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11021金属钩码
宁波浪力仪器有限公司(余姚市朗海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11022金属槽码
宁波浪力仪器有限公司(余姚市朗海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维意真空高真空金属有机蒸发镀膜机支持定制
EV-400高真空金属有机蒸发镀膜机 真空腔室:前开门真空腔体,方便取放基片、更换钨舟、添加蒸发材料以及真空室的日常维护保养; 真空系统:国产分子泵作为主抽泵,真空极限优于5.0✕10-5Pa(经烘烤除气后);另可选进口磁悬浮分子泵或是低温泵作为主抽泵,真空极限优于3.0✕10-6Pa(经烘烤除气后); 真空抽速:大气~8✕10-4Pa≤30min; 蒸发源:4~6组欧美技术金属或是有机束源炉蒸发源可选,多源共蒸获得复合膜/分蒸获得多层膜,功能强大,性能稳定; 蒸发电源:真空专业蒸发电源,恒流/恒功率控制。电流、功率可预先设置,可实现一键启动和停止的自动控制功能; 基片台:最大120mm基片/15~25mmITO/FTO玻璃25片,可定制一体化高精度刻蚀掩膜板;基片台公转,转速0~20r/min连续可调; 基片台功能:衬底可选择加热(室温~300℃可调可控)或水冷,基片台可选升降,源基距最大350mm; 溅射电源:直流脉冲溅射电源、全自动匹配的射频溅射电源可任选; 膜厚监控仪:可选配国产或进口单水冷探头膜厚仪; 可镀材料:可沉积金属(Au、Ag、Al、Ca、Cu、Mg、Fe、Cr、Ti、Ni等)、非金属、化合物(MoO3、LiF等)及有机材料,可拓展沉积单层膜、多层膜及混合膜; 控制方式:PLC+触摸屏控制系统,具备漏气自检与提示、通讯故障,实现一键抽停真空。
北京维意真空技术应用有限责任公司 2025-04-25
HCRG-XA型超热管余热回收器(气一气)热管式烟气换热器
HCRG一XA超导热管余格回收器是德煤、油、气锅炉(密炉)余热回收的专用设备,安装在锅炉(密炉)烟口或烟通中,将烟气余热回收后加热空气,热风可用作锅炉(密炉)助憾和干燥物料。其结构如下翻所示;四周管箱,中间后板将上下两侧通道期开,热管为全翅片管,可单极热管更换,工作时,高温湘气流经回收器下部冲期热管,此时热管吸热,端气放热温度下降,热管将吸收的热量传至上部,将流经热管上部的冷空何加热,此时热管放热,空气吸热温度上升。
山东海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6
提高金属表面耐磨耐蚀的双辉渗金属技术
提高金属表面耐磨耐蚀的双辉渗金属技术是由太原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基于提高合金表面耐磨耐蚀的一种新型的表面改型技术。该技术于1985年获得美国专利,而后技术发明人徐重教授又对该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进一步完善。双层辉光渗金属技术是等离子表面冶金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低真空条件下的气体辉光放电所产生的等离子体,使普通材料表面形成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合金层,合金层中合金元素含量可以在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范围内变化,合金层厚度可以达到数百微米,如在普通钢表面形成高速钢、不锈钢和镍基超合金等。由于双层辉光渗金属技术是低温等离子技术与传统渗金属技术的有机结合,渗层是依靠扩散方法形成的,合金元素在表面与基体之间成梯度分布,渗层与基体之间是靠形成合金结合起来的,因此结合非常牢固,渗层不易脱落,这是金属涂镀技术所不及的突出优点。由此,该项技术开创了表面冶金新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本项目的研究和研制开发工作是在国家“863”计划资助下完成的。 可以通过不同的源极设计,利用双辉渗金属技术对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按用途不同分别获得提高材料表面耐磨、耐蚀、以及耐磨耐蚀的材料。如采用该技术在普通碳钢锯条上沿齿廓形成性能接近高速钢的合金表面层,其综合性能可以与当今世界先进工业国家锯切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双金属锯条相媲美。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人才需求:有色金属加工、材料加工、金属铸造
有色金属加工、材料加工、金属铸造
山东省银光钰源轻金属精密成型有限公司 2021-09-03
气致变色灵巧窗节能材料
通过物理与化学技术的交叉,成功地研制开发出了结构可控的气敏性材料,通过气 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材料发生颜色的可逆性变化。这种气致变色灵巧窗节能材料集智 能化控制、光学特性智能化调节、节能、装饰、隔热、保温于一体,可广泛应用于建筑、 汽车、宇宙飞船等作为高能效阳光控制节能窗户。结合室外阳光传感器和/或室内温度 传感器,对通过窗户的阳光能进行智能化控制,特别适应于现代智能建筑大厦的发展, 为现代窗户系统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法,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信息显示与储 存、气体传感器等方面。
同济大学 2021-04-11
发动机气瓶热防护
哈工大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赫晓东教授团队承担的“发动机气瓶热防护”项目,成功研制出一种轻质高效柔性绝热复合防护结构,该柔性绝热复合防护结构应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3次助力长征五号成功飞天。研究团队采用材料微结构连续调控优化设计方法,充分发挥纤维材料性能特点,研制出了纤维分布特殊、密度小、隔热性能优异,并具备三维曲面贴合、阻燃及不吸潮等特点的轻质绝热柔性热防护材料。发动机气瓶组件及气瓶支架均采用该柔性热防护结构,在长达30分钟的辐射传热和羽流形成的对流传热耦合工况下,发动机气瓶壳体的表面温升不超过35℃,解决了长征五号二级发动机舱内热防护难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1
微机测控气瓶疲劳试验系统
气瓶出厂时必须对其疲劳性能进行抽检,是安全监察规程中要求的强制检验项目,对于保证气瓶的安全持久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系统即是为此目的开发出的微机测控气瓶疲劳试验系统。 本软件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1.对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实现自动采集、处理、分析和保存; 2.实时显示压力-时间和温度-时间曲线; 3.通过控制高压油泵和电磁阀,实现对试验过程升压-保压-泄压-保压循环的自动控制; 4.对硬件装置的异常情况提供预警和保护; 5.自动生成试验报告和电子文档,提供试验记录的可追溯性查询; 6.提供在线帮助系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注气式真空降水方法
真空井点降水方法,可应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施工环境中,已成为土方工程、软土 加固、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这种方法通过将基土水分疏干,促 使土体固结,提高地基强度,进而减少了基底土隆起、土坡土体侧向位移与沉降,可消 除流砂、稳定边坡。真空降水基本原理是在基坑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 的滤水管(井),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利用真空原理,不断抽取地下水,使井 点周围的地下水位下降,形成降水漏斗,从而使大面积原有地下水位降低,并且在工作 过程当中要保持每天 24 小时连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低并使降落曲线保持稳定。因此, 真空降水技术以其成本较低、设备简单、容易进行施工操作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降水效率仍然是现实设计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透水较弱的地基来说,其降 水速率很慢,往往会影响到其加固效果和工期。根据上海地区过去进行的野外抽水试验 总结资料,当降低水位深度大于 10m 且土层渗透系数小于 0.1m/d 时,常见降水方法均 不能达到要求。为此,本专利技术在传统真空降水技术基础上,向深层土体注入压力气 体,增强驱水压力梯度,提高降水速率,扩展真空降水技术的适用范围。 图 1 示意了注气在真空降水工程中的应用原理。从装置上看,该降水新方法是在传 统的真空降水方法的基础上,增设一种用于向土体内部注入压力气体的装置,形成一种 新型的注气式真空降水方法。该处理方法仅仅在原有的真空降水系统基础上增设了注气 系统,所以其实施较为方便。其降水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注气系统和传统的真空降 水系统。真空降水系统主要由真空泵 5、井点管 6、滤头 7 组成,注气系统主要由供气 装置 1、注气管 2、注气嘴 3 和贯入头 4 组成。注气嘴(白色段)与贯入头(灰色段) 均为可拆卸的,注气管、注气嘴和贯入头顺次相接,贯入头利于注气装置插入土体。注 气嘴直径比两端的注气管、贯入头都小,中间细、两头粗,这可避免在注气装置贯入土 体过程中土体把注气嘴的注气孔堵塞。注气管插入土体的深度由注气嘴的位置要求决定。 由于气体容易往上走,所以埋设中,注气嘴位置应当低于井点管底部,其深度差异一般 取井点管间距的 0.5~2.0 倍。注气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真空降水效率,所以注气管与井 点管在平面布置上尽可能错开布置,注气管安装在井点管之间的中心位置。 图 1(a)示意了注气式真空降水系统的操作原理。当压力气体注入到土体内部时,气 体会在土中向四周扩散,占据土中孔隙,将土中的水推向远处。图中深灰色部分表示土 层中含水较多的区域。由于井点管底部附近有着了较大的负压,所以注入土体中的气体 更容易往井点管方向扩散,同时迫使该区段的土中水快速向井点管移动,实现快速排水。 如果适当增加注气压力,那么土体还可能产生劈裂,出现放射状的微细裂缝,这将加大 土体的透水性,加速土中水向井点管移动,从而提高了排水效率。同时,由于源源不断 地向土体内部注入压力气体,所以势必在注气嘴附近形成较大区域的非饱和土区域,这 将十分有利于地基强度的增加。
同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106 10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