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钇铁石榴石单晶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内容是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钇铁石榴石单晶薄膜及其液相外延制备方法,本发明得到的钇铁石榴石单晶薄膜的铁磁共振线宽很窄,达到了1Oe以下(0.4Oe),薄膜表面的粗糙度、晶格匹配、应力、含铅量、杂相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一种钨酸铋纳米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钨酸铋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将铋源、钨源和临界水混合,固液分离,固体部分干燥后得到钨酸铋纳米光催化剂。本发明还包括采用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钨酸铋纳米光催化剂及该催化剂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本发明是将铋源和钨源在临界水的条件下短时间混合制备钨酸铋纳米光催化剂,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产率高,且反应时间比现有技术大大缩短。
浙江大学 2021-04-13
双亲性辛烯基琥珀酸短直链淀粉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亲性辛烯基琥珀酸短直链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步骤如下:(1)用普鲁兰酶酶解糊化淀粉乳,得到短直链淀粉;(2)配制短直链淀粉水溶液,糊化后加入相当于短直链淀粉干粉重25‑100%的辛烯基琥珀酸酐溶液,持续搅拌6‑10h,得到改性辛烯基琥珀酸短直链淀粉溶液;将辛烯基琥珀酸短直链淀粉制成1‑10mg/mL的溶液,37‑40℃下搅拌6‑10h,冷却至室温得到辛烯基琥珀酸短直链淀粉纳米颗粒溶液。本发明纳米颗粒粒径在5‑100nm之间,对组织的附着力强。可以包埋疏水的活性物质,装载率高,成本低,提高胃肠道对疏水活性成分的输送效率,提高其生物利用率。保护疏水活性成分,提高其稳定性,掩蔽不良风味的释放;并有效减少生物活性成分的添加量和毒副作用。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无针-有针复合的搅拌摩擦加工构筑有序连续过渡组织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针‑有针复合的搅拌摩擦加工构筑有序连续过渡组织的方法,通过对下层金属构件进行无针搅拌摩擦处理使下层金属的部分晶粒细化并形成梯度组织,再采用有针搅拌摩擦加工使下层金属构件和上层金属构件形成连接,并最终形成沿构筑方向呈现有序连续过渡组织的构件,使连接构件具有强度和塑性相匹配的综合力学性能。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针阀调节喷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阀调节喷嘴,该喷嘴采用的开关机构为喷嘴针,包括密封环、接触面、弹性关节、针芯,密封环固定在压板和储料器之间;所述弹性关节位于密封环的底部,两者形成碗状结构,所述弹性关节从中心往外,材料逐渐变薄,类似于材料桥;针芯耦合在弹性关节下表面中心位置;具有压电性能的致动器作用于接触面,从而通过针芯控制卸料口的开闭。本发明在储料器内的温度高达450℃、压力100MPa以上,喷嘴孔径小于0.1mm条件下,可实现开闭速度小于0.01s,满足3D打印对高粘性材料分割尺寸的要求。同时避免了使用额外的密封元件而带来的泄漏、磨损等问题,实现对高粘性、高压、高温流体的高频、微量开关控制。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静脉留置针敷贴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静脉留置针敷贴,包括透明敷贴和妙贴;所述妙贴中央开有通孔,所述透明敷贴位于通孔中,透明敷贴和妙贴无缝连接。本实用新型对针眼处透视可见,对汗液的吸收效果好,不易发生敷贴周围卷边、脱落等现象,透气效果好,可有效预防皮疹、瘙痒、小水泡等的发生,延长了敷贴的使用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四川大学 2016-10-10
三维立体针雕(象素)
180mm×130mm×50mm,演示立体造型,像素。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BLZ-1避雷针演示
产品详细介绍BLZ-1避雷针演示 台式,针状与球状的金属导体置于高压静电场之间,一个形成电晕,而另一个者发生剧烈的放电。演示曲率半径对导体表面电荷密度分布的影响;演示尖端放电现象;演示闪电的成因;演示避雷针工作原理;演示电晕现象。 高压静电电源:50000伏  
上海实博实业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藤黄酸自组装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聚乙二醇 - 聚己内酯,对药物进行包裹,以改善藤黄酸在水中溶解度极小、血浆清除快、体内分布广,以及生物利用度很低等缺陷。
辽宁大学 2021-04-11
膜融合抑制剂针的研究
2020年3月12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陆路/姜世勃团队联合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孙飞和朱赟团队,在预印版bioRxiv上发表了研究成果Inhibi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previously 2019-nCoV) by a highly potent pan-coronavirus fusion inhibitor targeting its spike protein that harbors a high capacity to mediate membrane fusion,确认了SARS-CoV-2的膜融合能力强于SARS-CoV。 识别 6-HB融合核心的X射线晶体结构之后,发现HR1域中几种氨基酸突变可能有助于增强其与HR2域的相互作用。然后作者研制了一系列脂肽类物质,发现EK1C4是对抗SARS-CoV-2 的S蛋白介导的膜融合、假病毒感染和live病毒感染的最有效膜融合抑制剂,IC50s分别为1.3nM、15.8 nM和36.5 nM,比此前该团队设计的广谱冠状病毒融合抑制剂EK1强约241、149倍和67倍。EK1C4还对其他人类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和MERS-CoV)以及SARSr-CoV的膜融合和感染作用非常有效,潜在地抑制了4种人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2的复制。此外,EK1C4还可以保护小鼠免受 HCoV-OC43的感染,结果表明EK1C4对预防和治疗目前正在流行的SARS-CoV-2和新兴的SARSr-CoV感染很有潜力。
复旦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22 12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