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2024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正式发布
2024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聚焦两类问题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4-02-20
非洲猪瘟 PCR 与 ELISA 诊断与风险预警技术
本成果首先参照 GenBank 收录的 23 株 SAFV P72 蛋白全基因序 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根据设计的引物探针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对 建立的 PCR 反应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试验;其次,参考非洲猪瘟 病毒 Con09/Bzz020 株 p54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 p54 蛋白的体外表达,并进 一步建立一种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所建立的两种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能够用于非洲猪瘟疫病的检测。同时建立了非洲猪瘟的风险分析和预警技术。 该技术能对非洲猪瘟进行临床鉴别诊断和预警分析,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应 用前景广阔。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制冷设备故障诊断与预警智能分析平台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天津大学冷源监测预警浮标海试成功
近日,由天津大学应用海洋学团队自主研发的冷源监测预警浮标系统在国家海洋博物馆试验海域成功海试。该研发工作是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核电厂冷源致灾物报警预警软件验证及应用示范平台搭建研究”项目支持下开展的,项目负责人是苏荣欣教授,技术负责人是张学峰教授和胡浩丰教授。
天津大学 2023-03-01
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及智能预警平台开发
系统开展了单增李斯特菌、肠炎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气单胞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完善了肉类中致病菌的定量暴露评估研究体系,开展了冷却猪肉中气单胞菌暴露评估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比较,明确了阴性样品中致病菌分布对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影响,完善了致病菌不同剂量效应模型的构建及优化,完善了食源性致病菌之一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竞争建模、定量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等。基于以上开发整合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软件,开发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软件”,进一步以微软 Excel 的加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深地工程地质灾害智能预警云技术
团队以深地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控为切入点,将微震监测、智能云与新型支护技术相融合,打造了一套从底层算法到顶层智能物联网算法完整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 “精准监测”到“云端预警”再到“智能防控”。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李想 环工院/土木水利 2020.09-2023.06 曾俊 环工院/建筑与土木工程 2019.09-2022.06 马佳骥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9.09-2022.06 吉翔 环工院/土木水利 2020.09-2023.06 卢向前 环工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20.09-2023.06 喻妮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0.09-2023.06 代坤坤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1.09-2025.06 文倩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 2019.09-2022.06 彭丰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0.09-2024.06 李超飞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20.09-2024.06 宋涛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7.09-2023.06 张航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16.09-2022.12 邓叶林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19.09-2022.06 马俊杰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9.09-2022.06 朱玥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 2021.09-2023.06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马春驰 环工院/ 无/副教授 隧道与地下工程 李天斌 环工院/ 院长/教授 隧道与地下工程 朱星 环工院 无/副教授 边坡工程 崔圣华 环工院 无/讲师 地质工程 杨晓轩 环工院 无/助教 无 赵伟华 环工院 系主任/副教授 边坡工程 四、项目简介 团队以深地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控为切入点,将微震监测、智能云与新型支护技术相融合,打造了一套从底层算法到顶层智能物联网算法完整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 “精准监测”到“云端预警”再到“智能防控”。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川藏铁路、国防重大专项深地工程项目等重大战略相继开设,未来将有超过5.2万亿元的市场容量。①自主研发一套以传感器—采集站—便携检测仪—云平台为一体的高精度的微震监测系统。②基于智能云构架+MOC多输出技术+BIM,研发了深地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云平台。 ③自主研发了深地灾害新型支护装置。已完成智能预警与防控云平台的研发设计,以及四个核心设备+三种新型支护装置的小规模生产,具有专业背景的数据分析团队已通过云平台远程处理监测数据。本项目正对硬件产品进行投入生产,计划于2023年完成软硬件的升级,2024年上线深地工程地质灾害大数据云平台,2025年实现掌上云技术。学生团队已发表30篇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8项,新型实用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10余项国家、省部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奖励。依托学校平台已完成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合同总价值超千万元,并获得央视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
成都理工大学 2022-07-29
水质安全评价及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针对现有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系统开环运行、预警功能单一、环境适应性差、检出污染物有限等问题,通过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基于事件驱动和风险评估的水质安全预警控制技术体系,突破水质安全评价、水质组合预测、水质事件检测、动态风险预警等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完成具备高集成度、可扩展性的城市饮用水水质安全预警系统平台;2)提出包括 126 项水质指标的饮用水水质安全指标体系和基于水厂工艺处理能力的原水水质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实现综合考虑水质状况、水厂工艺和调度能力等因素的本地差异化水质安全评价系统;3)提出基于不确定性原理的突发水质事件动态风险预警方法,研发完成支持多任务运行的突发水质污染事故模拟仿真服务系统;4)研制完成多种新型水质在线监测预警仪器及装备,包括发光菌法在线水质综合毒性监测仪、免试剂多参数在线水质分析系统、移动水质采样监测系统等。由吴澄院士等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成果具有普适性和可扩展性,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预警系统集成、全流程水质评价、动态风险预警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浙江大学 2021-04-11
机电设备早期故障预警与性能变化监控技术
成果提供了智能动力装备全寿命周期监测与性能优化服务支持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了动力装备全寿命周期的有效监测与性能优化维护服务支持。 动力装备全寿命周期监测诊断方面:实现了支持物联网的智能信息采集与管理、全生命周期动态自适应监测、早期非线性故障特征提取。优化重构出综合体现装备运行工况及表现的新参数,提高异常状态辨识的适应性与可靠性,基于运行过程信息反映装备劣化趋势与故障发展规律,来提高故障早期辨识能力。动力装备全生命周期性能优化服务方面:提供了转子全息动平衡快速响应与服务支持、以全息谱为核心的失衡故障确诊、动力装备转子和轴系平衡配重方案优化。 基于物联网和网络化监测诊断将产品监测诊断与运行服务支持有机集成一体,在应用中实现动力装备常见故障诊断准确率达80%以上。
中南大学 2023-03-24
一种继电保护定值的在线预警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继电保护定值的在线预警方法,包括:比较 电网的实时运行方式和基本运行方式,结合电网分区划定定值在线预 警范围;然后,对 N-1 和 N-k 预想运行方式进行故障计算的同时划定 其影响域,从而减小故障计算范围;根据影响域对每个保护形成影响 其定值性能预想运行方式集合,对集合内方式对应的故障预备量进行 排序,按照排序后的预备量进行预想方式校核计算。本发明可以快速 地实现对全网继电保护定值在 N-1 和 N-k 事故预想运行方式下的在线 预警,准确地辨识存在安全隐患的运行方式和定值并进行告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特高频局部放电在线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背景:局部放电监测是保障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基 础性设备,也是提升电网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关键装备。目前 局部放电设备大多依赖进口,价格高昂;国产设备在可靠性、 准确性、稳定性等方面远不能满足技术需要。因工业现场局 部放电的特高频、强噪声、高衰减等特点,目前的国产设备 设备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局部放电监 测关键技术仍属于“卡脖子”技术,为实现技术突破、形成 自主品牌、为企业降本增效亟需关键技术突破与科研攻关。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最小放电量监测不大于 3PC, 检测通道不小于 10 通道,单传感器覆盖检测范围不小于 10 米。2.检测带宽不小于 3000MHz,现场噪声识别率 99%以上。 3.局部放电监测准确度 100%。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1.具有先进的测控技术及仪器方 案,承担过运行状态监测与安全诊断国家级项目及省级以上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所在团队长期从事运行状态监控与安 全诊断方面研究。3.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或高级工程师职称, 合作方需为国内或区域重点大学,技术方案成熟可靠稳定有 创新思维,不涉及知识产权侵犯。 
青岛民邦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2021-09-0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537 5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