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液基TCT病理全自动制片机24通道
1、微电脑控制,中文界面,彩色液晶显示,触摸屏操作,简捷、直观、方便。2、全程电脑自动控制,无需人工干预。自动梯度离心浓缩标本,自动抽取标本瓶废液,自动转移标本,自动制片,自动滴染色(含盐酸酒精分化)。3、每份标本独立离心浓缩,独立抽取废液,独立转移并沉降制片,独立滴染色、独立倾倒废液,标本与耗材(离心管、一次性移液针筒、沉降仓等)一一对应,不交叉使用,不重复使用,保证单独制片染色,无标本间交叉污染4、一次性移液针筒抽取染色液、盐酸酒精,因此,无堵塞管道风险,无染色液浪费。5、有效细胞单层、均匀地平铺到载玻片圆形区域上,制成细胞成分丰富、背景清晰、颜色鲜艳、形态完整、平铺均匀的细胞学涂片。6、上皮细胞、化生细胞、颈管细胞及微生物等清晰,既可直接查癌及癌前病变,也可查炎症,HPV感染、滴虫、霉菌等微生物。7、配有净化排气装置,环保密封罩活性炭过滤,吸附有害气体,保证仪器内外空气洁净,保护操作者健康。8、单次制片染色1-24任意数值只标本。9、妇科、非妇科两种工作模式;巴氏、HE两种染色方式。
孝感奥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2025-01-21
大跨径钢箱梁桥温度效应及其新技术研究
该项目深人研究了跨海河水中架桥的高程测量技术,提出了全站仪中间法监测复杂地形桥梁沉降的方案,效果显著。研究和探讨了桥梁结构主体倾斜监测及水平位移监测技术,重点研究了时空内插模型对于跨河桥梁的线形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首次利用盲孔法试验测试了大跨径连续钢箱梁顶板焊缝的焊接残余应力,有效控制了焊接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为钢结构桥梁的焊接精确施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通过研究钢箱梁桥桥面铺装层模量,发现铺装层模量与铺装层应变呈非线性关系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铺装层沥青混凝土模量可以有效降低桥面铺装层应变水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1-12
面向中高压智能配电网的桥臂复用电力电子变压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中高压智能配电网的桥臂复用电力电子变压器,包括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隔离型DC,DC变换器和变流器;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输出的正极连接第一个隔离型DC,DC变换器模块的输入侧逆变桥前一桥臂的中间点,负极连接最后一个隔离型DC,DC变换器模块的输入电容负端;相邻两个隔离型DC,DC变换器模块的连接方式为前一模块的输入电容负端连接后一模块的逆变桥前一桥臂的中间点;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容串联而成的桥臂作为上一级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的电容桥臂,前后两级共用一个电容桥臂。本发明中MMC跟隔离型DC,DC变换器共用一组电容桥臂,降低了系统成本;可以避免在MMC模块输出电压短路的情况下,ISOP输入电容短路的问题。
东南大学 2021-04-11
智能热处理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1
智能交互织物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智能交互织物是未来纺织品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目前广受产学界追捧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随着新型智能织物的出现以及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交互织物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新型智能交互织物将可穿戴织物与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具有可穿戴、智能、灵活、自适应的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智能交互织物主要技术原理为利用柔性织物传感器件实现对人体多种信号的采集,然后通过WiFi、蓝牙等无线传输模式实现对信号数据的实时传输,再利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算法实现对所采集数据的分类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信号利用实时可视化界面进行展示,从而实现更智能的人机交互。与传统织物相比,新型智能交互织物采用新一代智能纤维制成,并嵌入了多样化的微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将可穿戴织物与传感器、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完美融合。具有可穿戴、智能、灵活、适应性强等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更容易被用户接受。智能织物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纺织业与电子技术、制造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科技的进一步融合。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可靠性检测设备及智能电器项目
一、 项目简介2012年,国家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重点行业实施可靠性提升工程”战略性要求。随着国内电器行业的高速发展,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用户还是生产厂家要求电器产品除满足一般技术指标外,还提出了可靠性指标要求。本项目贯彻所有低压电器产品可靠性国家标准以及中国标准化协会CAS标准(本单位作为负责起草单位完成标准内容的起草与制订)的要求,研制开发了相应的可靠性试验设备和生产检测设备,为电器检测机构及电器制造企业对所属产品进行可靠性试验和科研生产试验提供服务。这些试验设备均在国内外没有样机的情况下自行研制,具有重要创新及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同时,开发了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智能漏电保护器、智能塑壳断路器、大功率恒流源、瞬动测试仪、总线适配器等十余种产品。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技术成熟,已进行推广应用。三、 技术指标(包括鉴定、知识产权专利、获奖等情况)性能优于国家标准及CAS标准的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多项,获得国家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多项。四、 市场前景(应用领域、市场分析等)电器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除要求产品性能方面达到国际水平,在反映产品性能的另一核心指标——可靠性水平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项目致力于在现有基础上,打造国内最具有技术优势、最具规模和成长性的可靠性检测设备生产企业,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电器检测设备技术研发和整体解决方案。在电器行业乃至其他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资金需求、场地规模、人员等需求)投资规模:约300万元,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投资,具体面议。六、 生产设备机床等加工设备、仪器仪表等测试设备。七、 效益分析在电器行业乃至其他行业内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销售额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利税:预期三年时间达到1000万元左右。八、 合作方式专利技术许可、合作开发产品、提供配套设备及技术支持。1、推广科研成果,包括检测设备、智能产品、产品现代设计;2、开发新产品、新设备。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电子邮箱)项目联系人:李文华电话:13312176902,022 - 6020 4361邮箱:liwenhua@hebut.edu.cn十、 高清成果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全自主智能无人机检测追踪系统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在复杂场景中全自动检测低空飞行无人机目标,并进行动态跟踪与预警,防止“黑飞”无人机进行违法拍摄、违法运输等恶性行为。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智能检测系统
目的: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成像和检测数字诊疗新技术研究” ,从目前临床循环肿瘤细胞在实践诊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研发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智能检测系统,为乳腺癌检测提供崭新的检测平台体系。方法:本系统创新性地将微流控技术与表面增强拉曼检测以及人工智能算法联用,通过 3D 打印微流控芯片分离出血液样本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技术采集分离出的细胞信号,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比对分析得出细胞的种类以及分子分型。结果:本项目在综合考虑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了用 5mL 血液在 1 小时内获得样本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结果,同时保障了结果的准确性。结论:该项目满足了市场对乳腺癌的非侵入性快速检测方法的需求,提高了乳腺癌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将检测成本降低了 70% 以上,有利于乳腺癌检测的推广及普及,对促进人类健康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本系统创新性地将 3D 打印微流控芯片与拉曼检测联用,实现了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与分类一体化,极大地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率,目前处于样机阶段。 我们还考虑到检测成本和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将一次性消耗成本控制在百元级别,每次仅需 5mL 血液,实现了廉价安全的肿瘤检测,让人们用得起,用得放心。 从市场上来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正成为一个量大面广的庞大市场,而因为基于循环肿瘤细胞的肿瘤检测具有廉价、高效、灵敏度高、对临床治疗指导性强等特性,这种具有明显优势的检测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尽管该检测目前尚未被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但相信该检测系统可以为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相信我们的技术能够为广大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对技术成果,非涉密技术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主要技术指标 (1)拉曼增强材料,拉曼增强因子达到 1.0×105; (2)3D 打印类河湾截面微流控芯片,肿瘤细胞惯性聚焦效果与粒子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度达 98.38 %; (3)肿瘤细胞的回收率达到 90.0 %,肿瘤细胞的富集比达到 1.90 倍; (4)检测范围达到 0-1000 个,检测下限达到 1 个细胞,且多次试验之间偏差较小,不存在系统性变化; (5)微流控动态流体 SERS 检测平台,具有优异的稳定性(RSD 为 1.90%)和重复性(RSD 为 4.98%),可以作为标准化的细胞 SERS 检测方法; (6)开发了基于局部对称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的拉曼基线校正预处理方法、基于KNN 算法的拉曼光谱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预处理组合的拉曼光谱分析方法等多种拉曼光谱数据分析方法; (7)建立了肿瘤细胞拉曼光谱标准数据库,并开发了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软件,实现细胞拉曼光谱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分析; (8)构建了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分析系统,并完成了临床样品的初步验证及后续方案的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12-19
可重构高通量智能网络检测仪
新一代网络关键设备 1.软硬件解耦的高通量测试技术。引入通用硬件“高性 能 CPU+GPU+DPDK+通用网卡精确时间协议”的创新方案,实现高通量测试数据生成,高通量测试数据收发通道,精准的测试时间戳与速率控制。 2.未知/加密网络事件智能检测技术。本项目提出了“网 络元数据+人工智能”双轮驱动的非入侵式网络认知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知识的未知/加密网络事件智能检测技术。 3.任务驱动的仪器柔性构造技术。提出“硬件虚拟层+ 虚拟测试功能层+测试任务编排层”的三层仪器柔性可重构架构,解锁了软件与硬件的耦合,提升了异构硬件资源的共享, 增强了虚拟测试功能实体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测试任务的按需快速灵活部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食品安全智能无损检测黑科技
团队专注于食品光声无损速测技术及其智能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以此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全场景的批量化在线检测。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安徽合工云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法人 刘鑫汉 注册时间 2020/3/23 注册所在省市 安徽省宣城市 组织机构代码 MA2UK7UE-1 经营范围 自研智能无损检测系列设备研发、售卖与后期维护 企业地址 安徽省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薰化路301号合肥工业大学工大学子创客空间 获投资情况 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刘鑫汉负责人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20-9/2024-6 干晓宇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20-9/2024-6 刘紫琪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20-9/2024-6 涂丁尹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20-9/2024-6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马飞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副教授 食品物理加工与品质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徐宝才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研究员 肉品科学、肉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五、项目简介 中科敏选团队组建于2020年3月,成员来自食品工程、管理与信息工程等各专业,由学生和相关高水平教授组成。团队专注于食品光声无损速测技术及其智能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以此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全场景的批量化在线检测。为推动技术转化应用,本团队在2020年3月成立安徽合工云控科技有限公司,并率先与雨润集团、华泰集团、三只松鼠等食品国家级龙头企业达成意向合作,享有高校相关专利成果的优先转化权。 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9项、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1项、2022年营业额将突破1000余万元、与高校共建安徽省首批互联网+食品现代产业学院。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公司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10余次、技术宣传与推广活动13次、覆盖12个乡村、收到来自小岗、黄冈等地感谢和表扬信件多封;团队成员的服务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受到团中央傅振邦书记表扬点赞、合影留念。
合肥工业大学 2022-07-2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946 94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