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简介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民办非营利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2000年6月成立的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1000人。学校坐落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拥有学建大路、迎宾路两个校区,占地80余万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教学、实训场馆和标准化公寓总建筑面积45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000余万元和馆藏纸质图书84万册、电子图书66万种、中外文期刊350余种,固定资产总值10.5亿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充沛。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13个教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39个,分布于“工、管、艺、文”四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一支以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577名专任教师中,有二级教授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专家称号8名、省级教学新秀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目前学校拥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建设课程、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等41门;学校建有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吉林省“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等12个。学校2015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7年被批准为吉林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研项目6项、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省级应用型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4项、省级教研项目14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优秀教材奖3部。学校被长春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 被吉林省公务员局、教育厅授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党委获得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获得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吉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国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多项奖项。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获得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本科教育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搞创新,脚踏实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创建百年民办名校不懈努力!人才培养定位面向城市建设、运行和管理领域,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培养适应生产一线、专业技能扎实、善于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聚集了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等高级人才。学历教育实行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学制4年(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学制5年)。颁发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奖助学金学校鼓励在校生刻苦学习、励志图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奖励在学习、科研以及社会实践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设有城建励志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并同时享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就业创业工作学校始终坚持以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开设了贯穿学业、就业、职业、创业全程关注的就创业指导课。学校近年与中建、中铁、中冶等多家世界五百强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百强名企进校园”系列招聘活动,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百余场,向国家重点建设区域和重大工程项目输送了大批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位居省内高校前列。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被国家“985”、“211”重点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用“学分银行”的理念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意识和能力。2018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吉林省教育厅确认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近年来,全校大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数学建模结构设计、BIM设计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880余项。获得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被吉林省公务员局、吉林省教育厅授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联系方式学校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学建大路1111号 邮 编:130114电 话:0431-81865507 81865508 81865509传 真:0431-81865504 学校网址:http://www.jlucc.edu.cn乘车路线长春火车站南出站口(北口出站经南北通道至南出站口)沿辽宁路向西500米,太阳家居城东北角乘126路至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站。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2021-02-01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萌生于1946年创办的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1948年东北大学成立音乐科,后东北大学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科改为音乐系。195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基础上,组建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此后,陆续合并了吉林省文化干部学校、吉林省艺术学校、吉林省歌舞剧院附设的音乐舞蹈学校、吉林市艺术学校、长春电影制片厂附属长春电影学院等五所各具特色的艺术院校,形成了培养多种艺术人才的综合性办学格局。1978年升格为大学,改称吉林艺术学院。2000年吉林省戏曲学校并入吉林艺术学院。学院身处长春市得天独厚的城市中心繁华地带,拥有表演、造型、综合、城市艺术四个校区,设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舞蹈学院、新媒体学院、动漫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戏曲学院、城市艺术学院等13个本科教学单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8178人,其中本科生7295人,专科生53人,硕士研究生830人。学院“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文化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的办学功能日益彰显。 学院秉承传统,弘扬优势,坚持以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为主轴,以“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为两翼,不断完善“项目带动教学,科研深化教学,展演促进教学,实践检验教学”的教学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目前学院拥有41个本科专业,基本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内的各个艺术类专业,其中音乐学、艺术设计、表演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绘画、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表演为吉林省品牌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等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12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省级优秀课程;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吉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均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其中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为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艺术、风景园林、新闻与传播3个专业硕士点,1个国家级基地(中俄高校艺术交流基地),1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艺术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吉林省艺术理论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与动画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长白山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协同创新中心、“互联网+”下的艺术创意与设计服务协同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学院艺术类学科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国家级特色专业数、省级重中之重学科数均位居国内同类艺术院校前列。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659人,其中专任教师481人,副教授以上教师207人,聘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100余人。在这些教师中有3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为省高级专家,3人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为长白山技能名师,8人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5人为省级教学名师,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团队,他们在为学院培养人才的同时,先后获得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艺术大奖:两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中国音乐界最高奖——金钟奖金奖、全国美展金奖、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6次获中国戏剧奖(小品小戏奖4次,校园戏剧奖2次),首届“中国好声音”冠军,中国油画展艺术奖第一名、中国动画金猴奖、CCTV服装大赛金奖、国际拉赫玛尼诺夫大赛最佳歌剧演唱奖,获省级政府奖励34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学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悠久的历史艺术殿堂中,有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工作生活在这里:董清才、王恩显、吕金藻、姚涌、尚德义、甘柏林、韩冈觉、刘尚焜、徐光荣、王庆淮、潘素、靳之林、王丙召、孙天牧、李守仁、胡悌麟、英若识、李巍、傅植桂、周仲元、王福龄、仲佩茹、陈鸿英、徐风、杨村夫、郭溥澜等,他们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建院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知名学者,其中代表性的有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刘云志、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赵聪、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董瑶;著名画家贾涤非、“亚洲博鳌论坛”整体视觉设计者张梦、舞蹈家王晓燕,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铭鑫,著名青年作家金仁顺,著名影视演员张凯丽、侯天来、丁海峰、闫学晶、杨童舒、张晓龙、王韦智等,还有一批文化与艺术事业的管理者,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静茂、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等,他们为繁荣当代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3所著名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连续举办教育部俄罗斯艺术大师班、长春国际钢琴艺术节、长春国际陶艺作品展,被教育部确定我院为全国唯一的中俄高校艺术交流基地,并于2012年牵头成立了中俄艺术高校联盟。目前学院已与英国约克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开展了2+2、3+1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并邀请众多的国际高水平艺术家来我院演出、工作,为学院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进一步拓宽了学院艺术教育的视野,提升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和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组织牵头人民大会堂吉林厅设计、国庆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吉林彩车设计制作,上海世博会吉林馆主题陈述方案策划与设计和宣传片制作;承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开闭幕式、全国第十二届冬运会的视觉形象设计,中国长春国际钢琴艺术节、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展、全国艺术纤维展等;参与东博会、汽博会、农博会、国际电影节、国际动漫节等所有重大展会,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学院注重繁荣社会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学院在服务社会、开放办学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推动艺术走进社会、走进大众、走进生活。尤其是近些年来,学院以学院艺术节和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结合“高雅文化进社区”和“百校美育工程”两项品牌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不间断地举办音乐会、设计作品展、绘画展、话剧小品、舞蹈专场等活动近千余场,免费接待社会群众5万余人次,受到了社会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其中的“百校美育工程”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近20年,范围广及长春、吉林、通化、辽源、四平、白城、松原、白山、伊通等十几个市、县。因此,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七十年的栉风沐雨,七十年的辉煌征程,今天的吉林艺术学院正秉承“博学、求真、至善、尽美”的校训,发扬“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的艺术教育理念,朝着“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面向世界、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艺术大学”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吉林艺术学院 2021-02-01
【高教前沿】湖南信息学院校长张福利:高质量就业,已成为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期待
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湖南信息学院校长张福利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等问题分享了观点。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3-25
专家报告荟萃㉑ | 三亚学院校长沈建勇:双碳背景下的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探索与实践
吉利控股集团深耕甲醇经济领域近20年,致力于推动绿色甲醇生态系统的发展,这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及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三亚学院与吉利集团紧密合作,共同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11
【比亚迪迪空间】共筑产教融合新平台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与天津迪空间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2025年3月27日,比亚迪迪空间微信号以《共筑产教融合新平台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与天津迪空间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中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揭牌成立
6月17日,由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联合共建的中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校外实训基地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学院顺利举行
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28
【高教前沿】重庆三峡学院党委书记李廷勇:特色为王,应用为本,走好地方高校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近日,重庆三峡学院党委书记李廷勇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及学校的实践。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1-15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处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历经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近1500亩,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中外文藏书160余万册。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新能源汽车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赵元任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和研究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在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两个领域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多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120余人。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正高职称教师13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380余人、硕博研究生导师170余人,聘请学术和产业界知名专家100余人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有100余人次获批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项目、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项目(基地)20余项(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省级以上品牌专业、精品课程20余个(门),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学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奖1000余项。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研究,形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教育学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资源循环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等学科亮点。现有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近20个。近5年,学校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700余项,科研经费近3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70余件。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多层次合作,与10多个省内外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基地150余家及研究机构40余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常州产业研究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韩国、乌克兰、以色列、哈萨克斯坦以及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专家、学者赴德、美、英、加、日、韩、澳等国家进行访学或交流,聘请外籍教师百余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目前面向韩国、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继往开来,实干创新,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01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所在地东莞,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文明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等多个称号。 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提前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成绩通过,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筹集教育发展资金5亿多元(包括现金和实物),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等。 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210亩,其中松山湖校区占地1870亩,坐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办学设施完备,教学实验设备充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莞城校区面积34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学校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学校体育场地面积约45000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197万册,有70个数据库、172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两校区建成万兆带宽主干、部分千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3.8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3000多个。校园网出口带宽60G。 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管信息化与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span>“智能制造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与能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个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8个学院、48个本科专业。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9个专业在12个省(直辖市)获批第一批次招生;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万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3万余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万人。学校举办了本科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万余人。 大力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视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以超常规措施,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杰出人才” “学科领军、骨干人才” “产业精英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20余人、博士64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 2015年9月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以来,学校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500人,包括徐建中、陈和生、周炳琨、王立军、卢秉恒、杨志峰等双聘、特聘院士8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国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等;现有 “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11人;实现东莞市“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珠江人才计划”“珠江学者”零的突破;大力加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现已招收博士后61人。 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立了4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13个创业见习基地,聘请了53名创业导师;建立了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微软IT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了一大批学生企业。 历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75%左右留东莞发展创业,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深入人心。 高度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2005年起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启动了校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201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与东莞市政府决定依托我校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高水平大学及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骨干企业等共同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50名,其中已毕业219名,在读331名。学校教师中获合作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158人。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以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6个,分别为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一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在第二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工商管理、环境工程、工程热物理、光电信息工程、结构工程、应用数学、法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等8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高科技产品研发平台、高绩效技术转移中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技东莞”工程,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际知名企业、名牌大学、著名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合作,与西门子公司共建了高校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及建设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现有省级平台25个,市级平台32个,其中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23个、东莞市工程中心5个、市厅级社科科研平台2个;另建有联合实验室5个,校内科研机构21个。近三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38项,科研总经费10亿多元。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全力铸造莞工价值观;以校训“学而知不足”为统领,将“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恪守的价值准则、外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才育成定位、突出师生主体地位、突出雅俗交融品位,以人文精神培育为核心,强化培育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工程文化;通过竞争性资源配置,充分发掘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共同淬炼一批有时代性、青春性、地域性、包容性的文化品牌项目群,提高莞工校园文化软实力,形塑具有特色的莞工文化体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8度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和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创青春”全国金奖,连续三届获广东省“优创杯”;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及校园文体艺术节、广东省高校环保辩论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艺术团坚持“送文艺下乡”,经常深入市内有关社区、企业园区等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一批世界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与交流协议,包括但不限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43多所知名大学。在办学国际化方面,东莞市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以下)于2017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可同时颁授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工学)和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学士学位证书。2015年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在海外布局方面,学校在加拿大设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加拿大海外中心”,在澳大利亚设立“东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创新中心”,在美国和俄罗斯分别设立两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东莞理工学院美国高层次人才工作站”“东莞理工学院俄罗斯交流中心”,在台湾设立“东莞理工学院台北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接下来将加快推进以色列创新中心设立工作,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离岸孵化基地、人才交流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国际化教学改革方面,启动“4+1”工管复合型中美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成立国际商管系建立金融学专业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教学,与国外43多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已经建设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和两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法互联网+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平台”“东莞理工学院中加创新创业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方面,普通语言外教24人,外籍高层次人才13人,港澳台籍教师(含高层次人才)48人,中法联合学院法方师资20人,占专业课总师资50%以上;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国际学院致力于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已招收来自35个国家的246名留学生;在校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成常态化,学校每年提供过百万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赴外交流学习。 学校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锐意改革,求实创新,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狠抓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创建工作落实,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2021-02-0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东省佛山市。 学校起源于1958年创办的佛山师范学院和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其后佛山师范学院更名为佛山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2月,在佛山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创建佛山大学,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也先后更名为佛山兽医专科学校和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佛山大学和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2005年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佛山职工医学院和佛山教育学院并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良成绩。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列入首批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2016年成为广东省第六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7年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在软科2020“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全国排名第228位。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习提升本领、以规范夯实基础、以创新塑造品牌、以改革突破难点、以党建促进高建、以高建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以培养基础扎实、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秉承“明德博学、自强有为”的校训,倡导“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崇尚学术、爱岗敬业的教师文化;成人成才、创业创新的学生文化”,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仙溪、江湾、河滨三个校区(分别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禅城区,其中仙溪校区环绕在水面达1700亩的仙溪湖周围),校园占地面积2208.7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学校建立了博士后培养、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办学体系。面向全国14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32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976人(含51名硕士留学生),联招博士3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318人,本科留学生、汉语进修生等共98人。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大批优秀人才16万余人。学校具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高效精干、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739人,其中专任教师1158人。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198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正高170人),副高职称520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副高3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17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博士609人),硕士学位教师661人(其中专任教师中硕士454人)。其中含双聘院士5人、海外特聘院士1人,另通过院士工作站引进院士团队1个,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人,珠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9人,培育第十四批国家级特聘专家2人、珠江学者4人,聘任岭南讲座教授59人,遴选校内岭南学者171人。此外,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丁肇中、乔治·斯穆特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沃恩·琼斯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为名誉教授。9月30日,我校全职特聘外籍教授古睿智荣获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受到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 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和16个二级学院:粤台人工智能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与陶瓷艺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口腔医学院(医药工程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含公共体育、公共英语、公共艺术)、经济管理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个二级学院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了“产业学院”。现有6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农、医、管理、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十大学科门类,在招理工科专业占比达66%。现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国际商务、教育、电子信息、农业、兽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动物医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省级特色专业11个(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护理学(康复护理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药学),省级重点专业4个(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预防兽医学、材料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数学、土木工程),省级“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畜牧学)。目前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试点学院1个,省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学院2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项,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拥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重点课程7门,精品开放课程14门。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共获省级及以上奖1819项,其中国际、国家级591项、省级1228项。毕业生近三年总体就业率均在99%以上。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80项,近年来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均高于1%,其中2017年位列全国本科高校97位,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易班全国共建工作示范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校企共建创业实践基地”、科技部国家级“星创天地”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科技部“校企合作好案例”、工信部首批“高校中小企业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数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社区(佛山站)及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学校、省级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广东省易班十佳发展中心等称号。 学校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和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科研及产学研合作。拥有国家标准委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佛山)1个,广东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领域——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设广东省动物分子设计与精准育种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广东省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清远麻鸡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季华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新材料发展研究院、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个,佛山市工程技术中心21个,佛山市科技创新平台33个。当年拨入科研经费从2010-2017连续八年位居全省前十。科研总经费从2010年的772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79亿元。201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项目17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科技部课题4项);获得授权专利1623项,其中发明专利207项。2016-201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0 81 82
  • ...
  • 248 2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