没有报道,已申请发明专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苯并三氮唑(BTA)作为铜及其合金的特效缓蚀剂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地应用。研究表明:苯并三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环境友好型卤代海因杀菌剂系列制剂
卤化海因是近年来在国外特别推荐使用的环保型杀菌剂,它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使用剂量小,见效快,在酸性于弱碱性条件下都能适用;在自然条件下很快被光、氧、微生物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无残留,不会污染环境。Lonza公司将卤化海因用作为造纸生产过程杀菌剂获得2005年第十届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在2003年的SARS病毒蔓延期间,北京防控非典小组推荐卤代海因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水产品微波巴氏循环杀菌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品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品微波巴氏循环杀菌装置。包括微波源、连接波导、功率分配器、角锥喇叭、介质耦合窗和谐振腔腔体;谐振腔腔体的两端上下两侧对称连接有介质耦合窗,谐振腔腔体左端部的介质耦合窗左侧上部为进料口,右端部的介质耦合窗右侧下部为出料口;谐振腔腔体内部设有两条平行的传送带,谐振腔腔体内部侧壁、出料口上方、转角辊右侧设有抓杆,抓杆与液压杆相连;谐振腔腔体左端底部设有循环水进口,右端顶部设有循环水出口。本装置通过将微波杀菌与水浴巴氏杀菌方式相结合,用循环水作为加热杀菌介质,减缓微波加热升温速度,提高了杀菌后水产品的综合品质。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花生试验研究辅助工具
该项目在多年花生栽培和育种过程逐渐积累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方法,技术内容涵盖了花生鲜样保存、果针标记、洗根、断根追肥、土壤样品处理等方面,可为花生栽培、生理生态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便捷有效的辅助工具,应用前景广泛。 一种花生鲜样保存装置:可以避免传统保存方法对花生植株样品的破坏,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实现封存样品的精确拿取;一种花生果针标记装置:标记装置主体可以连续循环使用,做到了节能环保,使用过程便捷高效;一种节水便捷式花生洗根装置:可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又解决了较小的根系无法被筛选,容易随水流冲走的问题,提高了花生根系的清洗效率;一种花生断根追肥培土一体机:通过断根作业,可以减少花生营养体生长冗余,通过同步追肥、培土,改善了花生生长土壤条件与营养需求,可以实现追肥、培土、断根等措施的机械化一体作业;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土壤研磨装置:设计便于研磨发力,实时观察研磨过程,又可避免研磨过程土壤细粉的溢出,实现了操作过程的清洁化;一种便捷省力的土壤筛:可实现便捷省力的筛分土壤,极大的节省了人力,使用更加方便。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5-07
计算机辅助文物复原系统
完成人简介:耿国华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大学计算机教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且杰出会员。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等领域创新性研究,近年主持完成973前期预研、中奥合作项目、国科金面上项目5项等多个项目,合作完成国科金重点及863目标导向项目,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智能信息处理方面取得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6项。 成果内容: 针对文物形状的特殊性,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技术,进行破碎文物的计算机辅助复原。本系统采用形状匹配技术,通过三维输入设备实现文物碎片的数字化,研究其空间曲面轮廓线的提取,并根据轮廓线的匹配结果实现破碎文物的拼接复原。实现了曲面模型的匹配拼接、三维曲面模型的融合和复原后曲面的三维编辑,构造了自动拼接与手工调整相结合的文物复原过程模型,为文物研究及文物保护提供了准确的科学的数据。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文物的三维数字化;破碎物体的自动拼接;友好的人机交互环境;破碎物体拼接方案的输出;修复后三维模型的三维展示。 成果用途:本项目研究为考古文物及古生物学遗物的复原、修复、仿制提供依据,填补国内空白,开辟计算机辅助复原的新领域,另外还可应用于工业检测过程中的工业件识别及医学领域的外科手术导航。 成果成熟度:市场化产品阶段(技术完全成熟,缺乏资金进行产业化) 投资方式:企业出资采购,学校为主体和企业共同实施转化;学校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与其他单位共同实施转化。 预期成果收益: 平台进一步优化推广后,预计每年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 成果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号 专利名称 专利状态 知识产权权属 ZL201510072633.8 一种压缩感知矢量几何模型的压缩及恢复方法 授权 自有 2013SR090796 兵马俑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 获批 自有
西北大学 2021-05-11
汽车辅助安全驾驶预警系统
主要利用行车记录仪视频数据,进行道路检测,包括:车道偏离、障碍物检测、限速标志识别等。 技术指标: ? 视频分辨率1080P; ? 处理速度:15fps; ? 告警:虚警率<10%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30 3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