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河套大学
河套大学 2023-10-07
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坐落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是新中国在雪域高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光辉历史的大学,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区合建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创办的藏文干部训练班,历经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等发展阶段。1965年、1975年,学校先后更名为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开创了西藏师范教育的先河。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西藏大学。1993年,西藏大学藏医学院独立设置为西藏藏医学院(现西藏藏医药大学)。199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先后并入西藏大学。2013年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7年入选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七十多年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高原边疆民族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有纳金校区、河坝林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罗布林卡财经学院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400亩,总建筑面积46.9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亩的教育城校区即将开工建设。现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14个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8亿元。纸质藏书147万余册,电子图书60万余册,藏文梵夹装图书6200函。珍藏有十至十三世纪藏文写本“菩日文献”,其中,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先后入选第三批、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菩日文献”精选影印本》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列入改革开放 40 周年重要成果。 在编在职教职工1169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856人。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中具有高级职称393人,占46%;研究生学历672人,占79%。有高层次人才86人次,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7人次(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自治区级高层次人才39人次。 学校有各类学生1.8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2人,硕士研究生2663人,本科生10337人,中专生24人,各类成人学生4655人。 学校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民族学、生态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1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023年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7个学科上榜2023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大学办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很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殷殷重托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抢抓部区合建、“双一流”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西藏,面向全国,凝练“高原科学与技术”“民族优秀文化”两大特色学科领域,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办学宗旨,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勇创一流”办学思路,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与水平,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双一流”大学,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而努力奋斗。
西藏大学 2021-02-01
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形成了“1+5”对口支援帮扶新格局;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19年澜湄青创赛系列活动进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获批水利工程、草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数量名列全国高校第三;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态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135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本科专业6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行业教学名师2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农村部实验室(中心)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建)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实验室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学校现有双聘院士9人,特聘教授4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20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弘扬新青海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青海大学 2021-02-01
宁夏大学
宁夏大学是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宁夏大学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宁夏大学与原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2002年2月,与宁夏农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宁夏大学;2014年4月,宁夏大学中卫校区成立;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2月,成为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 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上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市,占地面积2935.54亩,教学实验农场2050.18亩,校舍建筑面积92.4万平方米。在校教职工2738人。面向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68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444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50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773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047人,国际留学生340人。校园楼宇林立、花木繁茂、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尚德、勤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弘扬“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抢抓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等历史性机遇,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不断促进内涵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理、工、农、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宁夏大学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到2030年,把宁夏大学建成高水平西部一流大学,整体实力跻身西部大学前列”的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五年,要锚定高水平西部一流大学建设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深入实施“九大行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努力建设更具特色、更加开放、更高质量的现代大学。
宁夏大学 2021-02-01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设有31个二级学院,拥有享“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湘雅口腔医院,和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长沙医院、附属株洲医院、附属常德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   中南大学历经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 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经济学与商学等19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居全球前千分之一。 学校现有104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8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4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9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项,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项。学校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点高校,是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单位,首家培养“指技合一”现役军官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首批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高校,首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首批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首批“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入选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是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法、德、俄等54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众多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发起成立及参与大学国际联盟16个。获批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项目3个,孔子学院2所。   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提升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学校获评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等10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5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来校视察,对学校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今天的中南大学正肩负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责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大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中南大学 2021-02-01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历经120余年的建设发展,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做强贵州大学”,同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求”的要求,把贵州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202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做强贵州大学”,引领和带动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也是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和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4645.83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1181.26亩,图书馆藏书总量393万余册,电子图书374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下设40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5000余人;在校研究生17000余人。现有在职职工4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60.34%。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1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0个;ESI全球前1%学科7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总数84个,其中国家级5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尖人才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领军人才3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拔尖人才30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3人;贵州省委重点联系专家27人、联系专家93人;有连续6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1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3人。 学校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6个,省级科研平台5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37个和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 2人和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金师”(教学名师)56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4个和教学名师14人、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9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与43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95所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拥有国家级“111”引智基地2个;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院校,先后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及非洲冈比亚大学设立孔子学院、美国普莱斯比学院设立汉语教学中心,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高校合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此外,学校在SEAMEO(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AUN(东盟大学联盟)、EPU(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17年主、承、协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 学校秉承“兴学育人”办学宗旨和“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求”的要求,加快推进部省合建和“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贵州大学 2021-02-01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北碚、荣昌两个办学校区,占地8300余亩,校舍面积199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吴宓、郑兰华、张敷荣、侯光炯、陈兆畦、施白南、管相桓、蒋同庆、叶谦吉、刘兆吉、方敬、蒋书楠、苏葆桢、李孝传、曾苏民、袁道先等一大批名师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以丁肇中、袁隆平、向仲怀、吴明珠、包为民、赵进东、孟安明、杨华勇、冯小明、唐华俊、卿凤翎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数十万校友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门类,教育学、生物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8个学科进入前1%。有3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种专业博士学位,5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30个。“十四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2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 现有在校学生585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0000余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165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现有专任教师3324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28人、副高级职称1295人,博士生导师655人、硕士生导师2167人(含博导)。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147人次,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西塔学院)、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6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8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2个境外办学项目。建有中国南亚国家减贫与合作发展中心、澜湄合作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今天的西南大学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综合改革,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西南大学 2021-02-01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起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独立建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依照《江南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以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坚持“扬长补短”的学科建设理念,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设有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设计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无锡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部、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等22个学院(部)。涵盖理、工、农、医、文、史、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交叉等学科门类12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9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设计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光学工程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与医药、设计、临床医学等3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以及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项目立项学科5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7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391人,其中专任教师2221人(含研究生导师1772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73%,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6.5%,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48.5%。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引进人才”入选者22人,“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7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8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部省级及以上创新团队6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23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有在校本科生2.1万余人,博硕士研究生1.4万余人,留学生301人。学校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5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3项。 “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江南大学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机制活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推进“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南大学 2021-02-01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110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重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经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百余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 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河海求学,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历经江苏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组、中央大学水利系、南京大学水利系等多次更名)。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为首任院长。1960年,学校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题写了校名。 学校设有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新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数学学院、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大禹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河海里尔学院等专业院系。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55292名,其中研究生19171名,普通本科生22024名,留学生1359名。现有教职工3579名,专任教师2229名,具有高级职称1476名。现有院士5名(其中外籍院士3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3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700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创新团队49支。 学校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校之一。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水资源工程蝉联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一。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植物与动物科学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进入世界排名前1‰。学校共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有72个本科专业。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导向,大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入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形成了规模稳步扩大、布局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在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中连续三年获评A等。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95%以上。 锐意改革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高质量开创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海大学 2021-02-01
武汉大学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7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有123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0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9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6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05人,硕士研究生19699人,博士研究生7163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45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武汉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168 1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