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具有横笛状多孔喷头的高压静电喷雾装置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横笛状多孔喷头的高压静电喷雾装置及应用。高压静电喷雾装置包括注射泵、给液器、导液管、横笛状多孔喷头、高压电源以及接收板,注射泵将给液器中的溶液经导液管推压进入横笛状多孔喷头中,横笛状多孔喷头固定在接收板上方,高压电源与接收板共同接地,高压电源正极与横笛状多孔喷头相连;横笛状多孔喷头的出液孔的孔径为大小一致的圆孔,或为不同大小圆孔排列设置。本发明采用横笛状多孔喷头,有效提升了单位时间内微纳米载药颗粒的产量,利用不同大小孔交叉组合的方式,为同时生产多种大小的微纳米载药颗粒提供了解决方案;多个联合组装使用,能够有效提升载药颗粒的生产速度,有望实现微纳米载药颗粒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浙江大学 2021-04-13
基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速溶速效给药纳米纤维膜
高压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自上而下 (top-down) 的纳米制造技术, 通过外加电场力克服喷头毛细管尖端液滴的液体表面张力和黏弹力而形成射流, 在静电斥力、库仑力和表面张力共同作用下,被雾化后的液体射流被高频弯曲、拉延、分裂,在几十毫秒内被牵伸千万倍,经溶剂挥发或熔体冷却在接收端得到纳米级纤维。该技术工艺过程简单、操控方便、选择材料范围广泛、可控性强、并且可以通过喷头设计制备具有微观结构特征的纳米纤维。 应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其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并且具有三维立体连续网状结构等特征。结合聚合物基材的使用,电纺纳米纤维膜不仅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难溶药物溶解度问题,而且可以用于开发多种药物的速溶速效给药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各种药物速效给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更符合人体学的新型静电放电发生器的设计
针对目前国内外的商业静电枪不能体现真实人体的分布特性的局限,本研究成果根据真实人体-手-金属放电的特性,提出了更符合人体学的静电放电发生器的设计方法,在国际国内都属首创。 本研究成果首先采用带宽为3GHz以上的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真实场景的人体放电回路的阻抗特性;然后根据人体阻抗特性的测试结果,采用具有分布特性的等效电路模型进行参数拟合,获取建议模型的参数值;根据建议的电路模型和参数值,构建真实的新型静电发生器,能够体现真实人体的静电放电特性。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5
实验室用防静电台垫桌垫环保型
产品详细介绍2mm防静电胶皮 胶垫 防静电台垫标准常规款:2mm防静电胶皮胶垫长度:10米(M)胶垫材质:抗(导)静电材料和耗散静电材料合成橡胶等制做而成胶垫宽度:0.6M/0.7M/0.8M/0.9M/1M/1.2M胶垫厚度:2MM表面电阻:10E6Ω-10E9Ω导电电阻:10E3Ω-10E5Ω胶垫颜色:绿色(亮面、哑光)环保款:2mm防静电台垫主要出货颜色:绿色、蓝色、灰色 三种主要特点:一、防静电台垫主机采用双层结构,上表层为防静电层,底层为黑色导电层。绿黑,蓝黑,灰黑按1:1比例,产品使用久。二、主要由静电耗散层和导电层构成,采用丁腈橡胶为主要原料,添加导电碳黑和静电耗散剂等 原料制作而成。三、产品具有良好的耐磨,耐油,耐酸碱,抗老化,抗阻燃,高弹性,表面平整不卷曲等特点。主要产品规格为:1.2m*10m*2mm   1.0m*10m*2mm   0.8m*10m*2mm地址:深圳市宝安西乡黄麻布第二工业区第5栋四楼电话:0755-29165652传真:0755-27490894邮箱:957182835@qq.com  
深圳市龙之净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果蔬检测装置及果蔬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果蔬检测装置及果蔬检测方法,果蔬检测装置包括传送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传送机构的传送途径上的至少一个检测单元,所述传送机构包括:轨道;托盘组件,沿所述轨道运动,所述托盘组件包括第一托盘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托盘内的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托盘;以及升降模块,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托盘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托盘相对所述第一托盘升起或降落。本发明的果蔬检测装置及果蔬检测方法,兼顾待检物平稳运输的同时减小检测时承载件对待检物的过多遮挡,以提高检测精度。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进口无损检测仪泄露检测仪器
产品详细介绍进口无损检测仪泄露检测仪器电压范围:                        10-25KV,调节精度5KV电压选择:                        旋钮选择电压形式:                        单级脉冲脉冲幅度:                       <10us电源:                            6V 4.5Ah,分离式蓄电池组蓄电池尺寸及重量:               90X45X120mm    0.9公斤持续工作时间:                   最长持续工作时间9小时尺寸及重量:                     220X256X88mm不含蓄电池的外壳重量:           小于3公斤音频报警信号:                   约为86分贝,频率3500HZ连接测试干额中继电缆长度:        1.5米相关标准及行业规定               DIN55670,DIN28055,DIN30670,DIN4681,DIN28063,DIN EN14330(IV),DVGW462/1,W400-2
北京百达泰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环境检测技术
究团队在线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方面,主要采用光谱技术对水质进行监测,具体包括:1)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实现了水质COD和浊度的在线监测。自主开发了浸没式、小型化、一体化的采样分析的探头,探头直径仅50m,能耗低,可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环境工作。该探头经过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探头符合国家环保行业相关标准;2)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实现水体CO2含量的在线监测,为水生态环境的监测提供支撑。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0
光谱检测技术
研究团队十余年来致力于光谱检测与分析领域,研发了数件产品,持有多项发明专利,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例如, 1)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实现了水质COD和浊度的在线监测。自主开发了浸没式、小型化、一体化的采样分析的探头,直径仅50 mm,能耗低,可在野外无人值守环境工作。2)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实现水体CO2含量的在线监测,分辨率高,稳定性高。目前,探头正在三峡库区进行测试。3)建立一系列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效应的新型光学免疫检测方法,发展了相关纳米光学探针和微通道芯片器件,实现了血液、唾液等体外复杂环境中肿瘤标志物(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肿瘤来源外泌体表面受体分子及内含miRNA分子等)的高灵敏、高通量和快速检测。
上海理工大学 2023-05-09
车载探地雷达隧道检测系统与检测技术
本成果来自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01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5年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技术评审,2015年11月获得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年度技术创新奖,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的检测速度从间歇式5km/h,提高到连续性175km/h,它能在正常的列车运行条件下完成整条线隧道的检测,彻底地改变了国家铁路网隧道病害不能普查和定期体检的现状。该技术还可以用于公路隧道和地下铁路隧道的健康状态检查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车载探地雷达路基检测系统与检测技术
探地雷达属于高科技产品,长期以来,只有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少数国家生产。近年来我国国内也生产探地雷达,一些大学也研制探地雷达,但是这些探地雷达多为单通道,地面耦合天线,扫描速率很低,不能用于车载。一般探地雷达系统好比照相机,而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好比多摄像头的高速摄像机。车载探地雷达系统的扫描速率与高速摄像机的单位时间内所能拍摄的照片数类似,扫描速率越高,测试速度越高。目前国外车载探地雷达系统主要有美国GSSI公司的SIR-20系列、30系列和意大利IDS公司RIS-2K系列。车载探地雷达技术有五项关键技术:空气耦合天线、多个通道技术、高速扫描技术、定位技术和多通道数据处理技术。以我校地学学院昝月稳教授领衔研制的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在这五项技术方面都达到国际领先。专用空气耦合天线,集中了国外喇叭型天线和平板天线的优点;采用金属壳全屏蔽,减少了外界干扰;三通道探地雷达系统的扫描速率是美国SIR-20系列雷达扫描速率的5倍,意大利RIS-K2系列雷达扫描速率6倍, 美国SIR-30系列后来才与我们的扫描速率相当,但是探测深度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定位系统采用了GPS和里程绝对坐标定位技术,可以整条线自动采集数据,而国外同类产品是相对定位,累计误差大,无法长距离检测。自主研发了多通道数据处理软件,在吸收国外软件优点的基础上,软件功能达到国外同类软件先进水平。该项成套系统集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2008年经铁道部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不干扰运输的路基状态检测与普查。铁路车载探地雷达24小时可以采集2880km的数据,而在运营线上人工检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其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137 1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