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揭示mRNA m5C的序列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
目前报导的“m5C”位点往往成簇存在于高GC含量区域,对针对NSUN2的RNA干扰不敏感,也无法被m5C抗体所富集,极可能是实验引入的假阳性。根据这一特征,该研究建立了一套新颖的生物信息学计算流程过滤噪音,得以精确地定位mRNA上的m5C。通过进一步分析,该研究发现NSUN2依赖的m5C位点倾向于拥有一个3’富G的基序,通常位于在一个小颈环结构的底部,与其tRNA底物高度一致,揭示了mRNA m5C 序列和结构特征的由来。该研究发现除了NSUN2,NSUN家族其他成员不调控mRNA m5C位点,暗示除了NSUN家族成员,可能存在新的甲基转移酶参与了不依赖于NSUN2 的mRNA m5C位点的催化。通过进一步对7个人类组织于10个小鼠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分别确认了3212与2498个高置信度位点。结果表明,在不同组织中mRNA m5C位点的数量与甲基化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人和小鼠的睾丸、肝脏、心肌和骨骼肌,mRNA上有数百个高置信度的m5C位点,而在其他的一些组织则寥寥可数。另外,这些m5C位点在人和老鼠之间并不保守,说明它们很可能是受到顺式调控(cis-regulation)的。       这项研究开发的方法为mRNA m5C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其构建的哺乳动物mRNA m5C 精确图谱为发现mRNA上m5C修饰的调控和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Alexandra Lusser教授在同期撰写的评述文章“Getting a hold on cytosine methylation in mRNA”中,评价张锐教授课题组开发的新计算方法增加了m5C检测的精确度,进一步提供了tRNA甲基化转移酶NSUN2介导mRNA甲基化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中山大学 2021-04-13
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核酸检测试剂盒
2020年2月14日,暨南大学产学研深度合作企业、生物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州海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可定性和定量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试剂盒。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王通教授和海力特公司朱托夫教授团队在1月26日紧急成立了科研公关小组,集中了15名科研、生产和质控人员,开展了针对新冠病毒假阴性的微量精准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基于双方产学研深度合作所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经进入疾控部门和医院开启测试。结果显示,检测27例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样本中,该试剂盒全部检出;在50例疑似感染的咽拭子或鼻咽拭子样本中,已上市试剂盒检测出14例,海力特新冠病毒核酸精准试剂盒检测出21例(包含上述14例),最终这21例全部确诊,检出率提高33.3%。该工作表明,假阴性或“漏检”问题有望通过特异性提高试剂盒的灵敏度大大改善。并且,该产品也有望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新的监控手段。 暨南大学与海力特共同在暨南大学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孵化的“东莞微量精准检测研究院”,已于2019年1月获得第三方检测许可证,现有新冠病毒检验能力每天300人份。
暨南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核酸检测试剂盒
基于双方产学研深度合作所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经进入疾控部门和医院开启测试。结果显示,检测27例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样本中,该试剂盒全部检出;在50例疑似感染的咽拭子或鼻咽拭子样本中,已上市试剂盒检测出14例,海力特新冠病毒核酸精准试剂盒检测出21例(包含上述14例),最终这21例全部确诊,检出率提高33.3%。该工作表明,假阴性或“漏检”问题有望通过特异性提高试剂盒的灵敏度大大改善。并且,该产品也有望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新的监控手段。 暨南大学与海力特共同在暨南大学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孵化的“东莞微量精准检测研究院”,已于2019年1月获得第三方检测许可证,现有新冠病毒检验能力每天300人份。
暨南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闫亚平教授团队,联合陕西脉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病毒参考基因序列,针对现有市场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现状,研发并测试成功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法)。目前,已向省市部门报备,助力患病人群的筛查和诊断。据悉,该产品基于环介导的等温循环扩增的技术研发,不需要荧光定量PCR仪等特殊的仪器设备,用水浴锅等简易设备65℃恒温,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扩增反应,快速、简易,检测结果肉眼可见,检测限可低至每反应体系3个拷贝的核酸模板,为基层医院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方法。同时,闫亚平教授团队将其拥有的核酸扩增类产品一管式冻干的专利技术应用其中,可实现检测试剂盒的常温储存和运输,反应体系中只需添加模板即可,简化了操作步骤,适于基层医院开展快速筛查和疫情监控。该产品目前已经完成注册检验,可向有资质的临床机构提供试用。
陕西师范大学 2021-04-10
免核酸提取便携式检测试剂盒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雷教授团队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天宝颂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选取2019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糖蛋白基因作为扩增靶基因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成功研发出免核酸提取便携式检测试剂盒,检测时限低至45分钟,具有便携式、快速、特异性高等优点,目前已经完成质量体系评估和试生产。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核酸水凝胶在干细胞诱导分化中的用途
本发明提供核酸水凝胶在干细胞诱导分化中的用途。所述核酸水凝胶包括:支架单元,该支架单元具备至少三个支架粘性末端,交联单元,该交联单元具备至少两个交联粘性末端,以及水性介质;所述支架单元和所述交联单元均由核酸以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形成,所述支架单元与所述交联单元通过所述支架粘性末端与所述交联粘性末端以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所述水凝胶用于使干细胞在所述三维空间网络结构中生长并进行诱导分化。
清华大学 2021-04-10
免核酸提取便携式检测试剂盒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雷教授团队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天宝颂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选取2019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糖蛋白基因作为扩增靶基因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成功研发出免核酸提取便携式检测试剂盒,检测时限低至45分钟,具有便携式、快速、特异性高等优点,目前已经完成质量体系评估和试生产。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核酸G-四链体新识别蛋白的发现
首先选取了序列特征各异的12条富含RGG的多肽片段,利用SPR技术评价多肽片段对G-四链体的结合能力。再结合filter-binding、NMR等研究手段,发现并证实了含有7个RGG重复单元的多肽12能选择性识别G-四链体结构,其识别位点为G-四链体的四分体平面。利用序列突变和序列重排等方式,作者证实多肽12对G-四链体的特异识别存在明显的序列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同时表现在氨基酸的类型以及其特定的排布顺序上。基于上述结果,作者对含有该RGG多肽序列的蛋白进行数据库搜索,发现了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BP),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该蛋白能在细胞内外有效识别G-四链体。值得注意的是,该RGG肽段在CIRBP识别G-四链体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突变或缺失都会导致蛋白识别G-四链体的能力显著下降。该研究首次通过RGG多肽序列与G-四链体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发现了全新的G-四链体结合蛋白,并为将来发现更多的G-四链体结合蛋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中山大学 2021-04-13
迅裂细菌裂解酶与核酸提取试剂盒
已有样品/n迅裂细菌裂解酶与核酸提取试剂盒采用专利的噬菌体裂解酶,具有常温 5-10 分钟内裂解、无毒无害等特点,并结合特有的技术能实现在取样拭子上的原位裂解,大大简化从取样拭子上获得靶标物如细菌等的核酸提取过程,具有提取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临床PCR检测,如产道中B簇链球菌和鼻拭子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 理想样本前处理试剂。同时还研发了通用的真菌和细菌核酸提取试剂盒,与简单的涡旋仪联用,可以裂解和提取任何真菌和细菌的核酸。市场前景:可广泛应用于细菌裂解提取,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抗骨肉瘤候选药物及新靶点发现研究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种恶性罕见肿瘤,也叫成骨肉瘤,较常见发生在20岁以下青少年或儿童的一种恶性骨肿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高的疾病,仅次于血液疾病。骨肉瘤虽然是一种小众恶性肿瘤,却有40多个亚型,发病机制复杂,发病原因不清,药物靶点未知,临床表现为成熟的成骨细胞无法正常生长为组织骨细胞而发生癌变。骨肉瘤最早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采取截肢保命进行治疗,也有采取化疗和放疗方法,但5年生存率都极差。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骨肉瘤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手术联合化疗,可使病人治疗后5年生存率有极大改善,提高至60-70%,但治疗后极易复发,且癌症转移率高达80%(其中90%为肺部转移),这导致一旦病人复发预后极差。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尽管通过增加化疗剂量、变更次数以及建立美、日、欧多国协同诊疗机制(中国未受邀参与此计划)等调整治疗方法,但生存率并没有进一步提高。一些新兴疗法,如基因和免疫疗法等,由于个体差异和生物安全性等原因,目前也不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因此,本项目针对骨肉瘤开发小分子靶向药物,在实验室所构建的自有知识产权的结构多样性立体共价键抑制剂库基础上,通过表型筛选发现系列新型高选择性、高亲和性骨肉瘤共价键抑制剂分子,目前已开发针对不同亚型骨肉瘤细胞系SASJ-1,143B, MG63, MMNG/HOS和HOS的选择性抑制剂,其中一个系列完成动物实验水平的药效学和初步毒性评估,显示出良好的体内有效性和低毒,获得了与现有上市药物索拉菲尼(用于转移性肾癌的多把点药物)在骨肉瘤上更好的药效(52.9%的体内抑制效果)和药物耐受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抑制骨肉瘤的肿瘤迁移。 骨肉瘤约占骨恶性肿瘤的33%,美国每年新增患者约1500名,中国每年新增患者约5000名。 多发于十几岁及以下的青少年 发病隐匿,发现疼痛或者肿块时已是中晚期 预后极差,诊断时出现转移的患者存活率低于30%转移率高达80%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13 1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