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武威职业学院
武威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市共建、市管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培育学校。2003年4月7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先后整合武威教育学院(成立于1985年5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成立于1979年9月)、武威财贸学校(成立于1984年3月)、武威师范学校(成立于1915年6月)、武威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于1998年10月),2011年4月经甘肃省教育厅、省卫计委同意,国家级重点中专武威卫生学校(成立于1969年5月)整体并入学院。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秉承“尚学崇技、求真创新”的校训,弘扬“文明、和谐、团结、奋进”的校风,遵循“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适应需要”的办学理念,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学院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接,致力于建成“西部示范、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职业教育名校。 学院所在地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越,崇文尚德、包容创新,自古就是兴学育才的上选之地。校园占地面积1293亩,建筑面积34.15万平方米,有1家直属附属医院、1所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学院现有各级各类注册学生1435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37人、专科生10299人、中专生110人,继续教育学生3307人。在职教职工799人,有专任教师48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48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141人、教学名师16人、甘肃省名中医5人、专业带头人91人、骨干教师187人、“双师型”教师429人、省级“园丁奖”5人、市级“园丁奖”3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 5人。建立了400人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有外聘兼职教师282人。 学院专业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开办全日制高职专科专业58个,成人本、专科专业78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在建省级优质特色专业8个,形成了以工为主,以新能源和相关医学类专业为特色,国家级重点专业为引领,文、经、农、艺等综合发展的专业布局。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399万元,有校内实训室1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2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武威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市级“创青春通用性众创空间”1个、市级工程中心1个。 学院广泛开展科学研究,获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16项、科技厅科研项目立项1项、市级科研项目立项10项、院级科研项目立项32项,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9项、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优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申报技术成果转化3项,创建科研平台4个,出版《武威职教理论与实践》30期。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47篇,出版专著48部、教材180本,获得专利56项。 学院招生就业呈现两旺局面,2018年,省教育厅下达学院招生计划4500人,实际录取4457人、报到3988人,报到率89.5%。文、理科提档线分别超过省控线115分和83分。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度达95%以上,85%以上的毕业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升职空间满意。 学院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校办企业武威泰丰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实施2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建设任务,2017年6月并网发电,年上网电量约2703.78万千瓦时,年发电收入约2159万元。项目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精准扶贫800户,保障每个贫困户年收入3000元,持续获益20年。已建成光伏扶贫基地和能源类、机械类、电子类等产教深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武威市中医医院和凉州区中医医院整建制并入学院,成立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投资近7亿元进行扩建和功能提升,开放床位1200张,职工1800人,年门诊量达50万人次以上,将建成“三级甲等”中医院和甘肃省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已成为医学类专业功能完备、产教深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极大提升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实习就业、专业建设水平;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山东蓝海集团、武威市实验幼儿园等162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为落实省政府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国家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钍基熔盐堆新型低碳复合能源项目在甘肃落地及相关能源产业在西部形成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甘肃省教育厅、武威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在学院设立“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建成多元投入、资源共享的混合所有制学院。本次合作是中科院首次、也是唯一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学,以国家顶层科研院所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大型企业三方强强联合的全新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以钍基熔盐堆为核心的新型低碳复合能源项目及相关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 为积极落实甘肃省与天津市签署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全面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学院与天津职业大学签订《校院合作发展协议》,将用天津职业大学先进办学理念和治校经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成果,通过教学条件互通互助,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训基地建设、干部交流、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将在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在继续教育等方面合作发展; 与同济大学对接,确定委托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对学院师资队伍开展系统化培训,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能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部署,坚持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支撑,以抓好党建为保证,全面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8年9月4日)
武威职业学院 2021-02-01
武昌职业学院
武昌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军委国防动员部定向士官培养院校。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胜单位”、2017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称号;2018年被授予“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和“武汉市国防教育基地”。 学校秉承“厚德强能、励志创新”的校训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 “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德育为先,素质为重,能力为本,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学真活、学生真忙、毕业真难、管理真严、教师真爱”的管理理念,以培养“四有新人”(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为目标,将“温暖、温馨、温度、态度、厚度”作为全体学工人的工作理念,做有温度的学生工作。学校占地面积861亩,在校学生1.3万人。现有教学行政用房16.3万平方米,设有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5.7万平方米,校内实训室达到81间,校外实训基地200多个。2017年,新建无人机、工业机器人、钢琴等实训室19个,改建实训室(中心)2个,与阿里巴巴、京东、东风乘用等400余家知名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位于武汉光谷腹地,汤逊湖畔。占地面积861亩,建有功能完备的实训中心及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在校学生1.4万人。现有校内实训室85间,校外实训基地200多个,与阿里巴巴、京东、东风乘用、九州通医药集团、交通银行、甲骨文、新华三、中铁建设等3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现正报批13万平方米建筑,包括士官综合楼、图书馆、教学楼、智慧教室、标准化考场,预计总投入5.6亿元,新征1400亩地,扩建体育场、无人机飞行场,完成扩建后校园总面积达2261亩。 学校共设士官教学部、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无人机技术应用学院、学前教育与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等教学单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开发、通信技术、学前教育、空中乘务等7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重点打造发展ICT专业群,学前教育、英语教育两个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国控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为省级品牌专业,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财经商贸、旅游、教育与体育等7个专业大类,形成了专业结构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部队技能人才需求融合发展的格局。 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上获奖名次始终在全省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17年,学校承担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餐厅服务(西餐))2个赛项的选拔和集训工作;2019年获批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选拔赛区4项赛事(平面设计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安全、餐厅服务)基地建设。
武昌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东职业学院
山东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教育厅直属、省内唯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是1951年建校的济南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历经济南铁路学校、济南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济南铁道学院、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济南铁路局技术学校等办学时期。2000年3月,济南铁路局广播电视大学、济南铁路成人中专并入,2000年10月改建为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11月更名为山东职业学院。2004年11月,学院由隶属铁道部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14年7月,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 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学院秉承“知能共进,德道同优”校训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身正”的教风和“笃学、创新”的学风。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工程,倾力打造“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人才、一流设施”育人基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凝练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创”的独创精神;实施德育工程,开展春风化雨般的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得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发展,终生受益;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社会,回报家庭。学院为祖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当中既有默默奉献在生产一线的建设者,也有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科技精英,还有经过风雨磨练和长期工作奋斗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以身正、敬业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学院位于美丽的泉城济南,设有城市轨道交通系、铁道车辆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车与机电装备系、铁道供电与电气工程系、铁道信号与信息工程系、铁道工程与土木工程系、铁道运输与财经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9个二级教学系部,馆藏图书92万余册,电子图书资源5TB。学院立足“铁”字特色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四层多边”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紧密围绕铁路发展和轨道交通产业链,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和机电类特色优势专业,协同发展土建施工类、生物技术类、财经管理类专业,打造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专业群,形成以轨道交通类和机电类特色优势专业为主体的“路地融通”专业特色,辐射带动本地区和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院现有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2个省财政支持的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轨道建在校园,火车开进校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成了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创设了集实验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满足了教学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有力地推进了育人过程的“产学对接、真岗实练”。 学院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敬业爱岗、潜心教学、充满爱心的师资队伍。许多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大部分实践课由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纲主讲,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实行专家工作室制,聘请动车与城轨地铁技术专家、南京浦镇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文杰建立“黄文杰工作室”,聘请数控技术和制造装备自动化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佩青建立“叶佩青工作室”。专兼教师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目前,学院拥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014年,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教授李增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道车辆专业副教授艾菊兰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学院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地围绕“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造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条线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施了“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三证书制度,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毕业生获得技能证书人数比例为95.95%,为顺利就业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学生累计获得专利225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近300项。2015年获得市厅以上技能竞赛奖励112项,其中国家级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大赛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1项。 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各类竞赛奖励23项。学院鼓励师生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院教师课题层次和数量逐年提高。2015年省级课题立项取得量和质的突破,立项院级以上教科研课题40项,其中省级课题13项,厅级课题4项;批准立项学院教研课题24项,科研课题12项,特长生课题51项;完成6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51项学院课题结项工作,获得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优秀科学研究成果2项。 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进取、好学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华美德,发挥“火车头”文化、合作企业管理文化、花园式庭院环境文化、书香校园的读书文化、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勤俭节约的美德文化等文化育人功能,以爱校如家的奉献精神、质量立校的严谨精神、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构建山职人的精神家园。德育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在专业教学中贯穿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设通识课程,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思政课改革,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举办主题活动,聘请欧阳中石、纪东、许振超、林秀贞、乔安山、刘延宝、邱为峥等先进模范人物为德育讲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课内与课外结合,用中华美德引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教育实践,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传统文化—中华美德—职业道德”的逐渐提升。2012年7月6日,学院“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正式启动,为万名在校生免费发放《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书籍,号召大家利用暑期积极参与家乡美德实践。同时,由100名优秀学生组成8支美德宣传实践小分队在暑期奔赴山东、河北等地市进行美德宣传实践活动,将学习美德、践行美德、传承美德、弘扬美德的德育新风推向高潮。活动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人民网等十余家媒体的关注报道,2012年8月27日,中央电视台在《身边的感动》栏目播出了此次活动的专题记录片。2013年暑期,学院“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与毕业生回访工作紧密结合,师生深入济南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南昌铁路局、西安铁路局、齐鲁软件园、齐鲁制药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生活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架起校企联通立交桥,让就业之路变成了通途。 学院创建了“全院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年抓就业,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四大工程(“一把手”工程、“三到位”工程、“关怀”工程、管理提升工程),设立三级机构(学院就业工作指导中心、二级院系就业工作办公室、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就业指导小组),创设二个体系(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创业支持体系),在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同时,对毕业生实施“个案指导”和“8215回访”(坚持对80%的毕业生2年内回访,对10%的优秀毕业生5年内回访),坚持市场开拓,稳定就业渠道,保障了就业工作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随着近年来铁路事业和轨道交通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学院还通过实施“多元招生、订单就业”,探索实践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自2010年以来,先后为济南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山东鲁桥建设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设订单班62个,订单培养2800余人。同时抓住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机遇,截至2015年5月,与济南、青岛、杭州、宁波、无锡、苏州、石家庄等地铁公司合作共开设40个订单班,订单学生数量达1250人。近三年,学院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济南、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17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在学院累计招聘毕业生达5540人。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器重,实现了“好就业、就好业、业就好”的就业工作目标。 学院荣获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两次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5年,学院荣获2015年度省直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在“新浪山东2015年教育盛典”评选活动中,学院获“2015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和“2015年度山东最受网民欢迎的高职院校”两项殊荣。 承载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山东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新起点上,将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提供人生出彩机会不懈奋斗!
山东职业学院 2021-02-01
职业教育产品
我公司产品线产品可覆盖并满足:“无人机驾驶”、“无人机操作应用“、”无人机组装与调试“等1+X认证体系要求,并且符合竞赛标准;
西安天翼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2022-07-0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者发表药物生物技术分析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本草基因组学团队在《ActaPharmaceuticaSinicaB》期刊(中科院1区)在线发表题为“EmergingbiotechnologyapplicationsinnaturalproductandsyntheticpharmaceuticalAnalyses(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分析中的新兴生物技术)”的论文,我校张三印教授、徐彬杰博士后、周豫新博士等作为共同作者,陈士林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2-09-21
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学校始建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02年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共建高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2018年与中央军委审计署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经过37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特色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6万余名;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4人,具有博士学位644人;拥有浦口、莫愁两个校区,占地145公顷。中共审计署党校、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位于浦口校区。 学校设有政府审计学院、会计学院等17个专业学院(教学部),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5个特色研究院;设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现有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 学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其中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审计、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应用统计、电子信息;拥有多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其中,“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分别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期项目,“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三期项目,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公共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一级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排名全国前20%-30%。 学校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5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财政部全国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3人,司法部“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等各类省部级人才工程320人,获得审计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级以上个人表彰10余人。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青蓝工程”教学团队2个。 学校建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政府审计与区域治理法治化研究院”“江苏劳动法治研究基地”和“江苏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研究基地”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审计与经济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6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项;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7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1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0项。 学校作为审计署和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承办单位,以及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承办单位,招收和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高校,与全球伙伴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科研合作;被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大学”“白金级培训机构”;与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亚洲审计组织(ASOSAI)等国际行业组织,美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审计机关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美国、法国、巴西、印度、南非等20余个国家审计长受聘学校荣誉教授。五年来,教师赴境外高校及最高审计机关进行学术交流、访学培训653人次;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学科性竞赛、海外志愿者活动1500人次。 学校设立润园、泽园、澄园、沁园书院,探索书院和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江苏省本科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和《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综合充分就业、适配就业、稳定就业、薪酬等多项指标,我校就业质量指数名列前茅;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攀升,稳定在90%以上。 当前,全体南审人在学校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承“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精神,坚持“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战略部署,正在为全面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为建设一流特色大学奠定基础而努力奋斗。(数据来源南京审计大学官网) 招生咨询电话:025-58318198;58318196
南京审计大学 2021-02-01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在奖学金、学分制、勤工俭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推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建校36年,深圳大学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学校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一所学科齐全、设施完善、师资优良、管理规范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制定了《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成立了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刘宇一艺术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大学文化。 深圳大学现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2平方公里。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校园总建筑面积154.3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图书馆馆舍51202㎡(含西丽校区图书馆一期),全校纸本资源412万余册;数据库377种,含全文电子图书258万册,全文电子期刊11.9万种。现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 深圳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415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7454人,硕士研究生6388人,博士研究生314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07人,成人教育学生21021人,留学生862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5个教学学院,两所直属附属医院,97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2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在中国高校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位列第84位。学校发起组建“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加盟高校达130所,上线课程359门,选课学校累计119所,认学分学校累计61所,累计选课人次突破60万。2018年本科生获各级各类竞赛奖614项,其中国际级131项、国家级269项、省部级205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现有教职工3616人(不含附属中学),其中专任教师2274人(教授517人、副教授643人)、技术人员560人、管理人员782人。我校博士后1068人,专职研究人员440人,访问教授164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5人(含短聘4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院士4人(短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短聘),新加坡科学院院士1人(短聘),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诺贝尔奖(生理和医学)获得者1人(短聘)。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长江学者27人(含短聘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人(含短聘1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含短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 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显著。2018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1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项,稳居全国第23位、广东高校第2位;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位居全国第36位、广东高校第4位。SCI收录论文3293篇,SSCI收录论文238篇。获科研奖励2846项。获专利授权42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9项。学报理工版获评“2018年度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论文转载量跃居全国高校学报第13位。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现与境外256所高校建立联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研修、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质量和层次。 深圳大学将继续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际,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区大学而努力奋斗。
深圳大学 2021-02-01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设立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广东省较早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具有接收港澳台侨学生、国际学生资格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践行“好学、多思、求实、创新”的校训,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地处“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良好。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国内外招收研究生。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9万余人,研究生近500人。 学校设有17个教学机构,76个本科专业(方向),涉及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理工类专业(方向)占比65%。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共5个,省级重点(名牌)专业、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等共3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建有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化学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光机电工程教育中心、现代纺织工程实验中心、艺术设计综合实验中心等一批工科实验实训基地,其中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是目前全省该类专业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功能最全的实验实训大平台。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多年位居全省公办本科高校首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独立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共2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教育硕士两个类别共10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硕士授权覆盖学校所有理工科专业。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近50%,博士学位占比达42%;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等),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海外各类优秀人才40余人。 学校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建有广东高校摩托车先进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厅级科研平台41个。其中“广东省侨乡文化与遗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成为省首批认定的20个协同创新平台之一。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主要学术支持、首席专家单位,为广东省获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及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作出杰出贡献,研究中心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学校大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近5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其中,与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海外联合研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五邑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建设,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五邑大学 2021-02-01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双一流”建设入列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并入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136人,全日制硕士生11959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1726人,全日制博士生1788人,临床博士2146人,各类留学生2207人。学校现设131个本科专业;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共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9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目前,全校教职工5197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489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7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2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并以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再捧优胜杯;2018年,我校在“创青春”创业大赛专项赛中获得金奖1项,铜奖2项。在近四届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和周春秀四位同学共获得了“五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18年截至目前,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5项成果获得江苏优秀理论成果奖,18项成果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1项成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蝉联地方高校第1位,连续七年稳居全国高校20强。2017年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0项成果获江苏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89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2485篇,“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234篇,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和第20位;2017年我校共申报知识产权1336件,授权知识产权1033件(其中国际专利申请80件,授权8件)。2017年Nature Index 及lens平台数据显示,在全球具有创新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苏州大学排名大陆高校首位。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大校区,占地面积3586亩,建筑面积158余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近500万册,中外文期刊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6年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83篇次,其转载量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中居第6位,在全国近2200种被转载的社科理论期刊中居第32位。 面向“十三五”,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苏州大学 2021-02-01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共36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设有本科专业96个,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9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800余人。在职教职工5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2个。 重庆大学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另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专业学位授权19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含培育2个),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38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及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共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及各类研究基地180余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11计划”)5个。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近16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底蕴深厚,“寅初亭”、“工学院”(A区二教)、“理学院”(A区一教)、“文字斋”、“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等近代建筑群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学校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累计藏书467万余册、中外期刊6500余种,其中电子图书363万余册、电子期刊近90000种;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198个。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重庆节点和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重庆核心节点单位。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出版社、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的期刊社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重庆大学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9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26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0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教育)2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市级教学成果奖121项,市级精品课程47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 重庆大学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英、法、德、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7所知名高校,以及美国罗克韦尔、微软、利宝集团,德国西门子,日本东京财团,香港美视电力集团,以及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等多家国外及境外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是“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国家政要、知名人士、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先后来校访问,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Hall、Ada Yonath、Robert Mundell、George F.Smoot、Albert Fert、Danielle Shechtman、Kenneth J.Arrow、James Mirrlees及Akira Suzuki等国际知名学者多次来访讲学。学校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和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已接收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比利时、俄罗斯、英国、德国、巴西、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坦桑尼亚等五大洲144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重庆大学长期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4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贺国强、张德江、方毅、杨汝岱、陈至立、刘延东、李源潮等领导同志曾到学校视察,指导和关心学校发展。教育部、重庆市主要领导同志也多次来校考察指导工作。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和“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优良学风,坚持“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坚持“树西南风声,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正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3月)
重庆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3 124 125
  • ...
  • 932 9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