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全功能可配置NAND Flash芯片测试设备
已有样品/n该成果研发了一种全功能、可配置的NAND Flash芯片测试设备,专为测试开发,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AND Flash控制器。支持基本读写命令和高级命令,可根据NAND Flash Datasheet自定义测试命令,并且支持覆盖写、编程干扰、保留时间、Read Retry等特殊测试。同时支持3D Nand Flash,支持SLC,MLC,TLC,支持同步和异步Flash,支持TSOP48,BGA63,BGA100,BGA132,BGA152封装产品支持Micron、Samsung、T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可编程系统芯片(SOPC)研究和应用
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可编程系统芯片 (SOPC)的器件结构和软件算法领域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基本形成 了系列 SOPC 器件和配套软件平台,并积极拓展产业化应用。FDP 系列器件基于 0.18um 和 
复旦大学 2021-01-12
基于波前调节的电控液晶激光整形芯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波前调节的电控液晶激光整形芯片。该芯片包括圆柱形的液晶调相架构;其包括液晶材料层,依次设置在液晶材料层上表面的第一液晶初始取向层、图形化电极层、第一基片和第一增透膜,以及依次设置在液晶材料层下表面的第二液晶初始取向层、公共电极层、第二基片和第二增透膜;公共电极层由一层匀质导电膜构成;图形化电极层由圆形导电膜和同心设置在圆形导电膜外围的至少一个圆环形导电膜构成,圆形导电膜的圆心与液晶调相架构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超宽光谱微弱光探测及成像芯片研制
受到技术出口限制等原因,目前,我国的红外探测技术无论是在技术水平、产品性能、灵敏度、应用范围等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本项目采用新颖量子点纳米材料,制备新型结构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以窄带隙IV-VI族半导体纳米材料为光敏感层,研发红外上转换光子探测器,实现对微弱入射光(特别是红外光)进行探测及成像的芯片设计,并用于其他安监和夜视应用研究。实现从紫外到中波红外(20µm)的一体化、超宽谱段的微弱光探测与成像。完成超宽光谱微弱光探测及成像芯片制备,实现红外领域高精尖技术的自主可控及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红外“中国芯”,意义重大、市场广泛。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5-09
智能芯片驱动 LED 集成化照明模组
基于分布式芯片驱动的 LED 集成化照明模组,将驱动与光源集成为一体化标准模组,克服了开关电源的电解电容寿命瓶颈、可靠性差、成本高等缺点,具有可靠性高、 寿命长、结构简单、模块化设计、安装方便、免维护、智能化、成本低等优点。结合窄带物联网(NB-IoT)、Zigbee、 LoRa 等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平台的智慧城市照明系统,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可达到 70%的节能减排效果。实现驱动芯片化、模组集成化、通讯无线化、软件智慧化、系统物联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CMOS可视芯片及其衍生产品―电脑眼
由西安交大开元集团自主开发的CMOS可视芯片是目前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视觉芯片,具有集成度高、功能全、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以CMOS可视芯片为核心部件的彩色电脑眼是新一代计算机图像输入器件,具有数码相机、电子相册、三维传真、动态录像EMAIL、网络可视电话、视频会议和智能遥控报警等多种功能。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高新年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宽带长距离传输光接收集成芯片
本项目针对国内高端光电子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问题,自主研制Tb/s级以上 PDM-16QAM的硅基大规模阵列集成相干光接收芯片。根据本研究组在硅基集成光电子器件、偏振控制器件、光混频器等方面的建模仿真、制备测试基础,依托“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校级平台的先进半导体加工能力,制备了高偏振消光比的偏振分束器、偏振旋转器,高相位精度的90度混频器,大带宽高响应度的探测器阵列,高效硅基芯片-光纤耦合,以及可调光功率衰减器。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硅基光接收集成芯片、高端光电子器件及其大规模集成的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建立关键工艺技术与器件标准库,形成硅基光电子器件标准加工工艺流程,实现高端光电子器件的自主制备,改变了我国硅基光电子器件技术无偿地向国外转移的历史,缩短我国光子集成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升我国光通信产业的竞争力。部分成果获得2014年度上海市发明二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我国成功实现51比特超导量子簇态制备和验证
中国科学家继2017年起先后完成10比特、12比特、18比特的真纠缠态制备之后,在量子科技领域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成功实现51比特超导量子簇态制备和验证。
科创中国 2023-07-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示量子热机优越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等人在金刚石氮-空位色心体系构建的量子希拉德热机上实验展示了量子关联导致的量子优越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3-10
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新原理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光学腔的尺寸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达到亚波长尺度或者纳米尺度,同时伴随着非常局域的电场。由于金属的损耗以及低的收集效率,单个表面等离激元纳腔和单个量子发射体的强耦合很少被报道。论文通过精心设计光学模式,将金属纳腔置于金属或者介质纳米线提供的一维的电磁真空背景中,通过一维电磁背景强局域效应,可极大地增强单个量子发射体和金属纳腔的相互作用。理论指出在疏逝的电磁背景下,纳米间隙中的耦合系数可以达到真空中的4.2倍,同时荧光收集效率可提高到47%。此外,这个体系辐射出的光子,还可以通过纳米线的一维倏逝波导入到集成芯片上。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39 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