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文化古城辽阳,是辽宁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辽宁省1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之一。总体情况: 学院现有13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1个直属单位。占地45万m²,建筑面积27万m²。全日制在校生13500余人。师资团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96人,其中教授63人、副教授217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10人、辽宁省教学名师9人、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8个。实训条件:学院建有“多功能、开放式、生产型”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校内实训基地105个。实训设备总值1.1亿元。创新机制:学院与忠旺集团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与中软集团合作举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海南启程德瑞集团联办“启程学院”实施定制人才培养;与华润燃气东北大区、京东东北大区、大连供暖集团等开展订单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学院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牵头组建了辽宁信息技术、辽宁建筑设备、辽宁建筑装饰3个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组建了辽阳建筑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等6个校企联盟。与中建集团、中铁建集团、忠旺集团、中软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大连重工集团等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学院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培养现代建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商贸管理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服务辽宁五大领域发展战略及“一带五基地”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开创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建设新征程。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2021-02-01
长春财经学院
基本情况长春财经学院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88年,2000年成立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2014年转设更名为长春财经学院,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9年获批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高校,2020年获批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兼顾法、文、理、工6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开设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经济学、经济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法学、英语、日语、汉语国际教育共2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1个。现有在校生12000人。学校在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先后成立吉林省人力资源技师学院和长春早期教育职业学院,形成了“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职业教育” 多层次教育的办学格局。办学条件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67万平方米,总建筑3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学校现拥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师发展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双创实训基地1个,省级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1个。新建27000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为学校地标式建筑,馆藏纸质图书120余万册,电子图书140余万种,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综合计算机、外语和法学等学科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馆藏体系。新建8000平方米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于2016年被评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中心共计15个实训室,可满足27个专业开展课程实训和专业实训,采用目前国内外领先的华为虚拟化桌面云技术,通过虚拟仿真环境下的专业实训与跨专业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打造了一个完整的、高规格的、全天候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新建600平方米钱币博物馆为吉林省第一家钱币博物馆,共展出古今钱币800余套,可充分实现我国钱币历史展览,体会中国货币文化的深邃内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教育资源平台和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基地。新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被吉林省人社厅评为“创业创新实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是首批长春市高校“先进创业就业工作站”,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最佳的咨询、培训、服务、指导、孵化平台。 办学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师生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遵循“博学厚德,自强不息”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质量立校”的办学原则,践行“一三五十百”发展战略,落实“改革、创新、整改、提高”八字方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培育积淀办学特色;坚持依法治校、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特色突出财经类专业优势,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校企合作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金恒学院、春雪学院、吉广传媒学院、农银产业学院、国融兴华税务学院、律师实务学院、金蝶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新道创新创业学院等十个特色产业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共建课程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现有省级应用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3项,省级校企合作综合改革示范课程2门。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人格品德教育与个性才华培养并重,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通。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注重素质,全面发展。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名师云集,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高校设置专家、评估专家、学科领军人才、省模范教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实施海外博士培养计划,2019年与韩国嘉泉大学共同签署了两校合作交流协议书和博士学位项目合作协议书,组建由31名青年教师组成的博士项目班,于2019年暑期正式赴韩国嘉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批以博士、在读博士为骨干的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2017年青年教师张梁雨博士参加吉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人文社科课程组冠军,2018年作为全国唯一一名民办高校教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荣获三等奖;2018-2019年青年教师邢俊博士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46人,其中:副教授以上25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41人,“双师型”教师120人,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教学科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020年学校获批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校,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学科获批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学、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统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专业在吉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A级;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金课”建设项目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2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项,获省教学成果奖5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获奖数量位于吉林省民办高校前列。坚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科研根植吉林大地。建设“中日韩白”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3个,成立吉林省数字经济学会,现有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等教育研究基地1个;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00余项,在《管理世界》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600余篇,多篇资政报告获省领导批示,助力吉林省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振兴发展;多次承办高水平中外学术论坛,扩大了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国际交流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我校现已成为国际大学校长联合会成员,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捷克、韩国、日本等国家十余所大学进行校际交流合作。与捷克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合作举办(1+3+2)本硕连读班,五批近200名学生赴捷美留学,捷克总统泽曼为该项目题词祝愿,并亲自到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与我校留学生们交流座谈;习近平主席访捷期间接见了我校留学生代表;受该项目影响,中国在捷克孔子学院总部落户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孙春兰副总理前往揭牌。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联合捷克区域发展与银行大学、德国费森尤斯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大数据管理专业(1+3+2)本硕连读班;与世界名校英国白金汉大学及其在捷克的合作院校合作举办(1+2+2)本硕连读班,五年即可修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获英国白金汉大学本科与硕士学位;与日本札幌国际大学、北海道文教大学分别签署合作协议,30余名学生先后赴日交流学习、读研深造,实现了高质量就业。目前我校本硕连读国际交流班前几届毕业生,有的留在欧洲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展,有的回国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金融机构工作,也有的就职国家公务员或大学教师,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多年来在省内民办高校录取分数线一直位居前三甲。学校已为社会培养3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通过校政企深度融合、校内外实习实训及校内外各种招聘活动,拓展就业渠道,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岗位促进毕业生就业。学生因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考研、出国、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国有企业等高质量就业比例逐年提高。培养的财经类人才,活跃在大江南北。立足基层,扎根行业,支援边疆,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栋梁,在各行各业,展现长财校友的风采。社会声誉办学以来,学校践行“一三五十百”发展战略,历经转设更名、合格评估、转型发展,学校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国际交流成效显著,社会声誉显著提高。2013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满意度网络实名调查中,取得了综合满意度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5名,吉林省独立学院第1名;教学质量满意度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1名,全国财经类院校第1名的可喜成绩。2020年学校在中国校友会、软科民办大学综合排名分别位居全国第23位、40位,吉林省民办大学均列第2位,名列中国一流民办大学榜首。学校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振兴吉林和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奋斗目标面向新时代,学校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从2021-2030年,用十年时间,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继续加大办学投入,完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力量,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现代化大学办学优质条件,在建校40周年的时候,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进入中国一流民办大学前列;从2031-2040年,再用十年时间,追求卓越,在建校50周年的时候,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财经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办大学”,并更名为长春财经大学。联系方式学校地址: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擎天树街58号 邮 编:130122招生咨询电话:0431-84551458(兼传真) 0431-84512713学校网址: http://www.ccufe.edu.cn/
长春财经学院 2021-02-01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 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 全国最具实力民办高校 ◆ 品牌实力民办高校 ◆ 湖北省首批应用型试点高校 ◆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 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 湖北省科技厅“大学生校园科技孵化器” ◆ 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 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单位 ◆ 湖北省“平安校园” ◆ 湖北省“普通专升本”举办高校 ◆ 湖北省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创办于2004年2月,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并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14年9月,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应用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学校坐落在武汉市江夏区风景怡人的青龙山麓,毗邻中国光谷,占地面积逾千亩,校园环境优美。学校设有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珠宝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课部。开设有土木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金融学等38个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等10个专科专业,涵盖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程类、经管类、艺术传媒类为主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现有13000余名学生,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者300余人,双师型教师300余人。 学校拥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建有8个实验中心(共81个实验室)、128个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4余万册,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和3000余座位的阅读室,引进了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国内大型著名电子文献数据库。学校体育设施齐备,建有标准化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田径场、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中心等,学生寝室高端舒适,校园内超市、食堂、咖啡厅、茶艺室、文印中心等一应俱全,可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3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项,一名教师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国家级竞赛奖励603人次,省级竞赛奖励913人次;一名学生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显著提高,每年均有多篇毕业论文入选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位于省内同类学院前列。 学校依托北方国际大学联盟优势,坚持走“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以培养具有竞争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并推行“四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导师制”全员育人模式;学校设有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开辟有珠宝鉴定GIC认证等30余种职业技能、资质及能力培训项目,至今已有两万余人次受益;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拥有校企合作单位200余个,并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优质资源,搭建人才培养产学研服务平台,毕业实习和论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有效促进了毕业生质量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学校加快国际化步伐,有效链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拓展海外教育项目,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开辟“微留学”和“海外升硕定向培养”项目,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了便利化条件和个性化服务。学校还十分注重培育开放式学术氛围和文化生态,先后邀请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加拿大前总理查尔斯·约瑟夫·克拉克等国际政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等国际知名学者进校开展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近十五年来,学校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荣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跻身于“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中国最具实力民办高校”、“中国知名民办大学”、“品牌实力民办高校”等教育改革先进行列。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学校将秉承“明德大爱,创新笃行”的校训,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时代要求,以“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优质高等教育回报学生,造福社会,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2021-02-01
【吉林日报】相约高博会|长春人文学院原创舞蹈《冰凌花》惊艳绽放高博会
5月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长春人文学院原创舞蹈《冰凌花》震撼亮相,作品以灵动的舞姿、深邃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一举成为全场演出的焦点,为观众呈上了一道极具东北地域特色的艺术盛宴。
吉林日报 2025-05-25
材料学院周欢萍团队和张艳锋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要进展
《科学》报道材料学院周欢萍团队和张艳锋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 2025-01-14
基础医学院潘东宁团队揭示甲基转移酶KMT5C非催化性新功能
2025年2月10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潘东宁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Non-catalytic mechanisms of KMT5C regulating hepatic gluconeo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组蛋白甲基转移酶KMT5C通过非催化机制调控肝糖异生的全新作用模式。
复旦大学 2025-02-21
【就业桥】就业桥运用AI技术助力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春招“抢人”获天津日报等媒体报导
2025年3月21日,中国教育在线就业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就业桥服务中心”以《就业桥运用AI技术助力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春招“抢人”获天津日报等媒体报导》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中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揭牌成立
6月17日,由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联合共建的中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校外实训基地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学院顺利举行
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28
【高教前沿】湖南信息学院校长张福利:高质量就业,已成为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期待
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湖南信息学院校长张福利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等问题分享了观点。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3-25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处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历经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近1500亩,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中外文藏书160余万册。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新能源汽车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赵元任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和研究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在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两个领域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多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120余人。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正高职称教师13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380余人、硕博研究生导师170余人,聘请学术和产业界知名专家100余人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有100余人次获批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项目、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项目(基地)20余项(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省级以上品牌专业、精品课程20余个(门),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学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奖1000余项。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研究,形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教育学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资源循环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等学科亮点。现有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近20个。近5年,学校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700余项,科研经费近3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70余件。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多层次合作,与10多个省内外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基地150余家及研究机构40余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常州产业研究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韩国、乌克兰、以色列、哈萨克斯坦以及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专家、学者赴德、美、英、加、日、韩、澳等国家进行访学或交流,聘请外籍教师百余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目前面向韩国、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继往开来,实干创新,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5 76 77
  • ...
  • 239 2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