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于生物组织制造的自动填料和清洗喷头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生物组织制造的自动填料和清洗喷头及其控制方法,它包括电机、联轴器、螺杆、活塞体、料筒旋盖、料筒、单向阀、喷头、单向控制阀组和电磁换向阀,通过电磁换向阀左端电磁铁或右端电磁铁得电,选择打印材料或清洗液,电机通过螺杆驱动活塞体在料筒内上下运动,同时生物材料或清洗液通过连接软管进入料筒,完成填料或清洗过程。电机通过螺杆驱动活塞体下压,将生物材料通过单向阀和喷头压出,实现打印过程。通过增加单向控制阀组和电磁换向阀可进行多种生物材料的切换打印。其优点是:结构构思简单巧妙,能实现自动填料和清洗,降低维护成本,可实现多种生物材料切换打印,同时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大大提高打印效率。
浙江大学 2021-04-13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脉络丛模型XM-643
XM-643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脉络丛模型   XM-643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脉络丛模型可拆分为3部件,显示脑室及脉络丛,模型上可观察到部分侧脑室及其脉络丛,第三脑室及其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及第四脑室脉络丛,本模型除可观察以上内容外,尚可观察脑干,小脑和间脑的外部形态结构。 尺寸:自然大,14×9.5×16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脉络丛模型XM-643
XM-643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脉络丛模型   XM-643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脉络丛模型可拆分为3部件,显示脑室及脉络丛,模型上可观察到部分侧脑室及其脉络丛,第三脑室及其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及第四脑室脉络丛,本模型除可观察以上内容外,尚可观察脑干,小脑和间脑的外部形态结构。 尺寸:自然大,14×9.5×16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用于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丝素/海藻酸钠可降解生物活性双层支架材料
研发阶段/n该成果成功制备了SF/SA复合双层结构支架材料,其在拉伸断裂强度明显增加,SF/SA50/50多孔材料的增加幅度最大,由单层材料时的48±7KPa提高到598±69KPa,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同时双层材料的形变量大幅度增加,双层材料的竖切面可形成定向大孔,横切面孔洞分布均匀,孔径在100~120 μm之间,薄膜与多孔材料之间紧密结合,增强了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 通过对不同实验组全层皮肤缺损修复过程的观察和评价,结果表明,双层支架组修复效果最好,其修复的皮肤组织抗拉强度为1.29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1-12
一种环境友好型药剂原位注入修复污染场地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境友好型药剂原位注入修复污染场地的施工方法,包括:进行小试试验;构筑竖向隔离墙;在待修复区域地表覆盖压实黏土层;对注入施工点位进行定位,并将施工设备就位于施工点位;注入废糖蜜及醋酸菌混合溶液;对施工点位进行封孔;移位施工设备;在压实黏土层上铺设防渗土工膜,所述防渗土工膜与隔离墙连接;从待修复区域取样检测酸碱度及氧化还原电位;注入微米铁粉及黄原胶混合溶液;对施工点位封孔;施工设备移位;在待修复区域地表覆盖防渗土工膜。该施工方法能显著提高药剂的有效作用距离,提升对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的
东南大学 2021-04-14
一种地下水中PAHs的处理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小试阶段/n本成果提供一种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无二次污染的地下水中PAHs的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可解决水中PAHs等难降解有机物的修复难、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该方法主要包括电动力学装置、漆酶、载体、PRB,通过在PRB反应区域固定化的漆酶对水中多环芳烃进行降解,电动力学装置可强化多环芳烃的迁移和传质,以提高漆酶与多环芳烃的相互接触与作用。该技术已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处理对象主要为受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由于该技术是绿色技术,符合当前地下水修复技术发展的趋势,其前景广阔。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12
滨岸拦截- 河道修复耦合的矿区流域重金属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针对矿区地表径流和河道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结合矿区流域特点,在矿区径流汇集区构建以改性生物质材料、天然矿物以及甲壳质和微生物为填充材料三级拦截箱,当地表径流流经拦截箱时,在填料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吸附径流中重金属离子,实现地表径流中重金属有效削减。在河道构建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搭配的水生植物修复带,并辅以自主研发的生态浮床,利用不同植物对各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各植物间的协同强化作用,构建水生植物生态削减缓冲屏障,以进一步削减河道水体重金属。通过滨岸拦截沟和河道植物修复带,实现河道水体中重金属 V、Cr、As、Cd、Pb、Hg 浓度稳定低于地表 II 类水标准。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石化/日化及环境修复应用
我国人均年消费1.3 kg化学表面活性剂,为日本和北美的1/3,我国潜在年需求量超300万吨,因此采用绿色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替代化学表面活性剂迫在眉睫。 浙大团队主要从事细胞组织工程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及应用研究。在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方向,采用细菌在优化设计的反应器中高表达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并将它用于生物农药、绿色农药助剂、储油罐罐底油泥的原油回收、污油破乳和油泥处理等。在细胞组织工程方面,主要开展动物或人器官(肝、肾和小肠等)细胞的三维组织工程反应器设计与构建,高表达其体内器官功能,并发展其成为可替代体内器官的组织工程反应器,或将其微型化后成为可预测体内药物代谢和毒性的新药体外评价平台。
浙江大学 2023-05-10
颌骨修复材料研发团队揭示纳米表面性能对骨免疫的调控机制
 纳米表面结构引导骨再生是当前骨替代修复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表面结构对成骨细胞系成骨分化的调控机制,而对成骨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甚少。本研究系统比较了巨噬细胞对不同纳米颗粒大小(16,38,68 nm)和不同表面化学成分(富含胺基的丙烯胺及富含羧基的丙烯酸)的纳米表面结构生物材料的免疫应答差异,发现纳米表面结构可以改变巨噬细胞的形态,将胞外的理化信号转入胞内,激活自噬反应,从而调控免疫微环境,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该研究从骨形成免疫微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纳米表面引导成骨”的新机制,提示通过精准控制生物材料的纳米表面结构,可靶向调控免疫细胞,营造有利于骨形成的免疫微环境,最终实现纳米成骨,为纳米骨生物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一种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盐碱地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盐碱地土壤的方法,步骤一:挑取保藏管菌株,接入LB液体培养基试管,5 mL/瓶,在30℃,200 rpm下振荡培养过夜;按照1%的接种量将种子液接入15 mL的LB液体培养液试管基中,在30℃,200 rpm下振荡培养24 h,制成菌株发酵液,然后取每株菌发酵液15 mL。本发明当中使用的微生物菌株不仅有耐盐碱的能力,同时还有能促进水稻抗逆促生的能力,由于水稻在盐碱地中很难生存致使产量甚微,本实验所使用的是耐盐碱水稻,施用本菌株可改善土壤盐碱程度,提高水稻产量,而水稻根茎会疏松土壤、提升土壤透气性,进一步为菌株改善生存环境。经水稻耐盐碱微生物联合修复后的土壤EC值能降低78.9%。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9 40 41
  • ...
  • 65 6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