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50多年来,数代接续,薪火相传,厚积薄发,培养和输送了数万名教学骨干和技术人才。学校所在地江西省鹰潭市,是华东重要交通枢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举世闻名的铜都,道风浸染,人文鼎盛,工业发达。 学校师范教育办学历史悠久,校史肇始于1960年创办的上清师范学校。50多年来,师范文化数代接续,薪火相传,厚积薄发,为江西省培养和输送了数万名行业骨干和技术人才。 学校新校区占地1250亩,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功能区划合理,设施设备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现有馆藏纸质图书40多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中外文期刊690种,教学用计算机近2000台,建有7大实训中心62个实验实训室,为人才培养和教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现设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护理与视光学院、应用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开设教师教育专业7个,高职教育专业12个。现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专业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多门。现有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早教中心各一所,与省内外70余家企业、学校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320人,外聘兼职教师160余人。专职教师中,教授34人,副教授6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115人,双师型教师145人,省高校教学名师5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3名,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3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1名。 学校面向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学院坚持“开门办学”,以校企、校校合作,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开设“4G通讯、移动客服、银行会计、高铁乘务、联想工程师、空乘、海乘”等特色订单班和“机电一体化、眼视光技术、旅游管理、学前教育”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市大赛中有近200人次获奖,教师近3年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113项,公开发表省级以上论文523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9篇,出版专著30多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共举,涵盖成人学历教育、职前职后培训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开放型办学格局。 学校坚持扬优办学和特色办学,秉承深厚历史积淀,突出师范特色,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强、发展能力优、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行健全人格+复合专业+现代技能的“三元”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生技能考核及目标评价体系。学校设有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点、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点、省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学生“学精湛实用技术、获职业资格证书、选择理想职业岗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党团建设,确立了“以党建带团建,以党风正校风,群策群力抓改革、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校院二级管理机制畅通,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后勤事业保障有力,文明创建方兴未艾,政治生态风清气正。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人事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定西市定临路4号,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建校29年, 校园面积358亩,后山绿化面积450亩,校舍建筑面积11.6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亿多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143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28万余册。现有教职工222人,专任教师19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3人,占27.04%。研究生学历教师31人。先后聘请外籍教师8人,兼职教师10人。近三年来教师在地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编写或参编教材、专著48部,其中一部著作获2002年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部著作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开发教学软件12种;3名教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4名教师获得省、市优秀教师称号。学校现有10个教学系,设14个师范类专科专业和17个普通类专科(高职)专业。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800多人。学校建有生物、化学、物理、地理、会计模拟等实验室。有8座微机室、1座接口技术实验室、18套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3套语音教学系统、2套现代远程双向网络教育系统(清华大学定西双向网络教学站、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定西双向站)。申请设立了天津师范大学甘肃函授站、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定西教学站、西北师范大学及甘肃农业大学定西教学站、清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定西教学站,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开办本科班和专科班。设立了甘肃省乡镇企业干部培训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中德合作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养项目甘肃基地、定西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定西市继续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为定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了10000多名专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和地方经济建设实用人才,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8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办学声誉。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UIC) 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于2005年在广东省珠海市携手创立,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获得国家教育部特批。成立至今,北师港浸大得到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大力支持,并与珠海市政府在2014年签订了合作协议。2016-2017学年,北师港浸大获教育部批准开展研究生教育。2017年,北师港浸大建立研究生院,培养研究型硕士、博士及授课型硕士,毕业生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位证书。 北师港浸大由许嘉璐教授、吴清辉教授创校,采用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由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任校董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教授任校长。创校十五年,北师港浸大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独特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大学,秉承全人教育办学理念,创新地推行博雅教育、四维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学校设有工商管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理工科技和文化与创意四个学部,开设二十多个本科专业,实施四年全英文教学,所有课程均通过香港浸会大学严谨的课程评审。学校拥有一支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师资队伍,在校生六千余人。毕业生学成后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和UIC本科毕业证书,在内地、香港及国际范围均获认可。 UIC毕业生逾七成前往欧美、澳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继续深造,其中超过一半进入全球前100强名校。参与就业的毕业生也深受跨国企业、国企以及政府机构等单位青睐。”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2021-02-01
东北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武永华教授与环境学院冯江教授、江廷磊教授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Ambush predation and the origin of euprimates”在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在线发表。
东北师范大学 2022-09-27
东北师范大学糖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该论文揭示了聚糖诱导半乳凝素-3(Gal-3)寡聚化的机制,首次提出了聚糖诱导Gal-3寡聚化的动态模型,并阐述了这种动态聚合反应与Gal-3/聚糖功能的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 2022-06-08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学校现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1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 学校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部等13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2个,本科专业58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校级院士工作室6个。2017年1月,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和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53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13项,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6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99项,其中主持或参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26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906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954篇;共获授权专利5759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度全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我校名列全国高校第34位;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中,我校名列全国高校第31位;该两项排名已连续6年进入全国高校50强,均位居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知识产权运营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网络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素质能力大赛、精品项目建设、易班应用等重大工作和活动中成绩优异,学校成为唯一一所蝉联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高校。科大学子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科技大学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培养了近15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2014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称号;在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评选表彰活动中,成为唯一一所在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获得“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和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以上统计截至2018年9月) 西安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邮编:710021 咸阳校区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人民西路49号 邮编:712081 太华路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北路43号 邮编:710016 电话:(029) 86168012 传真:(029)86168012 网址:http://www.sust.edu.cn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2-01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一、基本情况学校北校区坐落于古都咸阳,南校区位于西咸新区西咸大道,总占地面积796675.3平方米。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5万名,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3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二、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04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83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3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4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59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三五”人才2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特支计划”人才15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5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三、人才培养六十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育了8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现开设27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82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88人,本科生12334人,留学生115人。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近五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特等奖1项。 四、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陕西省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与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 五、医疗服务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40年,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医院之一。医院拥有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各级平台42个,有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学、专科37个。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第一批优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近年来,医院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优势,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向着健康型、智慧型、人文型现代化中医院不断迈进。第二附属医院建于1973年1月,前身为“陕西省第二纺织医院”,2008年整建制划转至我校。医院有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项目23个。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三批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推拿专业区域诊疗中心(培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单位、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医院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部爱婴医院”、“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陕西省首批百姓放心医院”、“陕西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诚信医院”、“咸阳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医院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专业人才优势,着力将医院建设成为国内综合能力过硬,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服务水平一流集医、教、研、健康管理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大学附属医院和区域诊疗中心。六、科技产业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旬邑、子洲、佳县、柞水、镇巴、洛南等二十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步长制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学校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对全省60个县中药资源进行了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学校指导建立了20多个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学校研发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七、对外交流学校是中国最早有条件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是中国最具有中医药文化底蕴特色的高等院校,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现有来自15个国家在校留学生121人。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赞比亚、哥伦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八、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文化铸校”战略,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坚持发扬延安精神,学习邵小利英烈风范,发挥大师楷模作用,积极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一是发挥红色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公寓、进学生头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国青年报》曾深度报道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绩。二是发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优势,加强传统医德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关工作受到全国行业院校和省内兄弟院校一致好评。三是发挥以“精诚仁朴”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作用,积极探索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了一代代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服务社会的中医药大学生。《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学校文化育人工作成绩。四是发挥网络育人作用,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新媒体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二。五是发挥“文艺百花奖”汇演、大学生辩论赛、田径运动会等传统文体活动,以及精彩纷呈的学生社团活动优势,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烘托莘莘学子的青春热情,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成长舞台。学校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获评中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校2012年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2016年荣获陕西省高校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单位”,近三年连续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专家报告荟萃㊴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志群:产业学院的理论与实践
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专家报告产业学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志群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11
东北师范大学在海洋仪器供电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项目面向我国海洋监测设备供电需求,基于东北师范大学独有的低流速发电、水下电机密封、自润滑轴承等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15台套模块化潮流能发电装置,为水下探测仪器、声呐、浮标等海洋仪器提供电能。
东北师范大学 2022-06-08
华南师范大学杨中民副校长走访奥威亚
双方就校企合作、访企拓岗、人才培养等进行座谈交流。
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2-12-2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188 18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