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紫外线消杀机
利尔达紫外线空气消杀机是一种受自然界启发的空气净化系统,它采用了内置紫外线照射的技术,通过引导空气循环,使空气得到消毒和净化,同时也保证了环境和人类不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和影响。   一、工作原理   它是从进气口的变速风扇将空气吸入含有紫外线(UV-C)光源的封闭室,从而对空气进行安全过滤和消毒。这个腔体是进行消毒灭菌的地方,紫外线(UV-C)滤芯安装在设备内部,每小时最大可处理30立方米的空气消毒,平均使用寿命为12个月。滤芯更换方便,并能长期保证净化功能。   二、优势明显   ●经验可杀灭99.9%的病毒和细菌   ●产品设计安全且能持续消毒   ●在打开空调的环境内使用效果更理想   ●静音运行,舒适清静   ●无UV-C泄露及无臭氧杀菌,对人更安全   三、应用场景   广泛应用于医院、酒店、学校、办公室、餐厅、商店、酒吧、家庭等场所。   它拥有壁挂式、落地式、平铺摆放以及悬吊式四种灵活的安装方式。目前该产品的控制方式是通过设备上集成按钮实现。   四、测试认证   根据ISO15714标准对不同种类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进行了测试。该设备还符合空气净化器上IEC60335-2-65标准中规定的安全要求。
浙江利尔达客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智能会诊、配送、防疫巡检机器人
2020年3月5日、6日,由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C-FAIR)牵头研发的适用于抗疫需求的两款机器人分别入驻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支援抗疫一线。 此次捐赠给抗疫一线的两款机器人分别是“智能会诊及配送机器人”和“防疫巡检机器人”。“智能会诊及配送机器人”可替代医护人员到污染区病床前对病人开展问诊、随访、物资配送等工作,从而减少病毒传播机会,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压力。“防疫巡检机器人”具有智能监测体温,在规定路线进行喷洒消毒、人脸识别、口罩佩戴语音提示、自主导航避障、防疫宣讲等功能,首批5台于6日到达武汉。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C-FAIR便与山东省肿瘤医院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以人工智能助力科学防疫的可行性方案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会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济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以C-FAIR医工交叉研发平台为支撑开展技术攻关,在10余位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前后用时近1个月完成样机。   为适应疫情防控发展,C-FAIR医工交叉团队将继续深挖抗疫需求,以高科技手段完善“防疫机器人”体系。团队正积极研发以力反馈柔性机械臂为特色的智能抗疫机器人,替代医护人员近距离临床病毒采样及辅助检查操作,以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为打赢抗疫阻击战贡献一份山大力量。
山东大学 2021-04-10
光莆测温消毒防疫多功能站
产品详细介绍
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环境友好型藻类杀/控剂
灵菌红素族(Prodigiosins)是一类天然红色素家族的总称,包括Prodigiosin,Prodigiosin25-CmetacycloProdigiosin,Prodigiosene和desmethoxyprodigiosin等,灵菌红素(Prodigiosin,2-methyl-3-pentyl-6-methoxyprodigiosin)是该族色素中的典型物质,最近国际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由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所生产灵菌红素族色素(Prodigiosins)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治理赤潮和湖泊水华等方面。项目通过理化方法致突变筛选高产灵菌红素菌株。发酵方面从生化工程角度对灵菌红素产生和分泌从分子遗传水平、细胞调节水平和反应器传递水平进行较系统地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发酵过程多参数相关分析和实时诊断技术,以实现运用宏观操作来控制微观细胞代谢和灵菌红素产生和分泌的目的。分离纯化方面综合国内外的纯化工艺,制定了低成本且简易的制备工艺:30升罐发酵水平达到800毫克/升以上,提取总收率可达75%,试验样品纯度90%以上。国家863重点项目子课题,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复方灭鼠剂(特杀鼠 2 号)
已有样品/n特杀鼠2号(原复方灭鼠剂系列,复方灭鼠剂配制方法专利申请号为9110774.6)是依照害鼠生理生态特性和药物相互作用原理,以抗凝血剂为基底,配以多种增效、增诱、助溶剂配制成的新型杀鼠药。具有灭鼠效果显著、毒杀历程缩短、且适口性好、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等特点。经国内同行专家鉴定其“具独创性,先进性,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成果还在国内首例推出了可溶性液剂这一杀鼠剂剂型,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杀鼠剂的应用开辟了—条广阔的途径。使用对人畜无毒或低毒的药物作增效剂、增诱剂,既提高了对鼠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智能消杀机器人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在公共场所做好一系列消毒杀菌工作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此次疫情更是凸显了消杀工作在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中的关键作用。针对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等病毒传播的早期防御,本项目拟面向医院、图书馆等室内场所的需要,研制一种集成了紫外线照射消毒、臭氧消毒、次氯酸雾化消毒三种消毒方式的智能消杀机器人,可实现根据预设路径进行自主导航、自主避障、自主消杀的功能,从而实现消杀工作的“机器换人”,减小人工操作的工作强度,将传统消杀工作人员从有污染、有刺激性和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主要技术特点: 主要参数: 消杀方式 紫外线+雾化+臭氧 标准电压 24V 标准容量 10AH 行走速度 2-40m/min 防撞装置 激光雷达避障+超声波避障 消毒液容量 15L 喷雾时长 8h 超声波雾化组数 2组超干雾雾化喷头 适用介质 双氧水,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 紫外线组数 3组uvc紫外线杀菌灯,环绕照射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拧转式甜菜杀秧切顶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尤其是一种甜菜杀秧机。包括机架和主传动轴,主传动轴设置在机架上,其中,还包括减震装置、切顶装置和旋转除叶装置,所述主传动轴、减震装置、切顶装置和旋转除叶装置均设置在机架上,在机架两侧的前部下方分别设置旋转除叶装置,减震装置和切顶装置位于机架的后部,在机架两侧的后部下方分别设置切顶装置,减震装置位于切顶装置的上方,切顶装置通过减震装置与机架连接,主传动轴分别与切顶装置和旋转除叶装置传动连接。其采用拧转甩打原理,借助拧转杀秧机构,将杀秧、去秧柄工序融为一体,简化结构、降低功耗;通过爬行切削方式,利用爬切机构,完成甜菜青头的切削,并适应不同高度和株距的甜菜生长状况。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数字孪生群智系统破解社区防疫效率难题
本项目是全球首个面向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数字孪生群智系统,聚焦社区疫情防控,推动疫情防控无人化,提升相关部门疫情联防联控水平,立足疫情防控,聚焦社区防疫痛点,从根本上解放人力物力资源,增加疫情防控效果。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王妤妃 信息学院 2018-2022 吴圣杰 信息学院 2021-2024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陈龙彪 信息学院 副教授 普适计算 王程 信息学院 教授 三维视觉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全球首个面向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数字孪生群智系统,聚焦社区疫情防控,推动疫情防控无人化,提升相关部门疫情联防联控水平,立足疫情防控,聚焦社区防疫痛点,从根本上解放人力物力资源,增加疫情防控效果。基于三大核心技术:数字孪生、任务协作、群智演化,实现异构设备自组织协同完成突发疫情防控任务,为各部门疫情联防联控提供一套高效可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厦门大学 2022-07-27
火灾快速消烟技术与装置
目前主要应用的消烟措施是物理原理的强制排烟、喷射水雾和化学原理的喷射消烟剂,这些措施只有在非常重要场合才可能设置为固定式的火灾时自动启动形式,绝大多数是要等消防员赶到火灾现场才能实施,可能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而且强制排风有“风助火势”之嫌,喷射水或消烟剂无疑因物品将全部报废、而增大火灾损失。传统消烟措施的另一类是已有应用、一直也是研究热点的静电吸附原理的消烟技术。遗憾的是,目前的产品,或者把整个场区做成一个强电场、极不安全;或者引入风力循环,依然有可能强化火势。 本消烟装置能把火灾时产生的烟雾在上升到达天花板时快速吸附清除其中的细微颗粒物,避免烟雾在天花板处堆积后再下压至呼吸带、降低能见度、使人员难以逃生。同时也由于消防员能更接近火源、尽快彻底灭火,可避免由于起火后自动升温自动喷水、导致更大的财产损失。该技术因利用了“颗粒汇”效应及热烟气密度轻自动上浮的特性,无需风机及管道、无需气流输送等,能在近乎静止状态消烟,可完全避免传统抽风机排烟等措施可能导致的“风助火势”的风险。 
清华大学 2021-04-11
挑流-射流联合消能系统
挑流-射流联合消能系统利用下泄的高速水流冲击溢流堰上叶轮转动,通过变速器加速发电机旋转发电,为置于水垫塘中的增压泵供电,增压泵的矩形出水口向上喷射出的面状水流与溢流坝面挑射后下泄的面状水流在空中碰撞消能,冲击叶轮过程进行底坎消能,在完成底坎消能和对冲消能后,余能将在水垫塘得到进一下的消减。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