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微生物法生产天然香料α-松油醇技术
已有样品/n微生物法生产天然香料α-松油醇技术。  成果简介:α-松油醇(FEMA 3045)有稳定的丁香花、铃兰花等花香香气,是我国重要的出口香料品种,可用于调配柠檬、甜橙、桃子、柑橘等食用香精。α-松油醇天然存在于柑橘精油、松节油、桉叶油、迷迭香油等多种植物精油中,但在精油中的天然含量一般较低,因而实际使用的α-松油醇主要来源于化学合成。本成果突破现有技术以化学合成法生产α-松油醇的技术瓶颈,提供一种微生物法生产香料α-松油醇的方法,通过该法生产的香料属于天然香料,克服了化学合成法存在的安全性问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大环内酯类农药的应用开収技术
阿维菌素是从链霉菌 Streptomyces avermiti 分离获得的一组大环 内酯类农畜两用抗生素,对线虫、昆虫和螨虫均有驱杀作用,用于治 疗畜禽的线虫病、螨和寄生性昆虫病,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等特点。 近年来,兰州大学药学院刘映前老师课题组围绕阿维菌素的衍生合 成、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了多个活 性较好的先导分子,改造后的新化合物克服了原母体阿维菌素的某些 不足,在防治范围、杀虫活性和对人畜及环境毒性等方面有了进一步 的改善,以期获得具应用价值的
兰州大学 2021-04-14
番荔枝总内酯滴丸
【项目来源】1、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抗肿瘤活性物质—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活性与结构-毒性的相关性研究(P09018)2009.12-2012.12;2、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抗肿瘤活性物质—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LZ09001),2009.10-2011.12;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四氢呋喃型系列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对肿瘤细胞线粒体复合酶I的ND2亚基基因表达的影响(20113237110009),2012-2014。 【类    别】中药5类新药。 【剂    型】滴丸。 【知识产权】已授权专利1项:专利名称“抗肿瘤活性精制番荔枝总内酯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公告号 CN 101485700 B。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积杀虫。临床主要用于恶疮肿痛等;治疗肝癌,尤其对多药耐药性肝癌疗效较好。 【主要技术指标】 在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结构-药效、结构-毒性、药效-毒性等方面有诸多创新。 1、本研究已从番荔枝种子中,分离鉴定了50多个化学成分,并对分离所得的12种番荔枝内酯进行了5种人实体肿瘤细胞毒性测定,同时考察了代表不同结构类型的番荔枝内酯的抗肿瘤活性。 2、以紫杉醇为阳性对照药进行了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抗癌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实验结果还显示部分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组相对于阴性组对小鼠的脾和胸腺免疫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而对小鼠肝脏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或负面影响,但阳性药紫杉醇对小鼠的脾、胸腺和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以5-氟尿嘧啶(10mg/kg) 为阳性对照,考察对肝癌(HepS)移植瘤小鼠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抗肿瘤活性作用优于阳性组。 4、作用机理的探讨,以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S作为工具药,发现在早期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释放活性氧,而后耗竭细胞内ATP,抑制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后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而这种膜电位的变化最后很明显地增强了白血病细胞对死亡受体蛋白(CD95,TRAIL)的凋亡敏感性。 【推广应用前景】 肝癌是全球第6大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3大主要因素,番荔枝内酯治疗用量小,作用机制独特,对多药耐药的肝癌细胞也具有强大的抑制活性,不同于目前临床上用的各类抗肝癌药物,而且天然资源较丰富,可认为番荔枝内酯有巨大的市场开发前景。 【项目进展情况】已完成临床前主要研究工作,获发明专利1项,申报2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十二内酯合成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δ-十二内酯的合成方法,其步骤:(1)缩合、脱水:在碱性条件 及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使环戊酮与正庚醛进行羟醛缩合,然后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脱水 生成 2-庚烯环戊酮;(2)加氢:2-庚烯环戊酮在离子交换树脂载钯催化剂下加氢得 2-庚基 环戊酮;(3)氧化:2-庚基环戊酮与过氧化氢经 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得到粗品;(4) 精制:将粗品通过分子蒸馏的方法获得纯品。方法易行,操作简便,收率较高,原料易得, 使目的产物 δ-十二内酯的收率增大,纯度大大提高了,产物纯度大于 99.0%、产率在 80% 以上,所使用的催化剂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在基于纳米石墨烯的高性能单原子电催化剂、C60衍生物高效储锂、CSPbBr3量子点铁电性质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王湘麟课题组在基于纳米石墨烯的高性能单原子电催化剂、C60衍生物高效储锂、CSPbBr3量子点铁电性质研究等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发表于Nano Energy(IF:15.548);ACS nano (IF:13.903);《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4.695)。发展高效稳定的非铂基电催化剂对质子交换膜电池等清洁能源转换装置的大规模应用具有关键作用。王湘麟团队基于结构明确的纳米石墨烯,合成了单原子铁-氮-碳氧还原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接近商业Pt/C,并具有高循环稳定性。我校物理系副教授徐虎和物理系博士后黄祥构建了理论计算模型并模拟电催化反应过程。在锂电池电极材料方面,王湘麟团队与台湾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教授王立義(Wang Leeyih)团队合作,基于C60衍生物开发高性能的储锂材料,研究论文发表于ACS Nano。王湘麟团队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袁宏明教授合作,首次发现全无机卤化物钙钛矿CsPbBr3量子点具有出色的铁电性,研究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催化合成12-芳基-8,9,10,12-四氢苯并[α]氧杂蒽-11-酮衍生物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424243.8)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合成12-芳基-8,9,10,12-四氢苯并[α]氧杂蒽-11-酮衍生物的方法,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该合成反应中芳香醛、β-萘酚和1,3-环己二酮衍生物的摩尔比为1:1:1,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摩尔量是所用芳香醛的7~10%,反应溶剂90%乙醇水溶液的体积量(ml)为芳香醛摩尔量(mmol)的3~6倍,回流反应时间为15~60min,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所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高纯度银杏内酯的制备
在天然植物药的开发中,银杏叶的现代药用研究无疑是热点之一。七十年代初,德国首先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具有明确质量标准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61,为黄酮甙(含量在24%以上)和萜内酯(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总和,含量在6%以上)的混合物,并以此开发成了疗效显著、稳定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单方植物药,成为欧洲最为畅销的药品,引起了国际医药界极大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银杏制剂所用原料均符合EGb761的质量标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的药理和临床实验都证明了银杏叶提取物中的主要药效
南开大学 2021-04-14
高纯度银杏内酯的制备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在天然植物药的开发中,银杏叶的现代药用研究无疑是热点之一。 七十年代初,德国首先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具有明确质量标准的银杏叶提取物 EGb761,为黄酮甙(含量在 24%以上)和萜内酯(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总和,含量在 6%以上)的混合物,并以此开发成了疗效显著、稳定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单方植物药,成为欧洲最为畅销的药品,引起了国际医药界极大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银杏制剂所用原料均符合 EGb761的质量标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的药理和临床实验都证明了银杏叶提取物中的主要药效成分黄酮甙和萜内酯的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单一有效成分新药成为近十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竞相开发的目标。八十年代初,法国科学家 P. Braquet 领导的研究小组对银杏内酯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银杏内酯是一类非常有效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天然拮抗剂,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是由血小板和多种炎症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磷脂,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除导致血栓形成及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外,还与其它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哮喘、休克、炎症、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等,因此 PAF 拮抗剂的研究一直是八十年代以来寻找上述疾病的特效和高效治疗药物的热点。另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银杏内酯外,银杏萜内酯还包括另一类化合物,即白果内酯,它能有效抵抗神经末梢的衰老,对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的疗效,尤其对抑郁症的治疗极为有效,且无毒副作用。银杏内酯口服,生物利用率很高,并能在 1—2 小时内迅速进入血液,这对一般疾病的治疗已不成问题,但用于急救,药效的发挥显得速度较慢,因此近年来国际上热衷于银杏内酯针剂的开发,这对于银杏内酯的制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根据黄酮和萜内酯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一类兼具氢键、疏水、筛分多种作用的协同效应的吸附树脂,成功地将黄酮和内酯分离,可经吸附、洗脱一步制备含量高于 90%的银杏内酯提取物。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通过改变反应单体和交联剂,使得所需的功能基团在树脂聚合过程中即被引入到树脂骨架上,通过含有所需功能基的反应单体投料量的变化,控制树脂上功能基含量,使其与银杏黄酮类化合物可发生特异性吸附。由于避免苯环的引入,树脂的极性较大,对银杏内酯的吸附能力大大减弱,所以银杏内酯和黄酮得到有效分离。在此基础上,制备一类孔径均匀的具有筛分能力的吸附树脂,通过改变树脂初始交联度,使其在不同溶胀程度下发生后交联反应,可制备一系列孔径尺寸可调的树脂,通过吸附实验筛选,得到适宜孔径的树脂,用于银杏内酯粗提物中未知杂质的去除,使得银杏内酯含量达到 90%。详细考察吸附溶液浓度、吸附速度、洗脱液浓度、洗脱速度等操作条件对纯化效果的影响,建立最佳提取工艺。 应用领域、技术水平及能为产业解决的关键技术、专利 应用领域为医药、材料行业,可提供低成本、高纯度的银杏内酯提取物(总内酯纯度高于 90%),可进一步研究开发银杏内酯冻干粉针剂,用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中风中经络的痰瘀阻络症的临床治疗。专利(申请)号:200710057753.6。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利用此种新型吸附树脂制备银杏内酯提取物,工艺简单,可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且与溶剂萃取法相比,该法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在价格上这种提取物本身已极具市场竞争力,由此开发出的银杏内酯针剂,无疑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南开大学 2021-04-13
菊芋生物质生产葡萄糖酸和山梨醇技术
葡萄糖酸和山梨醇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化工原料。目前山梨醇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化学催化 加氢裂解葡萄糖得到的,这是一种高能耗、高分离成本且高污染的生产工艺。生物法生产山梨 醇主要利用运动发酵单孢菌周质空间内的葡萄糖果糖氧化酶催化氧化还原果糖和葡萄糖得到, 反应过程简单,条件温和且环境友好。但生物法的底物葡萄糖和果糖相对于产物来讲是价格不 菲的。因此,分别利用价格低廉的菊芋生物质原料替代果糖和木薯淀粉质生物质代替葡萄糖来 生产山梨醇和葡萄糖酸可以大大提高该生产过程的经济性。 本项目的菊芋生物质生产葡萄糖酸和山梨醇技术采用华东理工大学研发的利用固定化运 动发酵单胞菌同时催化菊芋果糖和木薯葡萄糖生产高浓度山梨醇和葡萄糖酸的技术。该技术主 要包括高浓度菊芋果糖和木薯葡萄糖混合水解液的生产、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的细胞固定化和 利用运动发酵单孢菌催化果糖和葡萄糖生产高浓度山梨醇和葡萄糖酸等主要工序。其中,高浓 度菊芋果糖和木薯葡萄糖混合水解液的制备采用同一种糖化酶同时催化菊芋聚果糖的酶解和木 薯淀粉的酶解,避免了昂贵的多酶组分的添加,有效降低了催化底物-葡萄糖和果糖的生产成 本;运动发酵单胞菌的细胞固定化则实现了催化细胞的循环使用,降低了催化成本;利用运动 发酵单孢菌催化果糖和葡萄糖生产高浓度山梨醇和葡萄糖酸则可得到浓度达20%以上的山梨醇 溶液,大大降低了后续的分离成本,果糖和葡萄糖转化率都在90%以上。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甘露醇
业化生产的甘露醇现有二种:一种是以海带为原料提取的天然甘露醇,另一种是以蔗糖和葡萄糖为原料加工的合成甘露醇。我公司生产天然甘露醇。 甘露醇是带有6个羟基的多元醇,外观为白色针状结晶,无臭,味甜,易溶于水。 典型应用: 甘露醇除具有性质稳定、生理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等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理性能,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以及其他工业领域。例如: 在医药方面——甘露醇在医药上是良好的利尿剂,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及治疗肾药、脱水剂、食糖等代用品、也用作药片的赋形剂及固体、液体的稀释剂。甘露醇注射液作为高渗透降压药,是临床抢救特别是脑部疾患抢救常用的一种药物,具有降低颅内压药物所要求的降压快、疗效准确的特点。作为片剂用赋形剂,甘露醇无吸湿性,干燥快,化学稳定性好,而且具有爽口、造粒性好等特点,用于抗癌药、抗菌药、抗组织胺药以及维生素等大部分片剂。此外,也用于醒酒药、口中清凉剂等口嚼片剂。 在食品方面——甘露醇在糖及糖醇中的吸水性最小,并具有爽口的甜味,用于麦芽糖、口香糖、年糕等食品的防粘,以及用作一般糕点的防粘粉。也可用作糖尿病患者用食品、健美食品等低热值、低糖的甜味剂。 在其它工业方面——甘露醇可用于塑料行业,制松香酸酯及人造甘油树脂、炸药、雷管(硝化甘露醇)等。在化学分析中应用于硼的测定,生物检验上用作细菌培养剂等。
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6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137 1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