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性能低成本无钴金属陶瓷材料制备技术
传统的硬质合金工模具材料耐磨性和强韧性难以兼得,而其中的钨、钴元素属于稀有贵重元素。本项目所采用的Ti(C,N)基金属陶瓷不但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红硬性、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抗氧化性、与金属间极低的摩擦系数、无磁性、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不含稀有贵重元素,其制造成本仅为硬质合金的35~40%,已在市场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该成果发明了系列无钴金属陶瓷强韧化、无磁化制备技术,开发了系列高性能低成本无钴金属陶瓷材料,是硬质合金理想的升级替代材料,也具有陶瓷材料、聚晶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难以相比的强韧性。技术特征该材料主要性能指标可达:硬度≥92.2HRA,抗弯强度≥3250MPa,断裂韧性≥9.4 MPa·m1/2。获得相关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相关技术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范围:主要用途:①适用于制作各种可转位刀片,用于难加工材料的干式切削;②适合用于制作加工磁性材料的刀具和成型模具;③用于碳纤维预浸料的切割时,使用的稳定性和寿命大大高于目前进口产品;④适合于制作电子元器件生产及激光加工生产线中的专用模具,综合性能优良;⑤适合制作苛刻环境下使用的密封环和耐磨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微米级分子筛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米级分子筛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分子筛载体的预处理、微米级分子筛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制备。本发明以MCM-41介孔分子筛为载体,通过液相还原法在分子筛载体上原位生成纳米铁颗粒,其纳米铁质量负载率为25%-90%,制得的微米级分子筛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粒径范围为1.2μm-20μm,孔径范围为1.5nm-4.5nm。MCM-41介孔分子筛与纳米铁耦合后制备成高活性微米级负载型纳米铁材料,有益效果是有效的改善纳米铁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提高纳米铁在水介质中的分散性,有效抑制纳米铁颗粒的团聚效应,增加了纳米铁材料的活性位点,提高纳米铁材料的表面活性。使其在水处理工艺中更易于分离回收,回收率可达100%。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自粘接双壁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粘接双壁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方法。采用复合乳化剂,以香精为囊芯,密胺树脂和聚丙烯酸酯为壁材,分别通过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分别对香精进行包囊,制备了自粘接双壁香精微胶囊,并提供了这种自粘接双壁香精微胶囊的应用方法。本发明效果为采用一种安全环保的制备方法制得自粘接双壁香精微胶囊,其固含量为30%-35%,较市面上其他香精微胶囊固含量高出10%-15%。通过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进行双层造壁,对香精包裹率可达90%-95%,产品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自粘接双壁香精微胶囊在保持微胶囊特有优势的同时,使其具备了自粘接性能,简化了棉织物整理工艺。且整理的棉织物留香效果良好,静置留香可达6个月,水洗10次后仍然能保持怡人香气。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鹅鸭油制备甘油二酯食品添加剂技术
本技术以鹅鸭油为脂肪酸供体,采用酶解法制备甘油二酯;以 酪蛋白酸钠等为壁材,鹅鸭油甘油二酯为芯材,羧甲基纤维素钠为乳化剂,通 过冷冻干燥法制备鹅鸭油甘油二酯微胶囊食品添加剂;同时筛选出最佳抗氧化 剂,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货架期。另外,动物试验表明,鹅鸭油甘油二酯微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绍 2017 -45- 胶囊添加剂具有减肥降脂效果和抗氧化功能。该成果为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提 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技术优点或者效益预测:甘油二酯是一类甘油三酯中一个脂肪酸被羟基取 代的结构脂质,是天然植物油脂的微量成分及体内脂肪代谢的内源中间产物, 是公认安全(GRAS 认证)的食品成分。甘油二酯在小肠脂质分解和能量利用率 提高,一方面保留了甘油三酯所具有的营养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减少内脏脂 肪、降低血脂和抑制体重增加的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鹅鸭血红素微胶囊食品添加剂制备技术
技术采用了真空冷冻干燥法,避免了血球粉制备过程中与氧的 接触,有效防止了在制备过程中血红素的损耗,避免了现有方法温度过高的缺 点。离心后鹅鸭血球制成血球粉后,克服血液本身易氧化变质的缺陷,有效防 止了加工过程中血红素的损耗,其稳定性及方便性均得到一定提高,大大延长 了产品的货架期,有利于保持血红素的活性。另外,采用酶解法提取血红素避 免了传统有机溶剂法带来的化学污染,填补了鹅鸭血红素提取技术方面的空白。 鹅鸭血红素经冷冻干燥法微胶囊化处理后,可克服血红素本身易氧化的缺陷, 有效防止了加工过程中血红素的损耗,其稳定性及方便性均得到一定提高,大 大延长了产品的货架期,有利于保持血红素的活性。 技术优点或者效益预测:采该发明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血 红素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造成活性降低等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鹅鸭血红素 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鹅鸭血有效活性物质和功能缺乏深 入研究,从鹅鸭血中直接提取血红素技术还处于空白,市场上也没有鹅鸭血红 素产品,为此,对该产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市场发展前景。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高稳定性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制备技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微胶囊化方法。本 技术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豆分离蛋白混合液为乳化剂来制备 O/W 型辣椒红 色素乳状液,再缓慢加入壳聚糖溶液,通过调节 pH 值,促使壳聚糖与大豆分离 蛋白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辣椒红色素乳滴周围而得到微 胶囊。这种方法制得的 O/W 型辣椒红色素乳状液分散性更好,最终形成的微胶 囊的最内层是辣椒红色素乳滴,乳滴周围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豆分离蛋白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绍 2017 -43- 混合液外壳均匀包裹着,最外层牢固且均匀地结合着壳聚糖;而直接将大豆分 离蛋白、壳聚糖和辣椒红色素三者共混后再调节 pH 制备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 在辣椒红色素乳滴周围仅有一层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 的外壳。由此,本技术克服了三者共混时辣椒红色素乳状液容易破乳、微胶囊 的壁材厚度较小的问题,确保壳聚糖能够较好的吸附在大豆分离蛋白表面形成 致密的微胶囊膜。 技术特点:本技术制备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外观形态好,不易吸潮,食用 安全;高温、光照和一定相对湿度条件下储存时稳定性明显提高;辣椒红色素 乳化效果好,分散性和包埋效率高。 应用领域及前景:本技术解决了脂溶性辣椒红色素难以混合均匀的问题, 拓展了辣椒红色素的应用领域。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星型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星型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星型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季戊四醇与2‑溴异丁烯酰溴混合反应得到星型引发剂;步骤S2、所述星型引发剂与含氮的丙烯酸酯类单体混合反应即得。与现有外源核酸制备成本高或核酸分子递送效率低相比,本发明的星型聚合物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和低细胞毒性,其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成本低,其能够与外源核酸分子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而快速进入细胞。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飞秒激光脉冲制备硅基微纳结构光伏材料
太阳能作为一种洁净和相对易于获取的能源在未来的动力产品中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份。如何发展高光电能量转换效率、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太阳能利用领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50%),各国科学家纷纷研究不同的应用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新材料和新结构,目标是使光电转换效率大于5 0%。近年来,一种具有微、纳米量级特殊结构的光伏材料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利用飞秒脉冲激光在极短的持续时间内激发出极大的峰值能量,其在硅片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效应,聚焦烧蚀硅表面很小的一块面积,形成规则排列的微纳米结构。这种微纳米结构由于表面积增大,对入射光波有很大的吸收,且对光的敏感性提高了数百倍,这些性质对我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种材料与本底未处理材料的性质相比,材料带隙减小,对光的敏感性提高了数百倍,这使得其对波长为250—2500 nm的入射光波有大于90%的吸收;另外,黑硅比传统材质的硅的比重低。这些奇特的光电和物理性质能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根据光吸收效率,激子光量子效率,化学电势效率以及填充因子计算总的光电转换效率,普通硅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只有1 5%,而基于微纳结构光伏材料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可望达到50%-60%。 针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太阳能光伏技术方面的重大需求,发展利用超短脉冲激光制备具有优异光电转化效率的微纳结构光伏材料的新方法,以及通过探测光伏材料中非平衡载流子的能带结构及微分负电导等特性,探知光伏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从而筛选出转换效率较高的微纳结构光伏材料,最终在发展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新原理和新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第三代光伏电池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碳纳米管场发射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微电子及纳米材料,具体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场发射体的制备方法,属纳米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纯化和酸化处理,使碳纳米管均匀分散于环氧树脂基体,固化之后得到性能良好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场发射体。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制备技术简便,成本低,可做成任意形状的大面积场发射体;(2)碳纳米管与环氧树脂的界面结合强度大,碳纳米管的附着性好,抗离子轰击能力强。(3)发射电流大,电流稳定。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中国科大制备出发光具有方向性的量子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樊逢佳教授等人与多伦多大学OleksandrVoznyy教授合作,在胶体量子点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3-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6 107 108
  • ...
  • 285 2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