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脱毒银杏粉系列产品
银杏果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以及保健效果。银杏果中含有现在研究较多的 多种天然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萜类、多糖类、生物碱、酚类、银杏内酯和蛋白类,以及银杏酸等。银杏果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血压和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生理作用。但是,由于银杏中含有有毒物质银杏酸,会造成人体过敏,严重者导致死亡,这大大限制了银杏的加工利用,阻碍了银杏产业的发展。本产品是利用特殊工艺处理,将银杏果完全脱毒,制成脱毒银杏粉、银杏果 全果饮料,但是保留了其中的黄酮等活性物质,具有极佳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可以替代谷物食用。本技术为国内独创。
江南大学 2021-04-11
高纯度银杏内酯的制备
在天然植物药的开发中,银杏叶的现代药用研究无疑是热点之一。七十年代初,德国首先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具有明确质量标准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61,为黄酮甙(含量在24%以上)和萜内酯(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总和,含量在6%以上)的混合物,并以此开发成了疗效显著、稳定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单方植物药,成为欧洲最为畅销的药品,引起了国际医药界极大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银杏制剂所用原料均符合EGb761的质量标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的药理和临床实验都证明了银杏叶提取物中的主要药效
南开大学 2021-04-14
高纯度银杏内酯的制备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在天然植物药的开发中,银杏叶的现代药用研究无疑是热点之一。 七十年代初,德国首先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具有明确质量标准的银杏叶提取物 EGb761,为黄酮甙(含量在 24%以上)和萜内酯(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总和,含量在 6%以上)的混合物,并以此开发成了疗效显著、稳定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单方植物药,成为欧洲最为畅销的药品,引起了国际医药界极大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银杏制剂所用原料均符合 EGb761的质量标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的药理和临床实验都证明了银杏叶提取物中的主要药效成分黄酮甙和萜内酯的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单一有效成分新药成为近十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竞相开发的目标。八十年代初,法国科学家 P. Braquet 领导的研究小组对银杏内酯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银杏内酯是一类非常有效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天然拮抗剂,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是由血小板和多种炎症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磷脂,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除导致血栓形成及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外,还与其它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哮喘、休克、炎症、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等,因此 PAF 拮抗剂的研究一直是八十年代以来寻找上述疾病的特效和高效治疗药物的热点。另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银杏内酯外,银杏萜内酯还包括另一类化合物,即白果内酯,它能有效抵抗神经末梢的衰老,对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的疗效,尤其对抑郁症的治疗极为有效,且无毒副作用。银杏内酯口服,生物利用率很高,并能在 1—2 小时内迅速进入血液,这对一般疾病的治疗已不成问题,但用于急救,药效的发挥显得速度较慢,因此近年来国际上热衷于银杏内酯针剂的开发,这对于银杏内酯的制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根据黄酮和萜内酯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一类兼具氢键、疏水、筛分多种作用的协同效应的吸附树脂,成功地将黄酮和内酯分离,可经吸附、洗脱一步制备含量高于 90%的银杏内酯提取物。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通过改变反应单体和交联剂,使得所需的功能基团在树脂聚合过程中即被引入到树脂骨架上,通过含有所需功能基的反应单体投料量的变化,控制树脂上功能基含量,使其与银杏黄酮类化合物可发生特异性吸附。由于避免苯环的引入,树脂的极性较大,对银杏内酯的吸附能力大大减弱,所以银杏内酯和黄酮得到有效分离。在此基础上,制备一类孔径均匀的具有筛分能力的吸附树脂,通过改变树脂初始交联度,使其在不同溶胀程度下发生后交联反应,可制备一系列孔径尺寸可调的树脂,通过吸附实验筛选,得到适宜孔径的树脂,用于银杏内酯粗提物中未知杂质的去除,使得银杏内酯含量达到 90%。详细考察吸附溶液浓度、吸附速度、洗脱液浓度、洗脱速度等操作条件对纯化效果的影响,建立最佳提取工艺。 应用领域、技术水平及能为产业解决的关键技术、专利 应用领域为医药、材料行业,可提供低成本、高纯度的银杏内酯提取物(总内酯纯度高于 90%),可进一步研究开发银杏内酯冻干粉针剂,用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中风中经络的痰瘀阻络症的临床治疗。专利(申请)号:200710057753.6。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利用此种新型吸附树脂制备银杏内酯提取物,工艺简单,可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且与溶剂萃取法相比,该法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在价格上这种提取物本身已极具市场竞争力,由此开发出的银杏内酯针剂,无疑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南开大学 2021-04-13
青岛海粟 层析聚酰胺粉 黄酮类 酚类纯化分离提取 14-30目
层析聚酰胺    聚酰胺是由酰胺键聚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酰胺基可与羟基酚类,酸类,醌类,硝基等化合物以氢键形成结合而被吸附 ,其脂肪长链可作为分配层析的载体。聚酰胺在含水系统中层析时,聚酰胺作为非极性固定相,其层析行为反向柱层析;在非水溶剂系统时,聚酰胺作为分配层析的载体,其层析行为为正向柱层析。 技术指标: 分子量:14000-17000 比表面积:5-10㎡/g PH 值:4-7.5 粒度:14-30目;30-60目;60-80目;60-100目;80-120目 80-100目100-200目 溶 解 度:溶于浓盐酸,甲酸,微溶于醋酸,苯酚等溶剂,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醚,氯仿和苯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无机酸,在温度高时更敏感。 主要用途: 聚酰胺特别适用于多元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如大麻二酚(CBD)、黄酮类、醌类、酚酸类、含羟基化合物、羧基化合物等。由于其对鞣质吸附强,也可用于将植物粗提物中的鞣质除去。
青岛海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5-03-05
中药配方颗粒红外光谱非分离提取多级宏观指纹鉴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配方颗粒红外光谱非分离提取多级宏观指纹鉴定方法,属于中药检测技术领域。该方法的步骤是:在中药配方颗粒粉末中加入溴化钾进行压片制样;测定压片试样的中红外光谱、漫反射近红外、漫反射中红外光谱、反射光谱及衰减全反射光谱;求出并绘出相应光谱图的二阶导数光谱图;测定试样的二维相关红外谱;分级对比相应图谱;测定中药配方颗粒中主料和辅料的相对含量。本发明的方法无需对试样进行分离,即可无损地、快速地、不失原本性和配伍性地直接鉴定中药配方颗粒及其质量。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同时获取药品稳定性和变质机理的信息,便于推广应用,从而可加速中药质量控制进程,大大加速中药现代化。
清华大学 2021-04-13
叶先平
2018-2019参加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评审和创业指导工作,在创业指导中挖掘符合我们投资的项目。
云上高博会 2022-03-24
叶金蕊
叶金蕊,女,2002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科研工作,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担任常务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低成本高性能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校期间曾担任 98-2 班团支书、系学生会生活部长。2004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硕士,2005.03-2009.01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工程力学博士,2009.03-2011.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博士后,2011.11-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特聘副研究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专职副秘书长。2012年当选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秘书长,组织了复合材料领域多个重要学术会议,曾获中国科协“优秀会场”的奖励,促进了行业发展和学术交流。
叶金蕊 2022-01-12
叶景学
姓名:叶景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1.8 民族:汉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职称:副教授 联系方式 E-mail:yejingxue2002@126.com
叶景学 2021-06-23
叶耀辉
叶耀辉,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曾任学校高教研究室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首批援藏干部(2007.9-2008.7),任西藏藏医学院藏药系副主任;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访学(2017.2-2018.2),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研修。 现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专业认证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八届教育督学、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江西省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药事管理学》课程联盟副秘书长,学校中医药高等教育学科带头人。 长期致力于地方特色中药的开发与利用,对藏药、维药、江西地方特色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叶耀辉 2023-03-06
蕨叶切片
产品详细介绍
重庆生物教学仪器厂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58 5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