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连铸二冷配水模型及自动控制技术
连铸二次冷却对铸坯的表面与内部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欲得到优质铸坯,重要的是合理地控制浇铸过程铸坯温度,而连铸二冷配水的目的是均匀冷却铸坯,使铸坯表面温度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对提高连铸坯的质量好连铸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原冶金部科技司将此项目列为“八五”攻关课题“大型连铸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主要是以济钢板坯连铸机而冷控制为研究对象,应用二维传热数学模型,建立了板坯连铸机二冷配水计算模型,编制了二冷配水计算软件,完成了对不同钢种和断面的连铸冷却的配水计算和控制系统,实现了对连铸而冷水在线控制。本项目主要用在板坯、矩形坯、方坯连铸机二冷配水控制系统,结合现场具体条件,利用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好计算软件,计算配水参数,实现二冷水自动控制,从而确保连铸机高的产量好良好的质量。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大型工业加热炉无人化控制与智能烧钢
项目背景:结合国家“节能降耗”的背景,同时为节约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各钢铁企业纷纷对能耗“大户”加热炉进行改造升级。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加热炉领域的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涉及范围广泛,包含热处理炉、隧道炉、蓄热/常规板坯加热炉、方坯加热炉等,拥有成套加热炉解决方案,并结合现场进行设备工艺诊断,定制适合每个个体的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达到提高产品加热质量、节能降耗的目的。关键工艺技术:(1)基于炉温闭环控制的智能燃烧及炉温控制技术用于多种类型的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根据热值、残氧、压力等实时优化空燃比,从而有效地控制炉内气氛;(2)精准的板坯温度预报模型和出钢节奏预测是智能燃烧的前提,依据周期呈现的钢坯温度场分布、剩余在炉时间、出钢序列,预测出钢节奏;(3)变钢种规格混装以及延迟故障工况的感知,统筹协调所有钢坯的炉温需求,并根据延迟故障信息动态调配炉温设定。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高品质热轧带卷产品开发及组织性能控制
热轧带卷生产流程较冷轧带卷短,综合成本较低,被广泛地应用在汽车、船舶、桥梁、机械以及建筑等众多领域。热轧带卷产品,如管线钢、热轧双相钢、锯片钢、耐候钢板、集装箱板由于其各自独特的产品特性,相对于普通钢材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以管线钢为例,为满足石油、天然气等管道服役的强度、韧性和抗应力腐蚀需求以及加工中的焊接性要求,产品组织性能控制难度大。近年来国内企业和研究院所通过不断技术攻关,提高了高级别产品的国产化生产能力,也摆脱了国外对我国石化等关键行业的技术封锁。关键工艺技术:为实现热轧带卷产品高强度、高韧性、耐不同服役环境腐蚀的综合性能需求,通过基于材料基因特性的多尺度材料设计技术、无缺陷铸坯制造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全流程仿真技术等,实现了高品质热轧带卷产品的自主开发与稳定化生产。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基于WIFI控制的具有学习能力的红外遥控装置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民用车辆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AT)电子控制(产品)
成果简介:实现了液力机械变速器(AT)的自动变速电子控制,各项功能满足了车辆的使用要求。在北京地区专用试车场进行了大量的里程试验,积累了丰富的台架、路面试验的经验及专用设备的开发经验。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其电控硬件、软件具备了实用化水平。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 技术领域:先进制造 应用范围:自动变速器生产厂、汽车总装厂及汽车电器厂 现状特点:在国内汽车行业,实现了液力机械变速器(AT)电控自动操纵系统的产品化开发。 所在阶段:样机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一种固态盘中数据缓存区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一种固态盘的数据缓存区控制方法,包括(1)设置第一 计数器和第二计数器,分别用于记录提前写回的数据量和已被提前写 回的数据量;(2)比较两计数器值的大小,如果第二计数器值小于第 一计数器,则跳转到步骤(3),否则跳到步骤(4);(3)从数据缓 存区中寻找一个保存有未被写回的数据的节点,将其提前写回闪存, 同时根据该节点的数据量修改第二计数器的值,跳转到步骤(2);(4) 检测是否有外部写请求,在有时执行该外部写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 RFID 标签生产的点胶控制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 RFID 标签生产的点胶控制设备,包括XYZ 三轴运动单元、针筒单元、图像采集单元、设备控制单元以及气路调整单元,其中通过对点胶前后的点胶位置、胶滴固化前后的形状尺寸、针筒内部的压力和温度、点胶高度等予以检测,并相应执行闭环控制处理,能够在对点胶压力和点胶时间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控制的同时,使得点胶位置和胶滴的最终形状尺寸满足工艺要求。通过本发明,能够对 RFID 标签的整个封装过程执行快速、精确和全面的质量控制,同时具备结构紧凑、便于操控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因而适于各类 RFID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行星轮式越障机器人转向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星轮式越障机器人转向控制方法,包括如 下步骤:1)根据预设转弯半径 R 计算前、中、后梁角理论值;2)计算 前、中、后梁角,测得机器人行星轮组当前转速和修正量,计算前、 中、后梁角差值;3)确定行星轮组各电机理论转速;4)对各行星轮速度 进行调节,测出电机当前转速;5)判断当前转速与理论转速的差值是否满足条件:若是,则继续,若否,则返回步骤 4);6)判断连续三次 当前Δθ1,Δθ2,Δθ3 是否满足条件:若是,则继续,若否,则返回 步骤&n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电动汽车充电导航及分布式控制
1.痛点问题 电动汽车在未来将大规模接入电网。在居民小区与公共慢充站等场景下,优化已接入电动汽车充电功率可实现削峰填谷、提高新能源渗透率和改善电压水平。由于单辆电动汽车充电功率、电池容量过小,需要在电动汽车调度环节中引入集群代理作为中间商管理大型充电站或者同一供电区内的电动汽车集群,并以此为单位参与电网调度。在获得电网下发的集群调度结果后,集群代理通过优化内部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使所有电动汽车的总充电功率尽可能逼近理想曲线,从而使各电动汽车以对电网有利的方式充电。目前,该问题多采用集中优化方案,需要各辆电动汽车向集群代理传递自身信息,当集群规模较大时,大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将占用较多资源,计算时间也较长,也和电动汽车的自治性不符。但采用分散优化方案时算法设计不当,分散优化算法结果有可能只是次优解甚至不可行。 另一方面,未来公共快充站的普及和车辆充电功率等级的提升将给电网运行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公共充电站快充负荷的天然不确定性叠加上车辆大功率快充模式,使得部分充电站的充电负荷具有功率大、间歇性和波动性强等特点;如果不对这些公共充电站的快充负荷做合理调控,可能导致配网部分电压越限、电能质量恶化、甚至设备过载等问题;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具有空间移动特性,在充电导航下,起到优化电网潮流分布、促进新能源发电消纳、维持配网节点电压水平、实现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等目标。目前,电动汽车导航多局限于简单的车辆路径规划问题,缺乏对交通-电力信息的综合考虑,无法实现电力-交通融合网络的协同优化,且在导航过程中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不足。 2.解决方案 面向已接入充电的车辆,本项目提出一种对集群内多辆电动汽车充电行为进行分布式优化的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采用停车场或者小区侧的控制器作为优化计算中的协调器,为各个汽车上的子控制器提供协调信息,子控制器根据这些协调信息优化自身的充电功率曲线,并将信息反馈回协调器;如此进行迭代计算:首先由各汽车的子控制器初始化一个满足自身充电要求的初始曲线,作为迭代的开始步骤;每一步迭代过后,协调器将会得到各个电动汽车改进后的充电功率,等迭代收敛得到的各个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下发给子控制器。本方法所得到的充电方案将实现对理想曲线的最优逼近。该成果既适应汽车的物理分布特性,同时又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面向未接入充电的车辆,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电动汽车充电路径规划方法,综合考虑了交通状况和电网状态。该方法基于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包含四个模块:电力系统控制中心、智能交通中心、充电站和电动汽车终端。电力系统控制中心根据电网数据计算可用充电容量和充电站充电容量,并将结果传输至充电站。充电站确定其充电计划,估计未来电动汽车的可用充电功率,并将这些数据传输至智能交通中心。在从智能交通中心接收可用充电功率数据和交通数据后,电动汽车终端估计不同站点的总充电时间,包括驾驶时间、等待时间和充电时间。驾驶员可以查看这些结果,并选择导航至与最小总充电时间相对应的充电站。 合作需求 本项目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管理与新能源汽车充电导航场景。针对已接入充电的车辆,以集群形式参与电网调度,收到电网下发的集群优化充电调度指令后,集群代理需优化集群内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以追踪电网指令,从而降低车辆用户的充电费用。针对未接入充电的车辆,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一条最佳充电路径,节约车主的时间,提高车主的出行效率。而且充电站的选取充分考虑了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避免电力拥塞的现象,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本项目希望获得产品化所需资金与试点产地、开发团队等孵化资源支持。有意向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输配电企业,国网电动、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企业,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地理导航企业,售电公司与负荷聚合代理商合作。
清华大学 2022-05-31
基于近体微环境控制的节能型空调座椅
随着现代交通工业的迅猛发展,节能环保对现有交通工具空调能耗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空调个性化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机舱调温系统的需求已经从整区调温开始向更节能更健康的个性化近体调温发展,以满足个体差异对控温的需求,提高个人的热舒适性,避免了贴体部位散热差、温差大、易吸入污染空气等整体空调无法解决的问题,又减少空调能耗。基于热电装置的个性化节能型近体调温系统,是一种主动制冷制热可控系统,可应用于车辆乘员近体调温——节能型空调座椅等。 近体调温系统是基于热电原理的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4 105 106
  • ...
  • 625 62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