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悬臂梁的在线式微波相位检测器及检测方法
基于悬臂梁的在线式微波相位检测器及检测方法,检测器制备在高阻硅衬底上,由共面波导传输线、两个悬臂梁结构、功合器以及两个间接热电式微波功率传感器所构成。其中共面波导传输线包括信号线和地线;悬臂梁结构包括悬臂梁的梁和锚区,悬于信号线上的介质层上方;功合器包括不对称共面带线ACPS信号线、地线和隔离电阻;间接热电式微波功率传感器包括终端电阻、金属热偶臂、半导体热偶臂、欧姆接触区和直流输出块。本发明检测器结构简单,电路尺寸较小,可实现微波相位的在线式检测。
东南大学 2021-04-14
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气象驱动数据集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阳坤教授课题组在《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上发表题为“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for land process studies over China”的研究成果,发布了过去十年间阳坤团队开发的一套服务于陆面、水文、生态等地表过程模型的中国高时空分辨率气象数据集。该数据采用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统一的站点数据、卫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的融合方法,避免了不同学者对同一研究区域气象数据的重复处理。近地面气象数据是地表模型的主要驱动。自200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全球陆面数据同化(GLDAS)气象数据以来,北美、欧洲等区域高分辨率气象驱动数据集也不断涌现。阳坤教授团队自2008年起利用中国气象局数据共享的契机,开始了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气象驱动数据集的开发,建立了气象数据的预处理系统和融合系统,完成了首套相对稳定可靠的长时间序列数据产品。该数据集覆盖了中国陆地区域,时间跨度为40年(1979-2018),空间分辨率0.1度,时间分辨率3小时,包括了近地面气温、气压、比湿、全风速、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向下长波辐射通量、降水率等 7 个变量。基于独立站点数据的评估表明,该数据集较国际上广泛使用的 GLDAS 数据集具有更高精度。目前,该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气象驱动数据集已发布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可免费获取。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0-0369-y数据网址:https://doi.org/10.11888/AtmosphericPhysics.tpe.249369.file
清华大学 2021-04-10
集输系统结垢机理与防治关键技术
油田生产集输结垢是油田开采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石油、天然气工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由于结垢的影响,油田产能和注水能力降低或不能连续生产,进而导致油气产量降低,同时增加了大量井下作业工作量,因此使一些油田的许多油气井停产或过早报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定边油区 属于陕北油区,当地的地质状况和采油现状使得该油区防垢除垢问题更为突出。随着长庆油田大规模的开采和发展,急需缓解和克服原油集输过程的结垢问题,以此为本项目进行研究的背景。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新型高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
Ø  成果简介:在目前推广使用的太阳能集热器中,以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和全铜平板型集热器为主。但这两类太阳能集热器所能为用户提供的均为90℃以下的热能,一般只能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当用户需要更高温度的热能(>100℃)时,这类集热器一般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克服上述缺陷,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温度,是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手段。该新型高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装置之一。该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由新型组合抛物面聚光器、二次反射平面镜、槽底抛物面聚光器和高温太阳能接收器等组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组合聚光式太阳能集热器
Ø  成果简介:核心为多曲面复合线聚焦槽式太阳能中高温集热储热系统。Ø  项目来源:863计划项目Ø  技术领域:能源环保Ø  应用范围:太阳能中高温集热Ø  现状特点:高效多曲面聚光,温度达150度(以导热油为介质),全日集热效率47%。Ø  技术成熟度:小批量生产Ø  成果转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田间诱集稻纵卷叶螟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田间诱集稻纵卷叶螟的装置,属于诱虫装置的技术领域。所述田间诱集稻纵卷叶螟的装置,包括壳体、性诱导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端封闭,下端开口,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漏斗,所述漏斗的下部边缘与所述壳体紧密连接,所述漏斗的尖端朝向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性诱导剂设置在所述漏斗内部。所述壳体和漏斗可用饮料瓶制成,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透明结构设计,减少了田间调查稻纵卷叶螟诱集情况的工作量。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DF-101S集热式磁力搅拌器
产品详细介绍DF—101S在DF—101B基础上,增加了高精度时间比例式数显温控仪和智能型数字显示温度两种型号,随意设定,自动恒温,使用更加方便、直观,控温精度高、标准可靠。序号 规格型号 特征 搅拌容量 搅拌速度 加热温度 控温方式 工作电压 整机尺寸 1 DF-101B 调压 最大2000ml 无级调速 0-2600 室温-400℃ 调压控温 220V/50Hz 239×245×220 2 DF-101S 平板 最大2000ml 无级调速 0-2600 室温-400℃ 室温-400℃ 智能自动 220V/50Hz 239×245×220 小型 数显自动 220V/50Hz 239×245×138 3 CL-200 小型 最大3000ml 无级调速 0-2600 室温-400℃ 调压控温 220V/50Hz 160×170×216 4 DF-101C 特型 最大1000ml 无级调速 0-2600 室温-400℃ 调压控温 220V/50Hz 160×170×216 5 DF-101D 特征 最大1000ml 无级调速 0-2600 室温-400℃ 数显自动 220V/50Hz 160×170×216 6 DF-101T 调压 最大15000ml 无级调速 0-3000 加热温度 数显自动 220V/50Hz 395×295×335
巩义市科华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HWCL-3型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浴
 
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2022-11-04
一种基于三床反应的旋转式循环碳捕集装置及方法一种基于三床反应的旋转式循环碳捕集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碳捕集技术相关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三 床反应的旋转式连续循环碳捕集装置,其包括旋转轴和一组或多组循 环反应单元,每组循环反应单元包括三个反应器,反应器均在旋转轴 周向并排设置且均匀分布,每个反应器内部均设置空腔用于放置吸收 剂,在每个反应器的顶部均还设置有进气口,底部均设置有出气口, 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均与反应器内部的空腔连通。本发明还公开了一 种采用上述装置进行循环碳捕集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钙基吸收剂高 温烧结导致孔隙减少、SO2 反应生成 CaSO4 杂质造成孔隙结构破坏等 原因造成的吸附性能降低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吸收剂磨损问题,大幅 度降低了能耗,装备紧凑,兼具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等优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入耳式微电流与声音治疗耳鸣系统及治疗仪
该疗法是一项创新的、高效的、服务于耳鸣病人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智能便携式医疗设备。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耳鸣(Tinnitus)是指在无内在或外界声源时感知的声音。耳鸣的发生率大约为10%-15%,其中,约10%-20%人口的生活深受耳鸣影响,部分耳鸣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另外,耳鸣不仅降低患者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很多研究者在探寻有效治疗耳鸣的方法,如耳鸣习服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对耳鸣症状的改善效果不佳,且个体之间的疗效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仍没有完全有效治疗耳鸣的方法,这可能是因为耳鸣确切的神经生理机制仍不清楚。    近年来,随着对耳鸣中枢机制的深入研究,根据耳鸣旁抑制障碍中枢机制学说产生了切迹滤波音乐治疗。该治疗通过滤除以耳鸣频率为中心的一段频率范围,引起切迹范围内频率相应听觉皮层神经活动减弱,而邻近的神经元会被激活并通过旁抑制方式对耳鸣频率相关神经元进行抑制。 有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蔡跃新团队早期研究也发现了短期切迹音乐治疗能有效改善耳鸣的主观症状。    迷走神经刺激( 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 是通过外科手术将线圈放在左颈部内的迷走神经上,调整电刺激参数与模式,自动刺激迷走神经来达到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的作用。Hyvarinen 等研究发现,VNS可以成功调节与耳鸣相关的β波(频率为12~30 Hz)和γ波(频率为30~48Hz),因此可能作为治疗耳鸣的新方法。同时先前研究通过fMRI 和脑电路已经证明迷走神经耳支刺激可以激活迷走神经系统。Ylikoski 等分析了97例接受经皮 VNS 刺激15~60 min前后心率变异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的变化。因为严重耳鸣患者常常表现出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而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往往表现出 HRV 的降低,所以 HRV 可以反映出VNS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约3 /4患者的交感神经优势降低,即其对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曾祥丽等通过对 64 例慢性耳鸣患者的经皮VNS,发现经皮VNS能减轻患者焦虑障碍,改善睡眠质量,有超过 80% 的患者获得一定程度的主观症状改善。经典的VNS术是在颈部植入迷走神经刺激器,需要手术植入,手术取出,部分患者出现声嘶等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成本较高。 蔡跃新团队早期研究设计外耳道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器,结合个性化切迹声治疗方案,是为国际首创,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前期声治疗临床试验表明,在经过3个月治疗后,患者耳鸣严重程度明显降低,且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依从性以及安全性。该疗法是一项创新的、高效的、服务于耳鸣病人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智能便携式医疗设备。
中山大学 2022-08-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16 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