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龟类可能是新冠肺炎潜在中间宿主的研究
2月26日,暨南大学吴建国课题组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的刘龙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发表论文称,龟类(西部锦龟、绿海龟、中华鳖)也是潜在的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研究者对比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动物样本中发现的SARS样冠状病毒以及其他冠状病毒之间的刺突蛋白(S)指出,这一位于病毒外壳上的结构蛋白与新冠病毒侵入细胞所使用的ACE2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冠状病毒宿主范围的关键因素。论文称,通过低温电子显微镜分析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结晶体,有助于验证该蛋白与人类或其他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合点。研究团队从多个数据库中下载了ACE2受体与上述病毒的刺突蛋白序列。结构模拟中,就刺突蛋白结合作用点中一个残基(Asn501)与ACE2受体上的两个位点(41与353)的相互作用来看,比起蝙蝠,龟类与穿山甲与人类的更为近似。论文指出,目前已知龟类作为寄主能携带包括虹蛙病毒(RV)、尼多病毒(NV)、乳头瘤病毒(PV)、甲鱼虹彩病毒(STIV)、甲鱼系统性败血症球状病毒(STSSSV)、龟细小核糖核酸病毒(ToPV)和中华鳖出血综合征病毒(TSHSV)等多种病毒。此外,与禁止交易的穿山甲相比,动物市场上龟类更为普遍。研究者认为,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龟类、演化后感染人类的可能。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4-10
利用数学模型估计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性
这项研究通过使用最新、最准确的病例诊断方法,将几种建模方法与泊松损失权重相结合,从而避免了特定建模选择的局限性。这是第一个比较封闭期前后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项研究计算出了更可靠的估计值,并且发现了更高的R0值。这对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伦敦等疫情正在蔓延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这些城市应考虑在必要时实施更积极的预防政策,以防止严重的全球性大流行。
中山大学 2021-04-10
基于AI技术的对全国疫情扩散情况及高峰期
2月1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马兆远课题组首次公布基于AI技术的对全国疫情扩散情况及高峰期预测模型。根据后续一周内国家卫计委公布的疫情实时数据反馈,该模型在一周(2月1日至2月7日)之内的预测结果与真实情况吻合度较高,平均准确率达98%以上。团队比较早地对疫情高峰期及拐点出现时间做出“2月7-12日内达到峰值,疫情拐点最迟于2月16日前后出现,总感染人数或达7万”的预判,该预测与钟南山院士的判断互相印证。虽然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得到验证,课题组团队并没有因此松懈,而是不断根据最新的数据变化调整参数、优化拟合结果,同时积极联络政府相关科技、数据信息等部门,让预测结果成为施策者有力的决策参考。2月1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马兆远课题组首次公布基于AI技术的对全国疫情扩散情况及高峰期预测模型。根据后续一周内国家卫计委公布的疫情实时数据反馈,该模型在一周(2月1日至2月7日)之内的预测结果与真实情况吻合度较高,平均准确率达98%以上。团队比较早地对疫情高峰期及拐点出现时间做出“2月7-12日内达到峰值,疫情拐点最迟于2月16日前后出现,总感染人数或达7万”的预判。
清华大学 2021-04-10
针对康复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携带者的研究
2020年2月27日,武汉大学徐海波及李一荣共同通讯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 在线发表题为“Positive RT-PCR Test Results in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COVID-19”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有4例符合出院或隔离检疫标准的COVID-19患者(无临床症状和放射学异常,且RT-PCR检测结果为2次阴性),在5至13天后RT-PCR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这些发现表明,至少一部分康复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携带者。尽管没有家庭成员被感染,但所有报告的患者均为医疗专业人员,并在家庭隔离期间进行了特别护理。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当前的出院或中止检疫标准以及持续的患者管理。该研究仅限于少数轻度或中度感染患者。对于非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出院或中止隔离后感染更为严重的患者,应进行进一步研究。对较大人群的纵向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该疾病的预后。
武汉大学 2021-04-10
单克隆抗体CR3002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
2020年1月28日,复旦大学应天雷等团队在bioRxiv 在线发表题为“Potent binding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pike protein by a SARS coronavirus-specific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的研究,该研究首次报告SARS-CoV特异性人类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以与2019-nCoV RBD有效结合。CR3022的表位在2019-nCoV RBD中不与ACE2结合位点重叠。因此,CR3022有潜力被单独或与其他中和抗体组合开发作为候选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2019-nCoV感染。 该研究们首次报告SARS-CoV特异性人类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以与2019-nCoV RBD有效结合。CR3022的表位在2019-nCoV RBD中不与ACE2结合位点重叠。因此,CR3022有潜力被单独或与其他中和抗体组合开发作为候选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2019-nCoV感染。但是,一些针对SARS-CoV ACE2结合位点的最有效的SARS-CoV特异性中和抗体(例如m396,CR3014)未能结合2019-nCoV Spike蛋白。 
复旦大学 2021-04-10
转基因小鼠骨骼肌营养不良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基因小鼠骨骼肌营养不良模型的构建方法,其是利用Tet‑on系统与转基因技术构建可以在肌肉内特异性诱导表达microRNA29a和microRNA29b1的转基因小鼠,可作为人Ullrich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实验动物模型,与Ullrich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表现相同,本发明构建的实验动物模型在生长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呼吸问题,约17%的小鼠会在断乳前由于呼吸障碍而死亡,全部转基因鼠会出现骨骼肌发育不良,为人Ullrich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治疗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新型血液自身抗体的肺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及应用
肺癌是我国及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降低肺癌死亡率具有关键意义。目前美国的肺癌低剂量螺旋CT早期筛查医保项目因阳性率过低,成本效益比存争议,欧洲则拟采取血清学筛查阳性人群再行CT的路线。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提升,体检市场呈现井喷发展趋势。作为肺癌高发国家,我国肺癌早期筛查势在必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在肺癌诊断和治疗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肺科医院粟波研究员项目组采用人类全蛋白质芯片,以健康人群和多种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对肺癌患者进行了血清自身抗体的筛选,获得一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肺癌诊断自身抗体。项目组采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了相关自身抗原,作为检测自身抗体的配偶体,利用反向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原理,建立了酶标法检测血清自身抗体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ELISA试剂盒,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通过临床前的回顾性验证和评估,表明此项目构建的自身抗体检测和联合检测肺癌(含早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联合检测的总体特异性为96%,敏感性为77%,诊断性能已超过了目前已报道过的自身抗体类型组合。此项目主要关注体检筛查和医学检验市场,用于肺癌的早期血清学筛查诊断,或肺部CT小结节的良恶性的辅助预测,及肺癌的复发监控和伴随诊断,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Hadoop的海量矢量数据划分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Hadoop的海量矢量数据划分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基于Hilbert空间填充曲线对空间数据集中的空间要素进行空间编码;通过Map函数和Reduce函数实现空间要素的键值化,并生成空间数据样本信息集;根据所述空间数据样本信息集生成空间数据划分矩阵;根据所述空间数据划分矩阵将各个空间要素划分入对应的存储数据块中,同时将相邻数据块分发至同一集群节点上。本发明系统将Hilbert空间填充曲线引入到数据抽样和划分规则中,充分考虑空间数据相邻对象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对象的自身大小以及相同编码块的空间对象个数等影响要素,不仅保证了样本信息集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了海量矢量数据的空间索引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基于HDFS数据块存储的负载均衡。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富硒蚯蚓有机肥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硒蚯蚓有机肥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照质量比1:1称取发酵后的畜禽粪便和菌渣,过筛,混合均匀得到饲养蚯蚓的基质;制备富硒饲养基质和普通饲养基质;在得到的富硒饲养基质和普通饲养基质中引入蚯蚓,饲养,分离蚯蚓和蚯蚓粪;制备蚯蚓匀浆液;酶解蚯蚓匀浆液,即得富硒氨基酸营养原液;制备蚯蚓粪提取液;将蚯蚓粪提取液与富硒氨基酸营养原液混合,灭菌,即得。本发明提供的富硒蚯蚓有机肥的制作方法具有生产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的特点,获得的产品具有储存时间长、蚯蚓分解彻底和有机硒含量高等优点。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纳米纤维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纤维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聚乙烯吡咯烷酮、氯金酸溶液制备纳米金微粒;将聚醚砜树脂、二甲基甲酰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纳米金微粒混合均匀,制得均匀的纺丝液;将S2中制备的纺丝液经过高压电场拉伸,在掺硼金刚石电极表面形成纳米纤维膜;将S3中制备的电极采用甲醇洗脱,获得具有分子印迹识别功能的纳米纤维修饰电极。本发明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得到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识别特异性、有效比表面积大的复合纳米纤维电极修饰材料。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44 945 94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