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固废资源的深加工与道路工程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工业废酸资源处置与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我国水资源短缺,但工业用水模式粗放、浪费严重。为此国家将“节水减排”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十一五” 规划开始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定为约束性指标,并逐步下调。水处理过程中水处理药剂发挥重要的作用,适用于多种水处理过程。 产品照片 全国水处理剂需求量达到500亿元,而且每年以超过10%的比例增长。而我国钢铁、化工、金属加工、电子等行业,产生大量的废酸,包括硝酸、氢氟酸、硫酸、盐酸、磷酸等等,其中有些废酸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由于处置不当,无法回用,产生大量的污染。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风亭教授团队提出了利用离子膜分离回用酸——三维聚合物沉降分离重金属联用的方法,实现了酸的高效回收回用,以及重金属的分离资源化工艺,从而可以实现上述行业中含铝含铁刻蚀和酸洗废液资源化的完整工艺,达到酸和各种金属离子资源化的目的。 工业废水处理案例 基于上述含铝铁酸,团队设计了三维结构的无机和有机聚合物水处理剂,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以及各种工业水处理。可以实现提升效率超过20%,已经获得中外发明专利66项,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两次。
同济大学 2021-04-11
二甲苯分馏单元C8A资源配置与运行操作优化技术 开发
由于装置改造,现有芳烃二甲苯生产装置多存在多塔联合处理具有不同组成分布的原料情况,由于每个精馏塔具有不同分离性能,为使得所需处理原料与处理装置的分离特性相匹配,必须对各装置处理负荷进行合理分配,才能使节能优化成为可能并实现之。该项目在对二甲苯生产装置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装置生产过程热力学分析的研究,并研究了二甲苯精馏过程进料状态、塔内操作条件等变化对装置生产能力和能耗的影响,建立了二甲苯分馏装置的机理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装置生产能力和能耗的因素,对三个精馏塔开展C?A资源离线优化配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合理分配三台分馏塔的处理量,优化进料组成,在保证邻二甲苯产量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装置节能降耗的目的,为装置实现各股C?A资源在上述三塔之间的合理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场指导。该项目建立了新老二甲苯分馏装置生产性能相匹配的进料分配技术应用平台,该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的C?A进料量及组成情况,对二甲苯分馏装置的进料配置进行整体优化,给出C?A原料在各塔的分配,用于指导生产操作,实现各股C?A资源在新老装置中负荷的合理分配,降低二甲苯分馏塔能耗,同时在C?A资源及市场供求允许的情况下确保合适的产品要求。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关于“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23年度指南直接进入正式申报的项目填报正式申报书的通知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相关工作要求,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已完成了“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预申报形式审查工作,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进行了反馈,并依规确定了可直接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项目清单,请收到我中心关于正式申报邮件通知的项目及时按要求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其他项目请等待通知。
科学技术部 2023-07-05
ERP项目咨询与开发
ERP的设计思想首先是要将客户需求、企业内部制造活动和供应商的资源相整合,以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动。其次将企业内部的制造流程看作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紧密链接供应链的一环,对其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等。ERP强调了各环节的紧密联系、配合和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小学科学资源箱岩石、矿物与土壤资源箱
岩石、矿物与土壤资源箱  型号:QDY1501 实验清单: 认识岩石            认识矿物 仍是土壤 岩石与矿物之间的关系 观察土壤的特点与特征
青华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水产品活体运输设备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常见海产动物耗氧率的研究 1.1黑鲷耗氧率昼夜变化及与体重、水温的关系研究 研究了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与体重、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鲷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随个体的增大而降低;23:00耗氧率最高,为3.16±0.26μg·(g·min)~(-1),07:00左耗氧率最低,为0.74±0.59μg·(g·min)~(-1)。黑鲷白天的平均耗氧率为1.98±0.84μg·(g·min)~(-1),夜间的平均氧率为1.96±0.63μg·(g·min)~(-1),其代谢水平的昼夜变化不明显(n=10,t=0.034t0.05)。 1.2褐菖鲉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实验应用测定流水中溶氧量的方法,对褐菖鲉耗氧率、窒息点及耗氧率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H8.0、盐度24.5、水温17℃的水质条件下耗氧率昼夜变化不明显(P=0.422),平均值晚上略高于白天,凌晨05:00耗氧率最高,为233.04±25.36mg/kg·h;耗氧率、耗氧量与体重的关系分别为Q0.7077R=1433.9W-(R2=0.992,P0.001)、QC=1.4298W0.2926(R2=0.956,P0.001);水温对褐菖鲉的耗氧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pH值在8.0时耗氧率最低。窒息点随着个体的增大而降低,相同体重的鱼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 1.3温度和盐度对美国红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实验测试了体重460~550g的美国红鱼在不同水温(13、16、19、22、25、28℃)和不同盐度(16、18、21、24、27、30、34)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美国红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温度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极显著(P0.001);在16~34℃范围内,盐度变化对美国红鱼的耗氧率无显著影响(P=0.479)。 2几种重要水产品活体运输技术研究 实验对几种重要的贝虾鱼的几种运输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南美白对虾在17℃时,经7h干法运输实验成活达78.6%,脊尾白虾在10℃时经6h干法运输实验成活达85.4%,雾化干法运输适宜二种虾的短途运输;淋浴法实验表明:南美白虾在17℃时水温控制较合适,经44h实验成活率达93.3%,脊尾白虾在10℃时运输水温较适宜,经44h实验成活率达92.5%;活水车运输时南美白虾在15℃时水温控制较合适,经48h实验成活率达93.7%,脊尾白虾在10℃时运输水温较适宜,经48h实验成活率达92.1%;梭子蟹采用雾化干法和活水车运输,5℃时温控较合适,成活率分别为93.3%和98.6%;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黑鲷用活水车运输在10℃时,经24h运输成活率均在90%以上。结论:降低水体变质是有效提高运输成活率的重要方法。 3水产品活体运输设备的研究 研究设计了活体运输车,集成装备箱体、环境控制、自动净化、高效增氧、雾化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技术,运输过程中不需对虾蟹类进行药物麻醉,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可进行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研究开发了水产品活体短途分送包装容器等,保活时间长并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于大规模推广。 4水产品活体运输技术规范和标准 研究了水产品运输过程工艺,确定了相关的生产技术操作指标,制定了海水鱼类活鱼船运技术规范、海水鱼类活鱼车运技术规范、虾类活体运输技术规范、梭子蟹活体运输技术规范。
浙江海洋大学 2021-04-30
牡蛎壳规模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可以量产/n牡蛎是一种著名的海产经济贝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资源丰富,产量在贝类中居首位。大量牡蛎加工厂和人们对牡蛎的直接食用都会产生大量牡蛎壳,这些牡蛎壳占牡蛎总重的70%以上,牡蛎壳随地丢弃,堆积如山,既污染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牡蛎壳成份中90%以上是碳酸钙、多种微量元素及少量有机质,在医药、医疗保健品开发和制备各种添加剂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价值。本项目对牡蛎壳进行规模化高值开发利用,对现有的牡蛎壳大规模利用技术进行集成和更深入的开发。以牡蛎壳为主要原料,针对海岸带盐碱地,开发盐碱土壤修复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情绪健康食品组合
膳食是除遗传外第一大影响健康因素,膳食与营养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是国家昌盛、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我国面临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营养相关慢性病仍然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球肉类及精制碳水的消费超膳食边界理论值3倍,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导致我国慢性病人数量迅速上升(超3.5亿),我国居民亚健康总数已经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肥胖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高达8%、20%和10%,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死亡案例中饮食诱因我国占比达27%。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营养与健康食品消费市场,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既要美味,又要健康、还要满足精神心理感受。本实验室以美味好吃+营养健康+积极心理促进为原则,从食品的色、香、味、形、韵、功能成分、文化创意等方面开发情绪健康食品。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2024-12-13
海藻基风味调味食品绿色生物技术开发
已有样品/n建立了海藻生物脱胶技术,海藻胶粘度降低80%以上,海藻可溶性成分达到原料干重的50%,获得海藻风味浓郁的基料;利用植物基发酵制曲,对海藻提取物进行二次混合发酵,富集转化海藻的风味营养成分及植物蛋白、氨基酸,利用糖基化分子修饰等非化学性加工工艺,强化海藻风味,开发风味持久、健康安全、无苦涩等异味的新型天然海藻风味产品,其溶解度高,加工性能好,微生物及重金属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该项目采用节水零排放的绿色工艺,环境效益、市场效益显著。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