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成果介绍宽带化移动信息服务成为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频率资源日趋匮乏的条件下,如何大幅度提升其使用效率,成为宽带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问题。 本技术发明揭示了多天线宽带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容量可达传输为特征模式传输,在攻克了广义多载波、普适多天线传输以及双涡轮迭代接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率先将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理论与技术推向工程实践和规模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指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相关提案被3GPP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并获通信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IEEE通信理论莱斯最佳论文奖。技术创新点及参数1、广义多载波传输技术:为解决宽带化所引发的系统复杂性,发明了广义多载波传输技术,经典的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技术为其特例。具有快速实现、频谱利用率高、抗多径能力强、峰均比低、对频偏不敏感、子载波可异步运用等一系列优点,适应大范围覆盖和无线资源的灵活调配。 2、普适多天线传输技术:采用多天线的MIMO 传输技术是大幅度提高频谱和功率效率的基本途径。针对普遍意义上的空时联合相关信道模型,发明了普适MIMO 传输技术,通过信道特征的实时感知及在线容量估算,自适应地优化发送机与接收机,在实时逼近信道容量限的同时,解决了一直困扰业界的MIMO 技术在各种复杂无线环境中的应用难题。 3、双涡轮迭代接收技术:逼近容量限的接收技术是业界长期追求的目标。发明了双涡轮迭代接收技术,通过双层并发迭代环路,对多载波、多天线接收机进行整体优化,在获得逼近容量限接收性能的同时,突破了计算复杂度及处理延时等方面的应用瓶颈。市场前景本发明被应用于华为公司的3G 增强及演进型宽带主力基站产品,已在世界五大洲20 余个国家投入商用;本发明还被应用于展讯公司终端芯片产品及瀚讯公司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等。本发明已累计产生了近10 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并在世博安保及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发明所涉及的18 篇技术提案被3GPP 主流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相关成果在IEEE 核心刊物发表,并被欧洲标准化组织ETSI 丛书收入。 有关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研究成果“宽带多载波普适MIMO传输与迭代接收技术”获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并于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东南大学 2021-04-11
苯乙烯生产全流程优化运行技术及工业应用
苯乙烯单体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聚苯乙烯(PS)、ABS树脂、丁苯橡胶、 不饱和树脂等产品的生产。相对来说国内苯乙烯生产装置规模偏小,优化运行技术在苯乙烯行 业的应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项目综合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建 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及优化技术,针对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工业生产装 置的实际情况,开展烷基化制乙苯过程的机理建模、烷基化产物精馏过程的机理建模、乙苯脱 氢制苯乙烯反应过程的机理建模、乙苯脱氢制苯乙烯产物精馏过程的机理建模、以及基于上述 模型的工业装置关键工艺参数操作特性研究,完成苯乙烯装置在线优化运行技术的研发;并通 过工业装置实际应用,在满足装置约束的前提下,使得生产装置更加接近于约束边界的条件运 行,实现装置运行过程中物耗和能耗的降低与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开发了优化系统的界 面,操作人员在浏览器端就可以按要求输入优化系统所需的参数,提交完毕后,优化系统会根 据输入的参数计算出优化值。根据系统给出的优化操作值,调整现场的相关参数指导了苯乙烯 全流程的调优,实现了装置的节能降耗。 该项目在齐鲁石化20万吨/年乙苯/苯乙烯装置上实施以后,烷基化反应产物分离过程蒸汽 消耗降低了2.7%,乙苯脱氢反应过程蒸汽消耗降低了2.6%,脱氢反应产物分离过程蒸汽消耗降 低了2.1%,综合能耗降低2.3%,各项技术和经济指标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经过技术科经济 核算,可净创直接经济效益425.6万元/年。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分析技术及应用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破坏了钢的连续性,是钢产生裂纹破坏的祸根。一般把粒径大于 50μm夹杂物称为大型夹杂物。这种夹杂物占钢中夹杂总量的 1%,但对钢质量危害最大。如何把大型夹杂物从钢中捕捉并从钢中分离出来,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原冶金部科技司于1982 年下达“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的研究课题。大样电解是用于分析钢中大于 50μm 非金属氧化物的一种方法。本方法是由电解、淘洗、还原、磁选、分离、照相、分级等部分组成。主要设备包括:钢样电解、碳化物分离、还原设备、显微照相及分级等系统。技术特点:1、电解试样大,捕捉钢中夹杂物效率高;2、采用较低成本的电解液;3、电解槽结构便于处理阳极泥;4、采用物理方法分离碳化物,操作简便,效率稳定,夹杂物回收率高;5、采用还原好磁选方法来分离夹杂物。1985 年通过冶金部鉴定,鉴定认为:本方法在电解液、电解槽结构、淘洗设备等方面均有特色,与国外(日本)同类型分析设备相当,填补了我国的空白,1999 年获国家冶金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分析技术及应用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破坏了钢的连续性,是钢产生裂纹破坏的祸根。一般把粒径大于50μm夹杂物称为大型夹杂物。这种夹杂物占钢中夹杂总量的1%,但对钢质量危害最大。如何把大型夹杂物从钢中捕捉并从钢中分离出来,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原冶金部科技司于1982年下达“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的研究课题。大样电解是用于分析钢中大于50μm非金属氧化物的一种方法。本方法是由电解、淘洗、还原、磁选、分离、照相、分级等部分组成。主要设备包括:钢样电解、碳化物分离、还原设备、显微照相及分级等系统。技术特点:1、电解试样大,捕捉钢中夹杂物效率高;2、采用较低成本的电解液;3、电解槽结构便于处理阳极泥;4、采用物理方法分离碳化物,操作简便,效率稳定,夹杂物回收率高;5、采用还原好磁选方法来分离夹杂物。 1985年通过冶金部鉴定,鉴定认为:本方法在电解液、电解槽结构、淘洗设备等方面均有特色,与国外(日本)同类型分析设备相当,填补了我国的空白,1999年获国家冶金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应用范围:该设备主要用于分析钢包精炼、连铸中间包、铸坯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通过分析研究各阶段钢中夹杂物来源,提出有针对性措施,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柑橘介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
本项目对柑橘介类天敌资源进行了广泛调查,对重要天敌进行了发掘。I:感研究了日本方头甲不同饲养 方法,分析评价了马铃薯连续饲养桑盾蛤的可行性,找到了抑制马铃薯发芽的技术,研究了桑盾蛤和日本方 头甲接种方法,明确了桑盾蛤和日本方头甲繁殖的最适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研发出了日本方头甲包装运 输和种源保存的方法。最终找到了通过马铃薯一桑盾蛤一日本方头甲的途径规模化饲养天敌的关键技术。评 价了室内饲养天敌对介壳虫的控制效果,建立了日本方头甲田间释放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了害虫天敌产业 化。通过室内反复配方筛选、工艺研究和田间试验,研制出以苦参和烟草为主,川乌和半夏等多种杀虫植物 经科学配方和特殊工艺萃取而成的高效广谱杀虫剂,在此基础上,系统评价了该产品对多种介壳虫的控制效 果及对天敌的安全性,0.5%苦参碱•烟碱水剂生产技术成功转让重庆东方农药厂并登记生产。该产品是国内 第一个登记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的植物源农药,先后获重庆市重点新产品,重庆高新科技产品,国家星火科 技产品。本项目成果生产的天敌产品一日本方头甲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柑橘蛤类害虫,而且对控制桃、梨、李 和樱桃等果树的介壳虫也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自2000年以来,在柑橘和桃产区推广应用日本方头甲 70余万亩,新增利润24220.5万元。自2003年来,生产销售植物源杀虫剂一果圣1200余吨,满足了 180万亩 柑橘生产对植物源农药的需要,新增加利润12600余万元。本项目丰富了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内容和昆虫规 模化人工饲养理论。对我国天敌昆虫大规模人工饲养和植物源农药创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降低果品 中农药残留,保障市民食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各产区绿色果品生产。
西南大学 2021-04-13
坡面地质动力灾害柔性防护结构理论、技术及应用
本项目发展了柔性防护系统性能设计与提升技术,建立了“力平衡+”设计方法,开发了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设计软件,发展了多元化的防护产品技术,与欧洲现有技术相比,最大防护性能提升4.5倍。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柔性防护结构在坡面地质灾害作用下将经历大滑移、大变形等运动特征,在力学上属于强冲击作用下高度非线性动力问题,理论求解难度大。团队系统研究了坡面地质动力灾害柔性防护结构理论、技术及应用,取得了下列创新性成果:构建了防护网系统的多柔体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发展了柔性防护系统非连续动力学计算理论,可实现多元化柔性防护系统产品的性能精确预测与解析:研究了柔性防护系统关键结构部件的环境腐蚀损伤力学行为及系统性能劣化评价方法,揭示了网片累积损伤演化规律,为柔性防护系统动力损伤后的剩余承载力评价 系统运维阶段的生命评估、可靠性评价提供基础;构建了多场、多尺度、多介质耦合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对泥石流、水石流、碎屑流柔性拦截动力学过程模拟;提出了综合“空间+时间”的4D柔性防护理论。 发展了柔性防护系统性能设计与提升技术,建立了“力平衡+”设计方法,开发了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设计软件,发展了多元化的防护产品技术,与欧洲现有技术相比,最大防护性能提升4.5倍。 研发了成套柔性防护结构足尺冲击试验装备,在试验能力、试验尺度、试验精度等三个方面实现全面超越;建立了标准化试验测试技术与方法,包括部件及系统试验与性能评价方法;提出了差异化设防目标和系统设计分级准则,相关成果入编两部行业标准,建立起覆盖产品、检验试验及工程建设全链条的柔性防护技术国家标准体系,相比欧洲目前的产品技术标准领先1代;开展了多项标尺性试验,累计试验次数超过300次,是欧洲该领域标志性试验的3倍,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试验数据,与欧洲70年的技术发展相比,支撑了中国在该领域十年内实现理论、技术与产品研发的弯道超车。
西南交通大学 2022-09-13
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是国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预制体研制的重要基地,依靠自主研发形成了系列碳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工艺先进可靠,装备自主可控,相关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一、项目分类 促成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关键性、标志性事件或人物 二、成果简介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是国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预制体研制的重要基地,依靠自主研发形成了系列碳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工艺先进可靠,装备自主可控,相关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研制的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耐烧蚀、抗热震、高比强度、高温性能稳定、耐磨性能优良等特点。
上海大学 2022-08-16
特种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与疲劳技术及应用
应力腐蚀和疲劳是石化、化工、电力等行业核心装备最危险的失效形式,每年造成经济损失仅石化和化工等行业就高达数百亿元。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可靠的抗应力腐蚀和疲劳失效的表面处理技术成为保障石化、化工、电力等行业长周期安全运行的重大需求。项目以历经十余年攻关和实践,突破了特种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和疲劳失效的关键核心技术。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 15 件,发表学术论文 67 篇。 主要创新点包括:1.创新提出了表面冲击强化结构的残余应力场和微观组织变化的预测方法。突破了焊接与表面冲击两个强非线性过程的残余应力场直接耦合模拟技术;首次发现了冲击中心区域存在“残余应力坑”特征;实现了材料动态响应及微观组织演化过程的仿真,揭示了表面冲击压应力层晶粒纳米化机制,为表面冲击强化工艺制定以及应力腐蚀和疲劳寿命评价提供关键参数。2.建立了材料表层应力腐蚀及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预测模型,实现了表面冲击强化后构件应力腐蚀和疲劳寿命的科学预测。揭示了表面冲击强化技术提高材料抗应力腐蚀、抗疲劳的理论机制。突破了精确制定局部发生应力腐蚀和疲劳损伤装备维修策略的瓶颈,奠定了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和疲劳定量寿命评价的理论基础。3.发明了基于玻璃、超声、激光的三种表面冲击强化抗应力腐蚀和疲劳技术。研制了超声、玻璃、激光表面冲击强化装置,提出了表面冲击处理后微试样性能评价方法,构建了冲击工艺—微观结构—强化效果协同评价体系,解决了石化、化工、电力等领域关键装备的抗应力腐蚀和疲劳失效防治的难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
发明了白酒特征风味强化新技术,稳定了白酒中的特征风味。首次鉴定出产生白酒不良风味的微生物,发明了不良风味消除新技术,降低白酒中不良风味物的浓度。形成了发酵—风味微生物组合纯种制曲新技术。实现了原酒品质鉴别与基酒组合过程的科学定量控制。
江南大学 2021-04-11
脱水果蔬加工品质调控技术平台构建及应用
通过纵向资助和产学研横向联合研发的途径,以面广量大的果蔬为例建立了 食品干燥过程调控技术理论体系,构建了食品干燥过程调控技术平台;针对不同 的出口需求,开发了 40 多个创新果蔬干制品,解决了传统食品干燥普遍存在的速化复原难、干燥时间长、能耗大、干燥和贮藏过程中品质不稳定等国际性难题;申报了 28 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 13 项授权,13 项公开;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成果鉴定为为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
江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5 96 97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