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鲜脆剁椒及其制备技术
项目研究背景 :现有剁椒产品配方不尽合理,其制备方法仍沿用我国 传统的切碎、腌渍、调味生产方法,生产周期长( 7 天以上)、产品脆性保 持时间短( 30 天之内),辣椒肉易软化、糊烂而使辣椒块皮肉分离,无法 使辣椒皮肉保持一致,无法长期( 1 年以上)保持剁椒产品的脆性。 技术原理 :由辣椒、适量的食盐、脆化剂、精炼油、味精组成。方法 是将鲜辣椒洗尽,进行中温热风脱水,切条、切块后,进行盐渍、脆化处
南昌大学 2021-04-14
金属/陶瓷复合防护板制备技术
金属/陶瓷复合防护材料或结构,主要有结构可靠性、重量和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可应用于车辆(如装甲车和运钞车)、船舶舰艇和武器直升机等防弹或防爆场合。金属/陶瓷复合防护板制备方法主要包括胶粘、机械固定和各种热加工工艺(如铸造、热压等)。目前,金属/陶瓷复合防护板主要包括层叠复合、陶瓷增强金属匀质复合、梯度复合、侧向约束和三维约束等基本类型。金属封装陶瓷复合防护板是一类具有有效三维陶瓷约束,良好的金属/陶瓷界面冶金结合特征的新型陶瓷复合防护板,它特别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抗崩落和抗多次打击能力。
江苏大学 2021-04-14
阴离子聚合技术制备液体橡胶
阴离子聚合技术是指采用碳负离子进行聚合的一种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目前在国内燕山石化、巴陵石化和独山子石化已经实现产业化,随着国内轮胎行业对合成橡胶性能要求的逐步提高,阴离子聚合技术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阴离子聚合技术在链增长反应中,如果无杂质可以一直保持活性,因而属于“活性”聚合。迄今为止,阴离子聚合仍是实现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最为精确、有效的方法,可以进行可控合成,具体包括:⑴可控分子量,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合成几百-几十万;⑵可控分子链的微观结构,通过加入不同量的
山东大学 2021-04-14
大蒜油微胶囊制备技术
本技术以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为壁材的大蒜油微胶囊及其制 备方法和应用。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和大蒜油制成均一乳状液,搅拌形成 微胶囊悬浮液;再调节 pH 值,加入谷氨酰胺转氨酶,搅拌使微胶囊固化,水洗 收集湿囊,经真空冷冻干燥得到固态微胶囊。本发明中采用的壳聚糖和大豆分 离蛋白通过静电相互吸引作用结合包埋大蒜油,得到大蒜油微胶囊,既可以掩 盖大蒜油的刺激性气味,还可以避免大蒜油中的烯丙基硫醚类化合物在食品加 工过程中损失,从而可以提高大蒜油的稳定性;拓展大蒜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 用。 技术优点或者效益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蓝藻基吸附材料的制备技术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愈演愈烈,有 65%以上的湖 泊和水库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并且一些大型湖泊和水库都爆发过严重的蓝藻水 华。张胜文团队通过先进的处理技术,解决了蓝藻异味的问题,并通过简易的方 法,成功制备了明胶/蓝藻复合海绵。本研究解决了蓝藻废弃物处置的难题,使 其具有功能性,复合海绵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溶胀性能、吸附性能、可生物降 解性能,在污水处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明胶/蓝藻复合 海绵对 Cr3+的吸附率高达 99%,且通过对复合海绵的改性研究,提高了复合海绵 对其他金属的吸附效率。 关键技术 1、通过先进技术解决了蓝藻的异味问题; 2、通过简易的方法制备了明胶/蓝藻复合海绵材料; 3、通过对复合材料的改性,提高了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率。 获得成果 1、申请专利四项
江南大学 2021-04-13
蓝藻基吸附材料的制备技术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愈演愈烈,有 65%以上的湖泊和水库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并且一些大型湖泊和水库都爆发过严重的蓝藻水华。张胜文团队通过先进的处理技术,解决了蓝藻异味的问题,并通过简易的方法,成功制备了明胶/蓝藻复合海绵。本研究解决了蓝藻废弃物处置的难题,使其具有功能性,复合海绵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溶胀性能、吸附性能、可生物降解性能,在污水处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明胶/蓝藻复合海绵对 Cr3+的吸附率高达 99%,且通过对复合海绵的改性研究,提高了复合海绵对其他金属的吸附效率。
江南大学 2021-04-13
氟化试剂TMSCF3制备技术
TMSCF?是一种氟化试剂,应用较为广泛,通常作为药物的氟化试剂。它能方便的实现官能团的转换,从而引入三氟甲基。本技术制备工艺先进,成本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发酵南瓜饮料及其制备技术
我国的南瓜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南瓜的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大规模加工始于八十年代末,加工的产品形式单一,主要是南瓜全粉,已有的南瓜发酵饮料存在香气和风味不足等品质不佳问题。发明以南瓜为原料,结合焙烤工艺,利用多菌株进行发酵,提供了一种具有烘焙食品特有的风味和香气而且营养价值丰富的发酵南瓜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该成果技术产品富益生菌。具有潜在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价、降低血清胆固醇、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以及腐败产物的形成等作用。 该发明制得的发酵南瓜饮料营养价值丰富,含有独特的焙烤风味和发酵制品的风味,色泽金黄,质地均一,香气馥郁,口感适中,产品保存期长,深受消费者喜爱,为南瓜的深加工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目前,已进行中试试验,效果良好。我国南瓜资源丰富,该成果转化不受地域限制,投资小,技术工艺简单,方便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品风味好、营养高,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按年产1500吨发酵南瓜饮料计算,按单价10元/kg,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 (注:本项目发布于2019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沉淀法制备白炭黑技术
白炭黑的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主要是指气相法,湿法可以分为沉淀法和凝胶法。气相法的优点是产品纯度高、分散度高、粒子细而形成球形,表面羟基少,因而具有优异的补强性能,但原料昂贵,能耗高,技术复杂,设备要求高,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凝胶法制的产品特性类似于干法产品,价格又比干法产品便宜但工艺较沉淀法复杂,成本亦高,该法应用较少。沉淀法是硅酸盐通过酸化获得疏松、细分散的、以絮状结构沉淀出来的SiO₂。该法原料易得,生产流程简单,能耗低,投资少。 目前沉淀白炭黑的制法大多数是采用硫酸或盐酸溶液与硅酸钠溶液进行化学反应,此法所制得的沉淀白炭黑的性能比较优良,成本也比较低廉。沉淀法制备白炭黑技术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如水玻璃浓度、硫酸浓度、水玻璃和硫酸的反应比、反应温度和添加剂种类等,控制产品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改变添加剂种类和加入量来调节产品的吸油值、折光系数,使制得的产品性能指标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特点: 1.制备过程中改变添加剂种类和加入量对产品吸油值、折光系数以及产品原级颗粒大小的影响,同时采用合适的固液分离、产物清洗以及干燥手段,制得分散性很好的白炭黑粉体; 2.根据该白炭黑所应用的领域选择表面改性剂,使其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3.产品性能指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粒度d50,2~20μm;吸油值,130ml/100g~380ml/100g;折光系数,1.4~1.5;摩擦系数,0.0540~0.1010。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降糖抗栓肽生物制备技术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流行疾病。本课题组研发的“降糖抗栓肽口服液”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三多一少”症状、血糖浓度、胰岛素抵抗和口服糖耐量,恢复脏器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改善血流变特性,防治血栓形成和发展;长期高剂量口服无毒无害,是一种安全长效的口服降糖抗栓双功能制剂。本技术提供了完善的“降糖抗栓肽口服液”(有效成分为长效促胰岛素-水蛭素) 高效生产菌株、中试发酵和纯化制备技术生产工艺。 项目特色: 首次采用无缝串联融合技术克隆了长效促胰岛素-水蛭素基因,创制了其高效生产菌株、中试发酵工艺和纯化制备技术。相关内容已获 2 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多篇 SCI 论文,并通过天津市科技支持重点项目验收鉴定(成果编号 14ZCZDSY00013/170800)。 完成了降糖抗栓肽的药理、药代和毒理学实验研究,证明其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模型鼠的“三多一少”症状、血糖浓度、胰岛素抵抗和口服糖耐量,恢复其脏器损伤,阻止细胞凋亡;改善血栓模型小鼠的血液特性,延缓尾部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口服降糖抗栓肽以快速吸收和缓慢消除的形式发挥降糖和防栓功能;长期高剂量口服降糖抗栓肽未发现明显的急性、慢性、生殖和遗传毒性,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长效的口服降糖防栓双功能药物。 “降糖抗栓肽口服液”具有显著的“降糖抗栓”功效,其应用将使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摆脱“久病缠身”和长期“打针注药”的痛苦,并可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市场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超1.2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4.5亿人,预计到 2040 年将超过 6.5 亿,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流行疾病,足见其需求迫切、应用前景广阔和市场潜力巨大。 “降糖抗栓肽口服液”具有显著的“降糖抗栓”功效,其应用将使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摆脱“久病缠身”和长期“打针注药”的痛苦。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比例已接近总人口的 10%,且仍在逐年上升,若“降糖抗栓肽口服液”能获批上市,将给企业带来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南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911 9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