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长春工程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学校具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是首批试办边防子女预科班的全国五所大学之一,是吉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一、历史沿革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早在1951年9月到1953年7月,为在短时期迅速恢复和建立国家基础工业体系,经东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筹划和批准,分别成立了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三所学校均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主要归属原冶金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管理,为冶金建筑、冶金地质和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1984年到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三所学校分别升格为长春建筑专科学校、长春冶金地质专科学校和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此后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三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发展,积累和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有4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务处曾两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1997年,三校均被教育部遴选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在当时全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1996年开始,三所学校陆续招收并培养建筑工程等16个专业本科生。 200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合校以来,学校办学规模得到扩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以建筑、地质、水利、电力、机械、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为主,工、管、理、艺、文等学科门类交叉共存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具有应用型教育特色的教学型大学,凝练形成了“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面向基础工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曾多次被吉林省政府、省教育厅、长春市委市政府授予“模范单位” “文明单位标兵”“先进党委”“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2017年,学校被吉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称号。 2007年2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全国具有国防生招生资格的百所大学之一。 2011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10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获得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2017年8月,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签署共建长春工程学院协议,学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2018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 二、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湖东校区和湖西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5.8万㎡;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46.3万㎡;运动场地总面积7.8万㎡;固定资产总值8.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27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119种、电子期刊17842种;校园网覆盖全校;建有84个实验室和计算机基础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力系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实践教学基地、岩土工程与钻探实践教学基地、电厂仿真实践教学基地、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基地、现代商务模拟实践教学基地与管理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校内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40个校外实习基地;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建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 学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能源与动力工程、测绘工程等8个专业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测绘工程7个专业为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为国家CDIO试点专业;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造价5个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造价、能源与动力工程7个专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31人,“千人计划”专家1人, 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5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高级专家,5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高校学科领军教授,7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新世纪人才,6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春苗人才,10人被遴选为吉林省级主讲教授、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7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合作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8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6人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58人被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四、人才培养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高职高专、留学生、预科生及成人继续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拥有54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笃行务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光荣传统,发扬“重教崇实、和谐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积极推进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专心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十二五”以来,学校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吉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稳居在省属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14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我国建筑、地质、水利、电力等基础工业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的大地上,凡有大型建筑工地、金属矿山、水电工程和电力工业的地方,就有长春工程学院毕业生的身影和业绩。 五、教研与科研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对教学工作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十二五”以来,全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主持或参加了594项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其中省部级课题196项;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8项;获省级及以上教育技术成果奖10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15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24门。 学校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努力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学校现建有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建筑能源供应及室内环境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水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汽车集成制造技术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配电设备自动化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寒区住宅建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油页岩钻探与环境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制造在线检测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吉林省智能电网测控技术与数据分析工程实验室和东北地域装饰文化研究中心等19个省级科研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42个。 “十二五”以来,我校教师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312项;合作承担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课题1项;转化授权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37项;发表论文3400余篇,其中SCI、EI等收录论文847篇。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西班牙罗维拉•维尔吉利大学、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德国雅德应用科学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韩国莲庵工业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大同大学和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等国家(地区)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关系,并互派专家、学者、留学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教育和科研合作。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先后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合作开办了土木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专业教育项目、与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开办了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教育项目。 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专项经费,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近5年来,共选派100余名教师赴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丹麦、日本、德国、荷兰、台湾等国家(地区)高等院校进行访学、交流或进修。 学校十分重视保持和加深与冶金、有色金属、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企业的传统联系和友谊,不断巩固和扩大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新形势下,学校将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努力为发展我国基础工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长春工程学院 2021-02-01
[5月23日·长春]第五届智慧校园新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启动报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研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径新范式,宣传高等教育强国研究成果,聚焦高等教育领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转型议题,展示 AI 技术在高校校园场景应用中的创新性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决定举办“第五届智慧校园新技术创新学术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4-30
【长春广播电视台】高博会:以教育强国赋能东北振兴 以融合创新引智助力长春高质量发展
【长春广播电视台】高博会:以教育强国赋能东北振兴 以融合创新引智助力长春高质量发展
长春广播电视台 2025-05-24
汽车教具汽车分解模型汽车教学设备
北京智扬北方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新华网】新华社看长春丨名校云集长春 助力东北振兴!100秒速览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
5月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幕,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同日举行,吸引千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800余家科技企业参加,聚焦以融合创新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新华网 2025-05-24
混合动力汽车电控系统关键技术
汽车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形势,使得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电控系统是混合动力汽车最为核心的技术,由于系统结构和工况复杂,混合动力电控系统关键技术突破难度较大,严重制约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应用。经过十多年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了建模、控制、优化、测试过程中的系列难题,掌握了覆盖并联、串联、多能源混动汽车的整车电控关键技术,并形成关键零部件产品。技术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69篇。经科技鉴定,专家均认为:“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所属节气门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永磁同步弱磁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湖南大学 2021-04-11
汽车设计与制造相关技术及其应用
依托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效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电子控制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装备先进设计技术与仿真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汽车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汽车造型品牌基因的表征、遗传与变异,②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车身数字化设计方法,③儿童的碰撞损伤机理与防护方法,④车身用铝镁合金热变形理论与短流程加工技术,⑤车身正向开发自主创新与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湖南大学 2021-04-11
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桥技术
Ø  成果简介:电子差速桥技术是电动汽车所具有的一项关键技术。基于电动轮驱动技术的电动汽车由于采用多电机驱动策略,不仅传动系统简单、效率高,而且可以解决电动汽车对电动机功率要求高和功率器件性能难以满足要求的矛盾,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结合电动游览车开发项目,设计了电子差速桥,电动轮采用直流串激电动机,电动机电枢采用并联结构,控制器采用了基于转向几何的独立转矩开环和闭环控制策略以及基于减小质心侧偏角的独立转矩控制策略,达到了不用测量方向盘转角即可由电动机自动实现速度与驱动力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智能网联汽车仿真软件关键技术
1. 痛点问题 自动驾驶受制于测试规模、测试成本、法律法规等多方面限制,导致实际道路的测试验证工作安全性差、成本高昂。据权威机构预测,实现全自动驾驶需至少170亿公里测试,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是天文数字。合理的研发时间内完成百亿公里的测试验证,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准确可靠地仿真。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商大多选择采购国外的自动驾驶仿真软件,国内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类软件产品。并且,自动驾驶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传统仿真软件对新趋势适应性不足,存在渲染负担重、交互智能差、仿真精度低、测试评价难的问题,不足以高效的支撑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2. 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智能汽车团队,深耕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深刻理解现阶段技术瓶颈,聚焦细分领域重点攻关,打造了以LasVSim为平台的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研发工具链,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该工具链面向大规模交通流的自动驾驶仿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致力于解决现有仿真平台的需求痛点,覆盖典型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自主研发了交通参与者交互模型,高精度传感器模型和车辆动力学模型,支持标准化的算法开发I/O接口,内嵌客观性能评价体系,可实现自动驾驶算法的仿真测试加速迭代。 合作需求 (1)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企业开展业务合作。 (2)项目孵化需办公场地500平,天使轮融资需求约1000万元。
清华大学 2022-01-07
汽车结构件内高压成形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内高压成形是一种加工空心轻体件的先进工艺方法,原则上适用于冷成形的材料均适用于内高压成形工艺,适合制造空心变截面轻量化构件,可以减轻重量节约材料又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厅、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科建设项目和第一汽车集团研发项目的资助,在国内首家开展了内高压工艺理论和成形机理方面的基础研究,研制国内首台400MPa内高压成形机,该设备获得国家专利, 专利号:ZL00208694.8。 主要应用领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6 77 78
  • ...
  • 929 9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